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2016-10-17 14:43李静高怡楠马炳焱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幼小家庭幼儿园

李静+高怡楠+马炳焱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个体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和建构起的应对人生转变甚至危机的态度和方式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幼小衔接的失败,不仅对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学习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让儿童顺利渡过这次转折和危机,建构起应对人生转折和危机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方式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的教育问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几十年来,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目前,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后仍然面临很多不适应问题,影响了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幼小衔接即是培养儿童在身体素养、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准备和适应。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即儿童在此转折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因此,要实现幼小的顺利过渡、科学衔接,其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影响幼小过渡期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是儿童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该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一次发展阶段的转折都是一次“生态转变”。因此,儿童的发展实则是与之相互作用的整个生态系统,特别是微观系统的发展变化。所以,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不能是点状、线性、平面的,而应该着眼于处在幼小过渡阶段儿童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多维、立体、系统地进行研究。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嵌套结构模型,处于入学准备阶段的幼儿和刚入小学的儿童的发展环境系统中的微观系统(micro system),即本阶段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区;中间系统(mesosystem)包括家庭、幼儿园、小学、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园/校关系、家-区关系、园-校关系、园/校-区关系等)和各自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外层系统(exosystem)主要包括专家指导、社交媒体和社区工作等;宏观系统(macrosystem)即影响着人们对待处于幼小衔接过渡中儿童的方式和态度、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习俗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如图1所示)。各层次系统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小过渡期儿童的发展,影响着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

影响幼小过渡最直接、最深远的系统——家、园/校、区

对于幼儿和小学生而言,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区是儿童最直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儿童联系最为密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深刻。

幼儿园和学校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但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生活习惯、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差异。而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儿童从幼儿园的生活学习顺利过渡到小学。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生活制度、环境布置等即影响幼小过渡期儿童最直接、最重要的系统。

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最早、最深远、最全面、时间最长的系统。儿童从出生到7岁,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和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影响尤其明显。有效的家庭教育能正向地促进儿童的个体形成和发展。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对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时期的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儿童的非在园时间大部分在社区度过。同时,社区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游戏和自由活动场地。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的儿童而言,社区所提供的环境有助于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促进幼小过渡的关键系统——“家-园/校-区”的互动与人际交往

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儿童而言,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的关键。即,较强的、积极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周围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儿童发展达到最优化。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的互动系统是连接幼儿园/小学和社会支持、文化环境系统之间的锚点,对儿童产生隐性影响。

幼儿园和小学内部成人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对人与其周围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园/校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管理者与教职工正确、一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共同为儿童平稳渡过过渡期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现代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其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的状况决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构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有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容易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的对立。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是儿童进入小学的必备技能,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父母首先要有和谐美好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质量,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儿童良好的人生榜样,是进入小学之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先验经验。

社区内部的邻里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谐邻里关系,是指社区居民在与邻里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和谐相邻,具体表现为邻里之间基本利益一致,心理相容性强,感情彼此认同,有共同的社区归属感和行为准则,能够互相帮助、关系融洽,社区人文环境优美,氛围和谐。邻里承担着帮助儿童社会化的基本社会职能,而儿童社会化是其适应小学生活的基础。因此,社区内部邻里关系作为中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对儿童产生影响。

除了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互动系统内部成人的人际关系之外,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其组成部分,包括家-园/校关系、家-区关系、园/校-区关系和园-校关系。四者在儿童幼小衔接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共同统筹有效资源、四方共同协作,创造良好的家-园/校-区良性互动关系。

实现幼小顺利过渡的保障——社会支持、文化环境

社会支持和文化环境是影响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幼小衔接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幼小顺利过渡提供政策保障和文化支持。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的儿童而言,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专家指导和政策法规三方面。文化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环境。即,网络社交媒体的运用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

首先,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服务除了有自发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包含了有组织、有系统、有指导,以社区全体居民参与为基础的社会公益活动。社区中通过利用多元化资源,以组织专家指导,解读国家方针政策,系统的宣传幼小衔接相关常识为手段,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使国家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而帮助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的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其次,专家指导是指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的人员对幼儿园、社区和家庭进行的专业、科学的指导。通过专业资源和平台的有效运用,将科学的育儿观传递到幼儿园、社区和家庭。同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中间系统的交互关系,以外部力量的形式为科学的幼小衔接提供指导。

