中国东北柳条边修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清前期为限

2016-10-10 02:44
关键词:柳条清政府东北

陈 跃

(1.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2.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边疆研究所, 北京 100005)



·环境科学·

中国东北柳条边修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清前期为限

陈跃1,2

(1.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8;2.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边疆研究所, 北京100005)

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复原清代东北柳条边的修筑过程和全貌,分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之影响;东北柳条边是集柳条(部分地段沿用明代辽东边墙)、边门和边台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其区域主要在盛京、吉林将军辖区内。在清代前期经过皇太极、顺治年间的不断修筑而得以完成。柳条边是清政府针对清初东北形势新变化而实施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的经济开发,但也起到保护东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效果。迨至晚期,清政府最终解除对东北的封禁。柳条边的物质形态依旧,但其管理形态已荡然无存,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也随之消失。

清朝;柳条边;封禁;东北边疆;生态环境效应

自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政府先后在东北的南部和中部修筑了辽东、辽西和吉林西部三道柳条边。柳条边修筑之主观目的是为保护旗人经济利益和维护满族文化习俗,但却起到保护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效果。目前,学界研究多关注其物质形态[1-3],在柳条边的管理形态、修筑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尚有薄弱之处,故此,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以期深入分析清政府对东北资源管理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 柳条边的形态

柳条边的记载始见于康熙年间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一书。“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其实,柳条边是一个综合性管理系统,它由5部分组成:土堤上的柳条篱笆;土堤外的边壕;柳条篱笆内外的巡视大道;交通路口设置的边门,官兵负责检查过往人员;边门之间设立的边台,台丁主要负责日常巡视和壕沟维护。

从物质形态论,辽西段的柳条边在一些地段沿用了明代辽东边墙。“清因明时障塞,加以扩展,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4]。自九官台门东至白土厂门主要是沿着明代边墙遗址外侧,掘土为壕,并未植柳。

从管理形态论,清政府对工程修筑有严格要求。辽西段柳条边的边壕深八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株距一步三棵,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二尺。边外大路宽二丈六尺,内侧马道宽一丈一尺。吉林西部柳条边是边条高四尺五寸,壕底宽五尺,深一丈,口面宽一丈。从彰武台边门到白土厂边门设置3座边台。巴彦鄂佛罗、伊通、布尔图库3个边门各设7座边台,赫尔苏边门所属有8座边台。边门、边台和驻防官兵构成柳条边的管理形态。

2 柳条边的修筑及管理

2.1第一阶段的初步修建

崇德三年(1638)三月,皇太极派多尔衮监督修筑从屏城到法库门的柳条边。同年七月二十五日,旗人坤图辉和拉席泰因“毁边而出”,被皇太极判处“各鞭一百、贯双耳,带往法库门,缘边而下,于蒙古各乡示众,直至屏城边门后释之。”可见,法库门至屏城间的柳条边已修建完毕。同年,皇太极还派人修建自揽盘城经凤凰城到碱场之间的柳条边,“凤凰城、碱场之间,揽盘、凤凰城之间新辟边界较旧边界多扩出五十里。此二百里应用定桩绳索,恐凤凰城应用不敷,令沿边四城均力协济。”[5]此处“旧边界”可能为明代辽东边墙的东段。

2.2第二阶段的进一步修筑

首先,全面修筑柳条边,这与清政府加强辽西防务密切相关。清军入关后,东北人口锐减,防守空虚,面临着辽西蒙古的潜在威胁,加强辽西防务尤为迫切。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户部和兵部联合奏请加强张家口至山海关的防务,对原明朝的边门关口或保留,或堵塞,派1 250余名官兵驻守。顺治五年(1648)和七年(1650),清政府先后两次规定蒙古的放牧范围,不准任意他移或越界,并对越界游牧者做了详细处罚规定。这实际上就划分出辽河地区的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

