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课本剧助力高中文言文学习

2016-10-21 21:08钟燕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荆轲秦王课本剧

钟燕青

在完成《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后,我把上演课本剧的想法告诉学生,同学们鼓掌雀跃,跃跃欲试。

一、揣摩人物,分派角色

课本剧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分派角色,班长是个豪爽开朗的女生,她强烈要求反串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樊於期将军。其它演员自由报名选择。报名的依据是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比如燕太子丹,他的性格有重情的一面,也有多疑浮躁的一面。所以挑选性格比较适合的同学来扮演。还有荆轲的选择,大家一致推选班上的长得魁梧粗犷的同学担任。演员的分派工作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班级同学讨论,老师参考分析等合作完成。角色分派到位,演员们兴趣盎然,摩拳擦掌。

二、认真研读,揣摩语言

为了让表演的剧本既忠实于课文又精炼易懂,班级专门成立了编剧小组。编写的台词尽量用四字格式,忠于原文。学生将本篇文章的情节划分为四个篇章:大军压境,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演员也分配在剧本编写小组里面,边写边演。学生在编写“易水送别”时,要通过燕太子丹的“迟之”、“疑之”、“复请之”,体现出人物的焦急、多疑、谋事不周的性格特征。再考虑到文章里对秦武阳的介绍是客观陈述,要体现出秦武阳的勇猛和激进,所以就让燕太子丹在接见秦武阳时,在听完燕太子丹一番语重心长的陈述后,在秦武阳的表演里加进台词“太子殿下,如果他不愿前往,就让我前去吧!”在处理课文中荆轲的台词部分时,通过“怒斥太子”、“倚柱笑骂”等语言和动作体现出荆轲的有勇有谋,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在“求取信物”的环节中通过对话和自刎的动作描写体现樊於期将军的义勇刚烈。

三、反复排练,关注舞台效果

文字的内容通过课本剧演绎出来就是有血有肉的情景再现。所以在考虑到人物台词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必须在服饰,礼仪、动作等方面尽可能还原战国时期的面貌。比如战国时期的人物服装的“绕衿谓裙”就是指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我专门上了一堂关于战国时期的服饰和礼仪的课。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对战国时期的礼仪服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古人将审美与使用相结合的智慧。比如礼仪方面有秦王接见荆轲时设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当时十分隆重的礼仪,因为此次仪式本来是秦国接受燕国举国投降的重大的“受降仪式”。《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27年,在咸阳宫里,秦王嬴政换上了正装,用最隆重的九宾之礼(由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荆轲和秦舞阳带着两样贵重物品:一是当时的秦王嬴政最痛恨的原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二是燕国的督亢地图。秦国咸阳宫殿里原本是举行的一场受降仪式。所以仪式非常隆重。在舞台剧表演时,就安排了9位同学延引荆轲等人进殿的仪式来还原当时的隆重肃穆的召见气氛。

三、添加背景音乐,选择制作道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渲染易水送别的悲壮气氛,剧务精挑细选了几首古典音乐。最后在反复试听,融入表演的打磨下,我们最终选择了《秦时明月》里的《月光》。曲子应景地拉开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配乐不仅给课本剧增添了离别的凄凉之感,还掺入了一丝无奈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在筹备道具环节,同学们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刺杀秦王準备的信物之一樊於期的头颅是同学们用黑色衣服包裹好的一个篮球,追求形似。在“廷刺秦王”的篇章里,有秦王被追逐环柱而走的紧急情况下,大臣们提醒“王负剑,王负剑”的情节。为了体现秦王的威严,同学们用硬壳纸制作了秦王的宝剑。为了达到秦王把宝剑从剑鞘里面拔出时发出银光。同学们用锡箔纸包裹利剑,达到了逼真的演出效果。为了达到身临其境,全体参与的效果,我和剧务组讨论后安排在座的学生既是观众,又是群众演员。如在“易水送别”篇章里,为了渲染悲壮的气氛,全班同学既有瞋目,又有垂泪涕泣的参与表演。

四、激情演绎,认真反思

在大家精心准备之下,课本剧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观众席上,阵阵掌声响起。

观看完课本剧后,同学们对本次课本剧表演进行评析,各抒己见,踊跃发言。除了对演员表演精到之处给予再次肯定外,还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演员在舞台演出时要关注到观看的效果。

我的反思:

编演此次课本剧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纷纷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整个编演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表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市新钢中学。

猜你喜欢
荆轲秦王课本剧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