再次,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人们彼此用来交换见解、经验、观点的平台,是自发贡献、提取、创造资讯和传播的过程。随着无线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后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交模式开启了人们全新的生活。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消息推送的形式向家长和教师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相关知识,但其中大都为经验之谈,甚至存在错误知识。这些未经考证的“真理”在家长和教师之间传播,影响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

除此以外,国家政策法规与意识形态作为影响着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幼小衔接的最外层系统,主要包括幼小衔接相关政策、传统幼小衔接观念和大众媒体宣传。中国传统教育观重视学校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在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之下,更加强化了家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幼小衔接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表达着国家对于幼小衔接的观念与意志,引领着大众对幼小衔接的新认识。以政府为主导的宣传,能够帮助家长更新衔接教育观念,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幼小衔接的路径——多元支持性环境的形成

(一)家庭、社区“背撑性”支持作用的发挥

连接与支撑两个相对独立事物之间的部分称为背撑。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历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是一次重大的跨越。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层结构,家庭和社区,特别是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背撑性”支持作用,连接和支撑着儿童的幼儿园末期与小学早期。在这一过渡时期,家庭和社区需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支持儿童全身心投入到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之中。并及时帮助儿童减轻转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即,在社区为儿童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游戏环境并营造和睦的邻里氛围的同时,更强调家庭的作用。首先,家长需要提供支持性的养育行为和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搬迁等可能造成物理环境变化的行为。其次,保持与儿童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夫妻关系,尽量避免离婚等可能造成家庭内部结构变化的行为。

(二)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对接”

幼小衔接不是单纯的“谁向谁靠拢”的问题,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对接,即幼儿园与小学为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而共同努力。幼小衔接既包括幼儿园阶段对儿童进行的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准备教育,也包括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承接教育。因此,幼小衔接不单单是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任务,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积极参与,双向对接。首先,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大班儿童参观体验小学生生活;其次,小学为新入学学生提供“新生适应月”并设置相应的过渡课程。

(三)“FECK”互动关系网的形成

“FECK”是“Family-Elemen

tary-Community-Kindergarten”的缩写,在英文中译为“价值”。即,家庭、小学、社区、幼儿园四大主体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网络,从而实现环境对儿童支持价值的最大化。

社区应积极统筹家庭、幼儿园、小学资源,发挥参与作用,将幼小衔接纳入社区常规工作中。家庭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社区、幼儿园、小学组织的幼小衔接相关活动,并且积极学习幼小衔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幼儿园应利用其专业性,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家园互动和社区指导活动,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衔接教育观,为社区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提供专业支持。幼儿园和小学应加强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儿童在这一过渡时期的生理、心理需求,以便为儿童更好地完成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区要相互支持、协同合作,构建起一个积极和支持性的关系网,让儿童顺利度过他们人生中的这次重要转折。

(四)贯通型幼小衔接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一致、贯通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幼儿园时期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而小学则主要进行语文、数学等正规科目的分科学习,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存在巨大的差异。课程体系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入学适应困难。因此,应整合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进行合作,通过教学交流、互换等形式建立起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学习环境和期望。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专家团队的指导是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最有效的形式。一方面,加强专家对于幼小衔接环节的指导作用,形成教育专家与幼儿园、小学的双向互动合作模式。高校拥有与儿童相关的丰富专业教育资源和广阔交流平台,而幼儿园、小学能够提供鲜活的教学现场,双向多维的有效合作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专家通过定期开展幼小衔接相关的讲座或培训,引领幼儿园和小学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衔接教育观,为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定期走进合作高校,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或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五)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

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最主要的手段。很多家长在面临育儿难题时,往往求助于网络。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儿童教育推送信息,大部分家长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往往受到所谓“科学育儿”的误导。良性的网络环境能够为家长获取正确育儿知识、形成科学育儿观念提供帮助。所以,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幼儿保教专门信息平台,并开设幼小衔接专栏;另一方面,应定期组织家长进行舆情分析,针对近期网络主流观点进行辨析,帮助家长正确面对网络信息,同时有效降低对网络信息的依赖。

(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询证宣传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儿童顺利渡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是衡量教育质量,尤其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保障幼小衔接的顺利推进,政府责无旁贷。一方面,应出台幼小衔接相关政策,为实现“园-校”双向互动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加强询证宣传,对经过实证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加以宣传,普及幼小衔接相关知识,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通过“幼小衔接进社区”“幼小衔接宣传月”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大众传递正确的衔接教育观。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猜你喜欢
幼小家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家庭“煮”夫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