柳条边西段的修建,体现了清政府防遏蒙古东进的政策。顺治八年(1651),清政府设立水口边门。顺治十一年(1654),设新台边门于芹菜沟,设明水堂小门于平川营,设梨树沟小门于黑山口。顺治十五年(1658),在铁岭城北二十里的山头铺设立山头关。另外,还在威远堡边门、法库边门、松岭子边门、长岭山边门、彰武台边门、清河边门、白土厂边门、九官台边门、高台堡边门、黑山口边门和平川营边门均设笔帖式或守御进行管理,其中法库、清河的守御驻扎盛京,新台和高台堡的守御则驻扎在锦州。

值得注意的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题准记载:“辽阳、铁岭至山海关,另设边界。八旗庄地多有在边外者,相沿已久,不必迁移。令照旧种住,惟酌量边界开门,勿误耕获”[6]。这表明:①顺治十二年之前,清廷已经在辽阳、铁岭至山海关一线修筑了新边界,这与前文中顺治十一年修筑柳条边的记载相符;②柳条边外仍有很多八旗庄地,但清政府并没计划把庄田内迁至边内;③为便于旗人出边耕种和收获,清政府允许边界开门,以方便旗人出边耕获;④此时柳条边内的人地矛盾尚未激化,但随着人口日增,如何满足其耕种需求,将成为一个新课题。

其次,加强边门管理,把辽河下游的蒙古人移居柳条边以西,把柳条边以西的民户移驻边内。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清政府规定:“盛京边外居住庄村,俱著移居边内。”[7]同时要求居住在边内的蒙古人移居边外。康熙二年(1663)正月,奉天府尹徐继炜疏言:“海城、牛庄等处安插新民,民多地少。查各蒙古头目移居边外,有遗下熟地,又马厂地方官马已经移养,弃地亦多,请分给新民。”[8]综上可知,顺治年间修建的辽西柳条边的主要目的就是隔绝蒙古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从而实现民族隔离和分而治之。即所谓“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4]

此外,顺治年间还扩展柳条边东段,把兴京和永陵纳入柳条边内。即从碱厂边门向东北外展至今新宾县东三十里的旧门村,又折而西北至威远堡,将努尔哈赤兴起之地兴京(今辽宁新宾县老城)和永陵龙岗包括在内,从而形成了凤凰城边门、靉河边门、兴京边门(即旺清边门)、碱场边门(即加木禅边门)、英额边门、威远边门等6个边门组成的柳条边东段体系。清政府修筑该段柳条边的目的是限定汉人进入满族祖先发祥地长白山,及垄断山区内的人参、东珠等珍稀资源。

2.3第三阶段的完善和最终形成

首先,修筑吉林境内的“新边”。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清政府修筑南起开原之威远堡西侧的转湾子,北到今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的一条柳条边,是为“新边”。《钦定盛京通志》详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六百九十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即边里边外),谓之柳条边,亦名新边。”

清政府修筑新边的目的是划分与蒙古科尔沁等诸部牧区的界线。《扈从东巡日录》载:“癸亥(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道经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界蒙古。”清代地图《柳条边》则明确把该段标为“蒙古边”。新边共设4个边门,即布尔德库苏巴尔汉边门(即半拉山边门)、黑儿苏边门(即克尔素边门)、一统边门(即易屯、伊通边门)、法特哈边门(即巴延鄂佛罗边门)。

其次,五次展边。展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初以来柳条边内的户口增多,旗田不够分配,产粮不足,需要扩展耕地。

第一次是康熙十年(1671)。把柳条边西段北端向北扩展,即从铁岭北的山头铺边门北移到开原以北三里的汎河桥。

第二次是康熙十四年(1675)。该年内,有3处边门向外展边。白石嘴边门从水口(今绥中水口)展边至高台堡(今绥中高台堡)。新台边门从芹菜沟(今兴城西北芹菜沟村)展边至二道河(今兴城北二道边村附近)。松岭边门从沙河堡(今址不明)展边至松岭(锦西西北九十里松岭)。

第三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明水塘边门从平川营(今绥中平川营)展边至明水塘(今绥中明水)。梨树沟边门从黑山口(今绥中黑山口村)展边至梨树沟(今锦西西碾盘沟)。

