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农业的传统与现代

2016-10-17 09:29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太和县太和联合体

安徽省太和县是皖北农业大县,这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群众种粮养畜历史悠久。10多年来,全县粮食生产连上台阶,单产、总产屡创新高,常年种粮面积突破300万亩,粮食总产超百万吨。太和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创新示范基地”。

金秋9月,记者来到太和县,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新主体:为农业带来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央1号文件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了具体部署。新思路、新理念的提出,为太和农业的发展指明新方向。

据太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海治国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1782家,合作社227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4057家,涉及种植、养殖、水产、林业、农机、农产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等各大类别。太和县早在2013年便被安徽省政府批准创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点多面广,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团补充的多元化服务网络,范围涉及良种供给、配方施肥、农机配套、植保技术、农资供应、网络信息、金融支持、农业气象等,实现了农业各类服务全覆盖。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创新载体,给太和注入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成长基因。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成为时尚。目前太和全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面积已超100万亩,流转率达57.5%。全县创建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9.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8.6%;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34个;全县被评定的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被认定的农产品著名商标8个。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8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9家,“三泰面粉”、“中亚食品”、“鹏宇中药材”等产品畅销各地、深受市场青睐。

在旧县镇大张村韩振中种植园区,记者看到,现代大型农业装备车库和大型农业机械一应俱全,储藏冷库、烘干设备配套齐全。园区主人韩振中以前在新疆做生意,2009年回太和做起了农业。目前共流转承包土地3200亩,今年种植玉米1000亩,有一座占地60亩的大型养牛场,种植的玉米保障了养牛的饲草。其余的土地种植桔梗、白术、党参等10多种中药材,每亩药材年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是种植小麦、黄豆收益的3至4倍。去年以来,他还新建葡萄园50亩,雇佣本地中老年人约100人,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合作社建立了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区,现建有2000平方米农机库、1000平方米综合培训楼、6000平方米机械停放场,2000平方米保鲜库。目前拥有先进的大型收割机8台,大型拖拉机12台,大型植保机械8台,播种机12台,旋耕、施肥、深耕深松机械20台套,15吨烘干机1台。

由安徽有机良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千亩蔬菜园坐落于双浮镇刘老桥村,占地1000亩,建温室蔬菜大棚200个,总投资5000万元。记者看到,园区目前已初具规模,运作有序。公司总经理陈金良原先在深圳经营着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在外做生意小有成就后,就想回乡干一番事业。“蔬菜产业园2014年1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6亿元,基地建设面积5000亩,分三期完成。一期建成投产后,年蔬菜生产量超万吨,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以上。”陈金良如是说。?

“我决定发展高档蔬菜,以绿色为标准,以有机为方向。现在老百姓对食品健康越来越重视,我觉得在这方面做一点事情是有意义也是有前景的。”?陈金良告诉记者,一期建成投产后,可就近吸纳2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每人每年劳务收入可达7900元。整个项目建成后,将带动5000多个农村劳力就业,年人均纯收入2万元。

先进的经营理念,强烈的现代意识,造就了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催生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初步构建了太和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示范区:指引农业新方向

2015年1月,太和县整县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对太和农业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该县农业站在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行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认定将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太和县170多万人的福音,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个荣誉,坚持规划引领、体制创新、加大投入、强化领导、不辱使命,示范引领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海治国说。

长期以来,人多、地多、粮多是太和的“长处”,结构单调、链条不长、经济作物面积偏小是太和的“短板”。对此,太和县有针对性地打造“一区三园六基地”,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培育中药材、油牡丹、设施蔬菜3大产业园,建设西瓜、薄荷、桔梗、花卉苗木、食用菌、特色养殖6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太和县旧县镇,核心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3万多亩扩展到6万多亩,形成了以105国道为轴,东西对称的“中”字形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现在有1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入驻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共存的发展格局。”太和县农委主任吴岩介绍说,“我们按照现代农业标准,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功能划分,一园多区,有精准农业示范区、育苗工厂、植物组织培养中心、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薄荷产业园、中药材示范园、有机蔬菜园、饲料生产基地、浅水藕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农机大院和专家大院。”记者看到,示范区里,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广阔的农田里来回穿梭、园区内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美化到位,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可谓名副其实。

示范区内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是先进经营理念的注入,即围绕市场调结构,把市场理念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上中下游一体和产供销加工互促的完整产业体系中,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使农民从农业中获得了更多福祉、更大红利。“以往是‘种什么卖什么,现在是‘卖什么种什么。”太和县农委党组成员徐功学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在很少出现以往农民一家一户种蔬果时遇到的‘卖菜难、‘卖瓜难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和培育有实力、有活力、有效益、有形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时进一步推进示范区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示范区的“示范性”,通过点亮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盏灯”,照亮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广阔未来。

联合体:在融合中谋“共赢”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走产业合作共赢之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联合体由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牵头首创,以43个粮食营业网点为依托,组织1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发起成立了“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联合体将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三者利益连接起来,通过交易联结、互助联结和资产融合,形成了涵盖粮食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及种子、农机、植保、农资等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整体粮食产业链条,彼此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高伟介绍,“借助联合体,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而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也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缓解了资金及仓储晒场不足的压力,农户则可像存钱一样存粮食,实现了存粮有息、通存通兑、降低粮耗。只要储户拿着我们的存折,到任一个网点要钱给钱,要油给油,要面给面;而且,兑换公司的粮油商品时,还能享受价格补贴,真正让储户得到实惠。”

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粮食存储确实是当下农村的一个难题。据国家粮食局统计,由于农户存粮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因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400亿斤以上。采访中,三堂镇康庄村村民李晓东说,“在粮食收获和存储环节的浪费确实不小,甚至越是丰收,损失越大,来年都不敢扩大规模下种了。自从加入了联合体,仓储就不用烦心了,每次都是三泰公司直接派车去我们田头直接拉小麦,方便得很。”据了解,该联合体从2011年5月起步运营,现已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目前在太和县31个乡镇已设立43个粮食银行网点(粮食储兑所),加入到联合体的各类种粮大户已达450家,散户5000多户,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业各生产要素的聚集,实现了多方共赢。

“当前,整个示范区已呈现投资力度大、入驻龙头企业多、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效益高、全面推动面积广等特点,同时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周边高庙、郭庙、坟台等8个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县里正通过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利益链接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速推进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展望太和农业的未来,海治国自信满满。

猜你喜欢
太和县太和联合体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工程联合体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