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中学创新课程建设

2016-10-27 03:48苗勇胜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验室数字创作

苗勇胜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 200050)



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中学创新课程建设

苗勇胜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 200050)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出于课程发展的需要,某中学建设了以数字媒体实验室为平台的新媒体创作传播中心。实验室丰富的软硬件设施及配套课程外延,逐步成为提升学生媒体素养、视觉审美及影视艺术修养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基于该实践平台的课程建设探索与尝试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建设;数字媒体工作室;创新实验室

一、数字媒体实验室创设维度及基本架构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创新实验室的创建,从硬件配置到环境布局,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建设,都较为明显地有别于传统教学环境。其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材编制及师资建设等方面。

功能定位上应符合学校文化及课程建设的需要,具体而言,即基于创新实验室的活动及成果最终能服务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的设计则指向非“基础学科”,并求得扩展提升学校课程结构中“基于问题解决的”“基于真实情境的”校本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上则应符合学校的总体课程目标,并与学生的自身兴趣相适应,但有别于传统实验室中教师主导实验过程。学生展开验证性实践的基本状态,以真实任务与项目活动驱动教学过程。教材上则应编写满足课程需要、符合硬件环境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师资建设应基于教师自身特长和教学能力,选择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构建师资团队。

1.创设维度

(1)创设目标

学校创建数字媒体创新实验室的重要目标,旨在承担起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双重建构的任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学生基于真实的实践环境和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挖掘潜能,丰富其课程体验,提升媒体素养和视觉表达能力。

(2)三维层级

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新媒体创作传播中心,主要围绕“文化—课程创建、知识—技能—素养、硬件—技术支撑”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并推进落实。

①文化—课程创建

校园文化及学校既有的课程体系,对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创建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成效的重要落脚点。其课程实践成果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在完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能最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②知识—技能—素养

知识—技能—素养维度指向课程设置及具体落实,以校园文化及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为指导,依托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形成基础、拓展、社团等不同层级的校本课程方案。不同层级分别对应于基础知识技能、提升应用能力、拓展综合实践的整体目标。

③硬件—技术支撑

硬件—技术指向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系统的规范配置,是创新实验室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环节,为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撑。

2.基本架构

结合学校长期女生特质研究的基本实际,从课程结构的拓展需要和教师团队的课程建设能力及个人志趣、硬件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出发,整体构建依托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架构方案。

(1)物理环境

构建数字媒体实验室前期,在充分评估现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规划硬件及软件系统的配置和环境布局。依据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目的,结合学校既有的物理空间为创新实验室提供的可利用面积,对数字媒体实验室在原有校园电视台、IPad音乐教室、录音室和计算机房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充,构成最终的实验室平面布局。形成了由校园电视台(非编技术实验室)、演播厅(虚拟与实景演播实验室)、录音棚(播音—音频后期实验室)三大核心部分组成的实验室结构。同时,配合改建后的计算机专用教室,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结合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形成较为完整的配套设施,建成完整的数字媒体实践环境。

(2)课程外延

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基本环节,整合现有的信息科技必修课程、数字创意设计选修课程、学生媒体社团“We—TV社”,创设媒体素养课程、影视媒体工作室、数字媒体课程等新型综合实践课程。对学校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扩展,在媒体素养这一维度,形成基于创新实验室的新型课程序列。

二、数字媒体实验室教育创新实践

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长期探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并构成较为完整的六大课程模块:理想信念(育人目标、理想教育),身心发展(体育健美、心理调适、生涯发展),人文社会(政治与法律、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数理科技(数理与科技、地理与环境、生物与化学、信息与技术),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礼仪修养、创意设计),综合体验(国际理解、社会实践、TIE课程—教育剧场)。数字媒体实验室作为创新实验室课程成为较为独特的课程模式,对学校既有的课程架构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从课程构建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出发,围绕数字媒体实验室,设计并形成了“基础必修课程(嵌入式课程)”—“拓展选修课程(专题式课程)”—“社团与工作室(项目式课程)”三个不同梯度的课程层级。图1展现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识水平,图2则为较为完整的课程架构。

图1 数字媒体实验室课程层级

图2 数字媒体实验室创新课程整体架构

1.基础必修课程(嵌入式课程)

基础必修课程定位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第一层级课程。该部分课程设置是基于必修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学对象定位于高一学生,覆盖整个高一年级,以高一年级信息科技必修课程作为实施基础。以“嵌入式”的方式,在确保信息科技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学时的情况下,投入三周共计六课时的时间。教学内容包含数字媒体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色彩模式、文件格式、软件基础),体验并理解校园电视台基本工作流程。在掌握并了解数字媒体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电视台的实践环境,以小组形式体验并实践创作三~五分钟的模拟电视新闻作品。

2.拓展选修课程(专题式课程)

拓展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实施。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设计由设计领域的两个重要方向展开,即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和数字媒体(影视创作)。旨在使学生通过专题学习,体验数字媒体创作的基本过程,掌握视觉传达及影视创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具备数字媒体实践的基本能力。

课程教学围绕必要的知识技能,通过专题的方式加以落实。

平面设计(视觉传达)部分,由“专题一:色彩模式基础&创作体验;专题二:色彩模式基础与Photoshop图层;专题三:摄影前期与后期管理(Bridge软件的使用);专题四:堆栈摄影;专题五:调色&修片;专题六:延时摄影——纪实影片的可能性(该专题作为衔接,亦为数字媒体教学提供视角);专题七:平面技术工具箱(Photoshop工具的使用)”等七大专题构成。并设置两次实践创作及活动任务(四课时):堆栈&延时摄影;创作电子相册。最终将上述知识专题细化分散至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加以落实。(见表1)

