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2016-10-11 07:04张楚
野草 2016年5期
关键词:蒂娜简史拖拉机

张楚

济南的夏天真热。这种热类似于北京的热:干燥、张扬,没有一丝凉润。即便到子夜,打开窗户,阵阵热浪仍不时滚滚袭来,让人口干舌燥又莫名焦虑。还好,这几天随身携带着这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一页笑一阵,自觉凉爽不少。这是第二遍读,但初读时的笑点仍在。说实话,除了麦克·尤恩和石黑一雄,我对英国当代文学并不了解。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也只翻了几页。这可能是懒惰和拖延症的综合症状。我对幽默小说也知之甚少,除了《好兵帅克》和《二十二条军规》,在我个人阅读史中,几乎极少有让人开怀大笑的小说。这说明我是个乏味、缺乏幽默细胞的人。不管怎样,《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部让人快乐的书,它刷新了我的阅读史。

这是部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书。拖拉机简史几个字,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农业科技著作,据说刚出版时读者也产生过如此误会,致使该书无人问津。而乌克兰三个字,又会让人误解为这是一个关于乌克兰的故事,瞬息让人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基辅、乌克兰共产党、舍甫琴科......其实,这是一本英国作家写的发生在英国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内容与乌克兰密切相关。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一枚毛茸茸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沼泽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这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开头。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一下勾起了阅读者的兴趣,八十四岁老男人和三十六岁女人?这种老少恋会让阅读者产生第一时间产生好奇和八卦之心,也许立马想起了杨振宁和他的夫人。当然,如此开篇也有坏处,那就是我们都知道除了这桩桃色新闻,还有陈芝麻烂谷子的家族往事,犹如一部侦探电影,第一个镜头就告诉了你谁是凶手,如果让观众集中精力继续观赏,它必须提供超出一般想象力的叙事手段。

在闹哄哄的喜剧氛围中,诸多人物轮番出场。首先是“我”——娜杰日达和“我”的姐姐薇拉。娜杰日达和薇拉自小就不和,母亲去世后,因为遗产问题打得不可开交。可是因为共同的敌人,那个长着波提切利式上等乳房的未来小继母瓦伦蒂娜,把娜杰日达和薇拉默契地、自然而言地联合到一起。攘外必先安内大抵是人类的本能吧。

瓦伦蒂娜不是个善茬。随时明目张胆地炫耀着凹凸有致的乳白色肉体。如果她是个内敛羞涩、善良自知的人,也不会想方设法嫁给一个头发稀疏、行将朽木的八十四岁老鳏夫。第一个回合,她就将娜杰日达打得落花流水,而和中产阶级品味的薇拉则打了个平手。这是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乌克兰女人,还没与父亲见面就骗走了他终生的积蓄,1700英镑。睾丸激素骤增的父亲则憧憬着与瓦伦蒂娜的美好生活。瓦伦蒂娜带着儿子到来之后,开始实现她想象中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首先是买一辆新车,必须是梅赛德斯、捷豹或宝马,福特肯定是不行的,当然这也是她与父亲矛盾的开始;其次是想换一个新炉灶和烤箱,瓦伦蒂娜的表姐要从乌克兰来拜访,要亲眼见证瓦伦蒂娜的西方美好生活:优雅现代的房子、传说中的汽车、有钱的老丈夫,一台新炉灶是必须的,母亲那台破旧的炉灶只有三分之二的灶眼能出火,而烤箱的定时器坏了。父亲为了满足瓦伦蒂娜,只得分期付款买了灶具——好吧,矛盾渐渐加深了,看来用不着娜杰日达和薇拉掺和,内部矛盾也会让英国老鳏夫见识到性感炸弹的威力。第三个矛盾自然而然又来了,那就是每个月700英镑的电话账单。但是瓦伦蒂娜并不满足,在一次争吵中她歇斯底里地喊道:

“没车!没珠宝!没衣裳!没化妆品!没内衣!”她猛地把T恤衫往上一拉,那对惊人的硕乳像对子弹头般从一副内嵌金属丝、绸子肩带、莱卡镶格、蕾丝缀边的火箭发射器般的绿绸胸罩中勃然而出。

好吧,战争升级了。父亲对瓦伦蒂娜彻底绝望。谩骂、打闹、偷情、怀孕、调查、审判,双方在相互角力中精疲力尽,本应甜蜜的婚姻生活弄得一团糟。每个人的性格在事件发生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在类似肥皂剧的情节中,解决问题的人终于出场了,那就是前来英国寻找瓦伦蒂娜的前夫。他是个乌克兰高级工程师,与父亲一见如故——他们都对拖拉机感兴趣。他还住在父亲家里。这时瓦伦蒂娜带着儿子离家出走不知所终。经过多方侦破,瓦伦蒂娜现身了,但却身怀六甲。前夫说孩子是自己的,父亲也如是说,尽管他从来没有碰过瓦伦蒂娜。最后是美满的大结局:前夫修理好了破旧的劳斯莱斯,带着破镜重圆的老婆孩子回乌克兰了。而娜杰日达和薇拉把父亲送进了老年公寓。

