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欣赏评述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2016-10-24 15:07薛璇
考试周刊 2016年81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薛璇

摘 要: 教师在选择作品时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顺序,根据课题内容组织安排,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角度进行赏析。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人物绘画,体会在多元化的风格中开拓学生的审美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欣赏评述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这一板块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至关重要。该板块所要承担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形成审美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一、体会绘画多元风格,开拓学生审美思维

“欣赏—评述”板块的教学目的是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美术作品,吸取审美经验,取得理性审美、个性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美术作品题材多样,风格纷呈,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善于找准欣赏角度和切入点,从美术语言、历史背景及作者对艺术的强烈追求等角度丰富欣赏的内涵。教师在选择作品时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顺序,根据课题内容进行整合组织,围绕某一主题、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角度进行赏析。要注重引领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人物绘画,在多元化的风格中开拓学生的审美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比如教学《世界多元化文化中的美术作品》一课,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系列肖像画,它们分别选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圣母像》、中世纪的《皇后西奥多拉和她的侍女》、印象主义莫奈《打伞的女人》、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笔者请学生用心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时期的肖像画各有什么特点,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并提示学生可以从线条、色彩、表现方法等方面分析。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达成共识之后,小组代表开始发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色彩非常鲜艳,很漂亮。中世纪的色彩看上去很单调,而且人物表情很木讷。”“印象主义的人物画得比较模糊,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么逼真。”“立体主义的人物画得太夸张,都变形了;色彩都是平涂的。”……听了各小组的观点,笔者请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到后面的立体主义画派的夸张变形,画家对人物的表现会有如此变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的人物表现会有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分析原因之后,笔者组织评价,然后继续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物绘画作品,以深刻感受作者对人物的用心把握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在上述欣赏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绘画表现的发展历程,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给艺术带来的变化,让学生懂得每个时期的演变都有继承与发扬的内在联系。

二、综合感知多种信息,实现整体审美理解

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理解作品,帮助学生对画面的多种特征、多种信息进行合理的综合,实现整体性的审美理解。比如“飞天”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题材中是一枝奇葩,在引导学生欣赏壁画“敦煌飞天”时,笔者先播放影片《不朽的敦煌》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敦煌壁画和敦煌飞天;然后学生通过图像资源浏览各类飞天的形象的图片;接下来让学生从资料图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飞天形象图片并阐述交流选择这些飞天形象的理由。笔者根据学生选择的结果,从线条、色彩方面归纳总结飞天的美等。上述教学活动,笔者通过视频展示的方法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近“飞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由于学生对“飞天”的概念知之甚少,如果对千年民间艺术精髓仅仅专业性地分析构图、线条、色彩,是不会让学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美感共鸣和认知的。为促进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飞天的内涵之美,笔者对其产生的背景、形成原因及不同时代不同飞天体现的不同内涵的演变过程、蕴含的人文思想境界等部分进行剖析,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会当时的思想文化,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从“满壁风动、气韵生动”的绝妙的艺术特质中感受民间艺术丰富的人文精禅,进而净化学生的心灵,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究艺术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环节设计合理:“初步感知→了解背景→分析、感知、理解→同步拓展→体验升华。”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体现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探析画面表达意境,丰富学生审美积淀

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并不是直白的、肤浅的,而是含蓄的、深刻的,而这一艺术境界又是借助作品的意境体现的。每一幅成功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意境,探析画面表达的意境之美,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比如欣赏作品《梅杜萨之筏》,笔者在介绍完艺术的表现形式之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幅作品,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诸多问题:“画面上画的是什么?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个内容?”“为什么他们都是裸体的?”等;接着笔者讲述了这幅画诞生背后的悲惨历史事件。活跃的氛围顿时变得沉静,学生陷入对不同人物不同动态的讨论分析中……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分析画家是通过哪些地方表达着这一悲惨事件的,以引出色彩的表现、人物动态的处理、人们衣着破烂等,学生自然地将“裸露”与历史环境结合思考。笔者趁机展示《西奥岛的屠杀》等其他类似情节的艺术作品欣赏,并结合战争中难民的真实录像资料,让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的背后是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人性的呼唤……西方有大量的这类“裸体表现”艺术,其画面创作背后都包含着不同的表达意境,有的是纯粹对人体的赞美,有的是场景的真实再现,有的是艺术家对作品内涵的表达,等等。

在此类绘画作品欣赏中,教师应当选择其中一种意境作为表述的重点,可以在设计问题中引导学生用自然而然的回答方式解决关键性的疑问,进而很好地引领学生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内涵。

猜你喜欢
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浅析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