第四次是康熙二十四、五年(1685,1686)。康熙二十四年,凤凰城城守尉吴尔庆移凤城边门于山南,拓地十五里,并招民开垦。《凤城琐录》记载有旧边和新边门,其新边门在凤凰城东南三十里,即把凤凰城边门向鸭绿江展边十五里。次年,白石嘴边门从高台堡(今绥中高台堡)展边至宽邦(今绥中北宽邦)。

第五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白石嘴边门从宽邦(今绥中北宽邦)展边至白石嘴(今兴城北西门村)。新台边门从二道河(今兴城北二道边村附近)展边至新台(今葫芦岛西北新台门村)。

经过五次展边,柳条边呈现以二十一所边门为支点的线状分布。康熙三十六年,清政府撤销长岭子门,柳条边减为二十所边门。

再次,加强边门管理。主要体现为增设官员和驻守兵丁、改遥控管理为实地驻扎。“每门设立守尉官兵,前后续拨壮丁居之。”[9]各座边台也设置一定数量兵丁负责日常巡逻和维护。每座边门设总理台务领催一名,领催一员,台丁150名。兵丁充当巡查出入边门差使,台丁系春、秋二季栓边挖壕差使。驻扎在边门的官员还需每年分别向盛京将军和吉林将军汇报边壕有无淤塞或坍废之处。清政府还把安插民户驻守在边台,为边台户,负责协助官兵防守边门。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设立台丁的边门仅有法库门、彰武台门、明水塘门、白石嘴门、梨树沟门、新台门、松岭子门等7处边门,其他边门均不设立台丁。

从表1可见,乾隆年间,清政府对边门的管理比康熙年间更为强化和严格,边门驻军普遍增加,特别是柳条边的西段和东段边门,这表明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奉天和吉林地区的封禁更为严厉,柳条边的管理体系日趋强化。

表1柳条边各边门驻守兵弁数目及统属示意表

Tab.1The list of the number and affiliation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guarding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边 门防御员数笔粘式员数兵丁数康熙年间乾隆年间统 属 备 注凤凰城边门113145靉河边门113145兴京边门113145盛京碱场边门113145兵部英额边门113145威远边门113145法库边门113139开原城守尉彰武台边门113142广宁城守尉清河边门113139白土厂边门113129九官台边门113139锦州松岭边门113140副都统新台边门113141梨树沟边门113130白石嘴边门113141明水塘边门113130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113119黑儿苏边门113119吉林伊通边门113119将军发忒哈边门113119盛京将军康熙年间数字,主要依据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乾隆年间数字,主要依据《清朝文献通考》。此外,乾隆年间还在各边门增添若干领催。东段六门均属5员,其余均是1员。

3 柳条边的生态环境效应

3.1柳条边是东北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

从物质形态上看,柳条边在一些地方沿用了明代辽东边墙,并对之进行改造,把东北人民习惯使用木栅栏的习俗和行政划界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区域分界管理形式。从经济区划的角度看,清政府以柳条边的形式把东北农耕、渔猎和游牧三大经济区确定下来,这既是对东北经济区演变历史的认可,又力图将其保持下去。通过修筑柳条边来限定东北农耕、渔猎和游牧三大经济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分而治之,但又不将其完全割裂开,而是在人员交往的交通要道设立边门来有限度地允许交流,体现出清政府在东北管理中具有隔离中有交流、以有限交流来维持永久隔离的特点。