反观瓦伦蒂娜这一人物,她真的只是一只等待着腐尸的鹰隼吗?我想并非如此简单,“没有面包,没有厕纸,没有糖,没有下水道,没有正直的公众生活,偶尔才会有电”的乌克兰现实,让爱慕虚荣的瓦伦蒂娜不由自主滑向滑稽的位置,她对英国充满了幼稚幻想:“工作清闲、薪水优厚、汽车拉风”。为了“美好生活”,她只得嫁给一个软塌塌的老头。她的选择,带着时代深深的烙印,一系列貌似喜剧的情节中,恰恰隐藏着苦涩的的味道。

以上是小说的明线:父亲与瓦伦蒂娜的婚姻生活。“伟大”寂寞的父亲妄图帮助瓦伦蒂娜逃离乌克兰的糟糕生活。两个女儿,薇拉和娜杰日达的任务则是揭露小继母的真面目——她无非是眼巴巴地等父亲去世后侵吞他可怜的财产,将其驱逐出境。一系列喜剧叙事和喜剧效果也因此诞生。而暗线是这个家族在乌克兰的历史,杀戮、战争、饥饿、大清洗。母亲虽然一出场就去世了,却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幽灵。母亲一生都惧怕饥饿,比如她活着时,储藏室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满了食物:一听听的鱼、肉、西红柿、水果、蔬菜和布丁罐头,一袋袋的砂糖、细砂糖、冰糖、红糖、普通面粉、自发面粉、全麦粉、普通通心粉、短而卷曲的通心粉、细面通心粉……这些物的堆积无非跟她残酷的记忆相关:在战争年代,她与父亲颠沛流离,从一个集中营被押送到另一个集中营,日日遭受身体与精神的多重蹂躏,甚至差点为了一盒糖丢掉性命。而母亲对于生与死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有一次,她从市场上买了只死兔子回家,在案板上剥去皮,掏出内脏。她掏出它那红彤彤、血淋淋的内脏,将一只麦管插入气管,往兔子的肺里吹气。“我”看着兔子的肺就那样一起一伏,不由瞪大了眼睛。“瞧啊,娜杰日达,这就是呼吸。我们有呼吸,就说明我们活着。”另一次,她买回一只活鸡。她把它带到后花园,将挣扎着想要逃脱的鸡夹在膝间,倏地一下就扭断了它的脖子,手法干净利落。那鸡抽搐了几下便一命呜呼了。“瞧啊,娜杰日达,我们就是这样死的。”

母亲与瓦伦蒂娜的生活是两面镜子,一面是泛黄的历史,一面是黑色的现实,可无论哪一面,都是乌克兰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往昔与当下的苦难,让母亲和瓦伦蒂娜对甜美生活的渴求显得真实而心酸。在表与里、内与外、昔与今、老与少、厚与薄的对比中,我们感喟历史的残忍,也对明日之世界报以惨淡的希翼。

而乌克兰的拖拉机简史则是第三条线。它独立于明暗之外,有些突兀,又符合意料中的逻辑性。豆瓣网友棉花糖在《幽默,是为了存活下去》中做过很精彩的分析。她说:它是父亲尼古拉以毕生心血写就的一部书,虽以乌克兰拖拉机发展、演变的历程作为书写主题,却绝不囿于对科技发展进程的简单复述。拖拉机的发展,对应着人的生存,名义上是技术革新,其本质仍是人与时代的嬗变。在记录技术的同时,父亲更投射上自我经历的色彩——这个在二战中因为被俘而变得疯疯癫癫的老头儿在书中一再离题,最终写下的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史,更可算作是大时代里那些“意义含糊、结局凄惨”的人的故事,其中自然不乏他自己及其家族生活的影子。

玛琳娜·柳薇卡写作这本时已经五十七岁。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世界已是澄净之世界,不再存在含混与困惑,但对于难民营和集权统治下的历史,谁都无法用澄净轻松的心态去回溯诉说。玛琳娜·柳薇卡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用调侃夸张的写法书写现实,让现实呈现出荒诞的本来面目,但却用平时的手法回忆历史,让历史在安静的讲述中凸显出它的狰狞面目。在这两种手法的转换中,玛琳娜·柳薇卡显示出良好的叙事技巧和语言,使得历史和现实没有像倒在一起的水和橄榄油般层次分明无法调和。对于幽默,玛琳娜·柳薇卡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我想幽默是人们在面对生活艰辛时所特有的天赋,幽默,是为了存活下去”。是的,为了存活下去,人类只有微笑着面对屠刀。

在济南,用了两晚把这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重读一遍。夜深人静,难以自禁,笑声数度把珂宁从睡梦中惊醒,让我后悔不已。一晃他都14岁了。14岁的他喜欢历史和天文,对我推荐给他的《哈里贝里·费恩历险记》则兴趣无多。我约略有些失望。不过,每个人都会对万物之一持以复眼,他只是在安静地等候着冥冥中的、独属于他的“物”与“神”。不过,我仍希望他长大后读一读《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尤其是心情郁结之时。能够让我们在溽热的深夜放声大笑的文字,肯定是上帝在睡梦中偷偷一挥而就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蒂娜简史拖拉机
《宋朝简史》等
中外画家笔下的人与乐器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泰德的拖拉机
Around the Farm
明朝简史
元朝简史
北宋简史
小鸭开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