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山一瞥

2016-10-21 05:37宋洪斌
侨园 2016年9期
关键词:紫竹村山山石

文 宋洪斌

金榜山一瞥

文宋洪斌

厦门的金榜山很特例 它不仅坐落在城区内 而且位于都市繁华人流密集的厦门站一带 其与厦门站的距离仅“一箭之地”。1957年元旦厦门火车站建立 它“地处厦门市梧村路段” 也就是说 修建火车站既改变了梧村的乡村属性 使之成为市区里的一个景点 也使位居荒僻海边的金榜山恍然走进了闹市。现在的资料这样表达厦门站的地理位置 “东依梧村山 西临筼筜湖南面金榜山 北接莲坂。”筼筜湖是围海筑坝形成的“海湾湖” 从而验证了金榜山原先临海的古老 而她和梧村山是从南而东相连的 现在二者之间有一座跨街大桥互通。这无形中扩大和丰富了金榜山的面积、体积及人文蕴含。

寻幽怡情 此山上佳。对城里人而言 能在闹市中寻得幽静处 实在是福分。这里的幽静是由遍山的巨大乔木、茂盛的青竹、成片的大叶草本蔓生植物和灌木共同营造出来的 间或伴以曲径、小桥、缓坡 小潭又设水中石路 一步一石轻跨徐行 别有一番幽静中的雅致。时不时出现一座巨石陡壁 巨石浑厚坚实 陡壁刀削斧劈 侧身通过一道上行石缝 石缝一线触云 石棚天然居室。不经意间 自有亭榭、石桌石凳、长栏长椅 倏然路转 别开生面 意外峰回 又见新景。你在这样的环境中 或伫足呼吸 或舒展腰身 甚至忘情地做几个日常不曾做过的动作姿势 暗自歌咏这城市山林之幽静 竟一时不忍搅碎这宁谧的梦 只在梦中无声地领略。

一群年轻的女僧从小路那边轻步移来 走向修竹相夹的宽阔石阶 这里就是紫竹寺。好雅秀的一座禅院两大院落 几间楼阁。一望方知此处亦闽南佛学院女众部所在。紫竹寺院添幽静 佛学女众沐禅学。这紫竹寺堪称幽之升华 一种远离尘嚣世俗、接近世界本真的境界。寺院背靠的山坡是明清古道。古道上的巨石、倒树、细藤、野花、茂草 还有山风爽气 同样融合在这种升华之中。见当地人走在这条古道上 知道他们在健身或者休闲。现代都市一座山林紫竹掩寺 古道春荫 何其妙哉 不是金榜山、梧村山居闹市而不流俗 实在是其天然属性无法被淹没。梧村山海拔288.8米 登高鸟瞰 山林之幽托起高度 真是城市的骄傲

我们从明清古道切入 如今这条蜿蜒于山间的古道 远在城市水平面之高处 显而易见 在明清及更久远的年代 这里周边该是山脉铺排 这条山路该是越过山脉通向山那边、海那边的路径。古道狭窄 仅可一人一畜次第同行 两旁则是山石树木。有石雕镌文以志 乃清代遗迹。遥想古人通行 或背包挑担 或独行结伴 或驴马驮货 久远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晃动 或许那无数生命的信息就嵌在两旁山石、脚下沙土之中。林木保持得很好 山石苔痕处处 空气仿佛从古代飘来……

一条古道提升了整座金榜山 而壁立一坡前的巨石之上 镌有宋·朱熹《金榜山记》 堪称此山之“眼”。文中曰 “北有岭曰薛岭 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 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 时号南陈北薛。”相传是陈黯建了金榜山的人文环境。《记》中又云 陈黯考进士十八次未中 后隐居此山 自号“场老” 故金榜山又称“场老山”。朱熹也在此山留下足迹 他出任同安县主簿时 数临厦门 旧称嘉禾里 金榜山 远眺、垂钓。此山果然彼时临海。当时 朱熹为官闲暇至此 借以寄情山水。而朱熹年轻时就被陈黯吸引来过此山。陈黯在中国文化史上寂寥无名 却被大学问家朱熹厚爱推崇 究其因由 除陈的文才之外 还有朱的婺源情结陈父陈元通是徽州婺源县令 婺源是朱熹故乡。爱屋及乌 此即朱熹爱陈黯的情感因素。曾有咏陈黯诗 “陈场老子读书处 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 莺啼花落几春风。”煞是耐人寻味。金榜山“黄色 若列榜 固名”。这就是此山访古涤心之魅力。我们从古人先贤那里所领悟到的人文精神弥足珍贵 而遗存下来的山石及其名称 无疑把古老沟通到当下 平添我们生活的智慧、勇气和动力。

金榜山给厦门人和莅临者营造和提供了这种惬意和惬意中的寻幽访古的身心所得 足以历久弥新 芳华常驻

猜你喜欢
紫竹村山山石
‘条纹紫竹’的历史记录及其国际登录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全山石
拜访日本前首相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村山的理想
村山的理想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记“五老”志愿者殷村山、刘彩凤夫妇
四川省安岳县紫竹公园全国有奖征联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