3.2柳条边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北生态环境

乾隆帝在《柳条边》一诗中写道:“取之不尽山林多,植援因以限人过”。修筑柳条边之目的中也含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深意。柳条边的设立,实质上划定了东北生态封禁区,特别是柳条边以东的长白山区,更成为重点的保护。柳条边修筑后,来自内地的移民基本上被限定在盛京地区。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开发,该区一改顺治年间农田荒芜、村镇稀少的荒凉之景,而变为人烟相对稠密、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柳条边以东的长白山区、吉林和黑龙江将军辖区依然保持着渔猎经济和少量农业,再加之人口稀少,当地生态环境基本维持在原始状态。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柳条边的修建和边门管理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内地民众北上吉林和长白山区的脚步,推迟了大规模人口和农耕经济向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扩展,保护了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实际而论,柳条边的物质形态不能起到完全限制人员穿行的作用,乾隆帝自己也承认:“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柳条边之所以能在顺、康、雍年间发挥较好的功能,关键是管理形态起作用。边台和边门管理规范化和常态化,会对私自偷越柳条边之人产生强大威慑力。一旦被巡察兵丁抓住,偷越之人会受到严厉惩处,管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资源管理者控制进入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效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则与该制度能否适时调整以适用外界情况变化的能力密切相关。虽然柳条边的物质形态会随着柳条的成活而存在,但其管理形态——边门及边台的守卫管理则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御史和其衷在历经两年实地调查后发现:“近年以来,总理大臣漫无稽察,该管各员遂因之怠玩,附近边门数里,尚有边栅,离门稍远者,多成坦途。……虽近经将军加意办理,较前已觉改观,但积玩之后非大为整饬,严立章程,诚恐将来日久,视为具文,仍复废弛焉”[10]。乾隆帝甚至感慨 “麋鹿往来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迨至光绪年间(1875—1908),清政府虽然一再强调要加强对禁区内流民的驱逐力度,但因未能强化对柳条边的管理,故此,流民偷越现象依然严重。柳条边管理的松弛,便捷了内地流民不断潜入柳条边外的封禁区,伐木垦荒、狩猎采参、开垦草场和林地,致使封禁区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较大。胡传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近省(笔者按:此指吉林城)数百里之内,老林砍伐几尽,灵气洩,人参渐少,兽失所栖止,皮张所出亦不多”[11]。随着大量流民的进入,原本人烟稀少的柳条边外也日渐成为人口繁盛之区。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解除对东北全境的封禁,移民实边,守卫边疆。自此以后,东北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城镇大规模扩展,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东北生态资源和环境朝着以开发为主的方向演变,当地生态环境逐渐出现恶化趋势。

4 结 语

柳条边是清政府针对清初东北形势新变化而实施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的经济开发,但也起到保护东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客观效果。晚清时期,清政府最终解除对东北的封禁,虽然柳条边形态依旧,但对其管理已荡然无存,使得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也随之消失。认真总结清代生态资源管理的经验,对当今建设生态文明有积极借鉴意义。

[1]杨树森.清代柳条边[M].沈阳:辽宁出版社,1978.

[2]稻叶君山.满洲发达史[M].成能杨,译.上海:萃文斋书店,1940:282-286.

[3]关亚新.清代柳条边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及影响[J].史学集刊,2011(6):76-83.

[4]王树楠.奉天通志:卷78[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1983.

[5]季永海,刘景宪.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M].沈阳:辽沈书社,1988:68、159-160、69.

[6]鄂尔泰.八旗通志初集:卷18[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5[M].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壬申(1661).

[8]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8[M].康熙二年正月己丑(1663).

[9]吕耀曾.盛京通志:卷16[M].乾隆元年版(1736).

[10]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5[M].道光七年刻本(1827).

[11] 胡传.东三省海防札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编辑徐象平)

About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in northeast of China in Qing Dynasty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CHEN Yue1,2

(1.History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2.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 China)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p to recovery proces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wicker, to analyze the wicker constru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China. Historical data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analysis were applied.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is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sets willow branches (some sections of the Liaodong side wall in the Ming dynasty), side door and side table, distributed in Sheng-jing, ji-lin General jurisdiction and Mulan Paddock surrounding. After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during Chong De years of Huang tai-ji, the further construction was in Shun-zhi and improved in Kang-xi emperor′rule.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distributed in Shengjing and Jilin Generals jurisdiction has eventually formed. The Mulan Paddock surrounding was built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It is a new social management implemented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changes of Northeast situation in early Qing. It s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in a certain degree, but protec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Till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Qing government repealed the ban on the northeast to attract people on the mainland to develop and guard the frontier, so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has lost the meaning of its existence.

Qing Dynasty; The Willow Branches Wall; banned; northwest border area;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2015-06-1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基金资助项目(14FZS02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基金资助项目(10JZD0007);西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1NW20)

陈跃,男,江苏徐州人,西北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从事中国边疆史和环境史研究。

K928.6

A

10.16152/j.cnki.xdxbzr.2016-02-022

猜你喜欢
柳条清政府东北
柳芽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拔河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