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八里访古村

2016-10-21 05:37王宝文
侨园 2016年9期
关键词:兴城宁远山海关

文 王宝文

关外八里访古村

文王宝文

路旁的小河唱着优美的歌 静静流进一片柳林 河里浮着一群欢快的小鸭。一群不知名的小鸟 煽动起花翅膀飞落在柳林中。在鸟鸣鸭语之间 有一座村碑 碑上镌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 八里堡村。因小村距山海关城东八里的路程 故而得名。

这是个很不起眼的小村 但在历史上却是大有名气。据《秦皇岛市地名词典》记载 八里堡村始建于唐朝建中年间 距今已有1230年的历史了。明朝末年 明王朝上层统治者曾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闻名天下的“关外八里议筑兴城”的舌战 “舌战”双方分别是明王朝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明天启二年 新兴的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 明军实际上面临着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 是再建新的关防 做积极防御 还是固守原有关门 做消极防御 对此明军前线的军事将领们产生了不同意见。

兵部尚书辽西经略王在晋认为 山海关“左山右海之间中辟为关 乃欢喜岭蜿蜒绵邈 紧抱关门 岭高于城 张弧决拾 矢达城楼 登岭下目间 一城尽在目中。若架大炮 楼堞何能遮蔽 ”于是 他坚决主张“拒奴抚虏 堵隘守关” 打算在八里堡修建一座“重城” 以护卫山海关。其僚佐袁崇焕力陈在八里堡建“重关”之弊 可王在晋不以为然。当时受命为辽东经略的孙承宗 以帝师的身份来关与王在晋权议此事。

这场“舌战”在《明史》中有十分详实的记载。孙承宗在综合考虑了各位将领的意见之后 权衡利弊得失 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宁远即现今的兴城 位于辽西走廊中部 “内拱岩关 南临大海 居表里之间 屹为形胜” 守住宁远也就意味着扼住了辽西走廊的咽喉 能确保二百里外山海关的安全。孙承宗回京后 向明熹宗皇帝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的战略计划 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 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并建议解除了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西经略之职。

今天的八里堡人 虽无法掌握更多的历史细节 但也或多或少地了解这段历史 他们记住了当时如果不在八里堡建城就无今日兴城的关系。而今这座城堡只剩下不高的一段夯土墙 城堡内盖满了房子已看不出和其他乡村民居有什么差别。只是老榆树、古井、寺庙 默默地记录着古老小村的沧桑历史。

走进小村 我望着高大的老榆树 冠如巨伞 覆盖着好大一片土地。树枝上还向下长出了许多根须 细的密密麻麻 就像唱古戏里那些老汉的胡子 粗的有如小碗茶杯大 它们一直深扎进这片土地。上边的气根 下边的深根 又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伸出自己的双臂 紧紧搂抱着自己的儿孙。

老榆树前有一眼古井 井口由青石垒砌 井水清澈 附近立有两块过去放置辘轳用的柱石。在村中我又见到一眼古井古井两侧有两块石碑 碑上都刻有“吉圃堂界”的字样。从字面看 这里过去曾是菜园 而这眼古井自挖掘之初就为浇灌菜园之用。八里堡村曾有许多眼古井 这些古井如今有的已经废弃 有的仍在浇地。正是这些古井 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浇灌了一茬又一茬作物。

在一条绿阴掩映的村街旁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 眼前是一座庙宇 称之为三官庙。据说庙内曾有一间钟楼 里面悬挂着一口巨型铜钟 为明万历十二年铸造 可惜毁于“大炼钢铁”时期。推开庙门 我向寺院内走去 甬路右侧摆了一溜长桌桌上摆放着许多佛学书籍 供来此烧香礼佛的香客信徒取阅。北端一间平房的房檐处 悬挂着“大雄宝殿”的匾额 黑底黄字 边缘处漆皮剥落 不知是否为古物。殿内有一佛像全身笼罩在沉寂的光晕中其神态浮出了温雅的柔情 令人敬畏又使人感到亲切。

出了庙院 我走在古城堡夯土残垣上 它的构筑与布局 呈示着稳固如磐的体魄 那城墙以及垛墙上的方孔 无一不出自防御战争的需要而设置。特别是城堡的西墙正中垂直面对“天下第一关”箭楼 遥遥相望 历历在目 而东北方又直视“边墙子”烽火台无碍。它与山海关城门一线相守 一脉相承 只是历史无情淘汰了它的实用价值 将它冠以文物的名义留给了当今。

依傍着小村的那条河 像所有的河流一样 来自深山里的远古 依旧那么沉默 那么深邃 在微风中静静地泛着涟漪以舒坦的环境 给人予温情 唱着如泣如诉的歌……

猜你喜欢
兴城宁远山海关
山海关水关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最创新】后发先至,科技兴城
收复山海关(油画)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湖南宁远: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祁梦鱼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木已成粥
凝固了历史的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