表1 知识专题—教学内容细化实例

数字媒体(影视创作)部分,分为七大专题,即“前提篇”专题补充:影调;专题一:视频拍摄与剪辑绪论;专题二:镜头语言:从分镜头开始;专题三:电影剪辑术语&跟名片学拍摄;专题四:重要的拍摄语言——分镜头脚本;专题五:Premiere基础(分辨率、像素比、视频格式);专题六:基于分镜头脚本的剪辑实践。实践活动(四课时):对话&跟拍实践;活动纪实短片简创。

先进的用户身份鉴别、特定的信息交流方式和计算机防火墙技术都是提高安全系数的有效方式。一个系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结合,除了常见的静态口令鉴别(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等),还应有生物特征鉴别、动态口令特征鉴别、智能卡鉴别等。生物特征是通过生物特征进行鉴别的技术,如人脸扫描、指纹掌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动态口令鉴别是每次登录密码更新,即一次一密的方式;智能卡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硬件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具有硬件加密功能。

结合校园电视台功能强大的视频处理系统及音频后期处理系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由分组,拍摄并制作完成了如“市三校园之美”(摄影专题)、“市三运动会”(纪实影片创作)、“学农笔记”(纪实影片创作)、“政训纪实”(纪实影片创作)、“市三午间新闻”(新闻播报电视片)等影视媒体专题作品。同时,“校园新闻播报”作为学校活动宣传的重要作品形式,以每月一次为周期,定期发布。其他课程作品形式还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通过学校官网、市三官方微信公众号、市三团学联微信公众号及市三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服务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校园课程及活动宣传提供数字媒体资料。

3.社团与工作室(项目式课程)

社团与工作室是整个数字媒体课程规划中最高层级的课程形式。针对具备主观参与愿望,来源于前两个课程层级中具备较强数字媒体创作能力的学生,构成影视社团的基本形态(We—TV社)。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空间环境,借由“影视媒体工作室”的方式形成特定的工作模式。

社团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活动,创作数字媒体作品。在每周不定期的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会进行头脑风暴,以确定新一期的影片创作构思,讨论提交日常积累的故事梗概,为微电影和微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提供素材。并在确定拍摄的主题构思之后,将故事梗概转换成剧本和镜头语言(分镜头),并制订较为详尽的拍摄计划,最终落实拍摄任务,完成后期剪辑。

与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教学和拓展选修课程的专题学习不同,社团层级的项目活动由学生主导设计并完成作品创作。教师的角色由教学者转为指导者。在必要的环节,对绪如分镜头的改进、拍摄的规范及后期镜头衔接的合理性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和创作给予肯定。

表2 数字媒体工作室课程实施计划及教学目标

三、问题及展望

作为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创新课程,在创新实验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设计,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值得思考和调整的余地。

1.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在多元课程环境的基础上,媒体素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以保证课程的丰富性和专业化。整合调动多元师资,是课程得以有效推进和落实的重要保证。

一门课程的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但是,对于媒体素养课程而言,其所涉及的内容,具有更新较快、领域较广、综合性强等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多学科教师的合作和广泛的资源整合成为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在目前构建的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校采取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合作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从而发挥了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而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可以有更多的学科教师参与到这一综合性的课程建设中来,以更大程度地丰富课程形式,提升课程体验和价值。同时,课程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层面给予课程的整体规划,结合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课程专家的有效指导,学校安排外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实践,课程教师全程参与,对于提升课程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依托数字媒体创新实验室的媒体素养课程来说,专业化的硬件环境和软件配置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保障。除此以外,校本教材、视频资料库、教学微视频等多样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方面,形成媒体素养课程特有的教学支持。

综合性的拓展课程一般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对于媒体素养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媒体作品的创作、视觉审美元素的捕捉、微电影的创作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灵活性。因此,进一步开发设计基于数字媒体实验室的规范化、校本化的教材,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多元评价方案

依托信息科技、语文、艺术等多学科基础发展派生而来的媒体素养课程,其综合性和实践性正是体现在前文“创设维度”中提及的“文化—课程创建”,即课程来源于校园文化,同时,课程成果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其中,课程成果的体现,在第三层级的课程形式中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即“社团与工作室”(项目式课程)。而课程层级的不同,以及其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和课程教学基于真实任务的特点给予教学评价较大的难度。

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涉及采用电子学档(E-Portfolio)①、评价量规等过程性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情况加以评估;以质性描述为主,配合量表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等;最终由课程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认定。在今后的课程评价中,可增加校园电视台作品展播和全校学生投票等更为多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强化学生创作的真实情境,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得评价真正起到反馈和导向的作用。

四、结语

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媒体视觉表达与信息高效传播,成为有效认知的重要途径。数字媒体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创作体验,基于真实项目活动的任务实践,基于全面覆盖、层级清晰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学生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科学规范表达,将产生重要且长远的影响。在数字媒体实验室目前的硬件环境及课程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提升数字媒体创新实验室的应用价值及配套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互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在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注释:

①电子学档也称为电子档案袋,是基于过程评价的一种手段,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的学生学习档案。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009/301122010002.php.

[2]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徐显龙,管玉琪,张峦,苏小兵,祝智庭.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15,(3):70-76,106.

[4]李胜强. 高中信息技术微电影课程群建设实践[J]. 浙江教育技术,2015,(4):52-55,58.

[5]漆建军,肖化. 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体现创新特色[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6-18.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Digital Media Laboratory in High School

MIAO Yongsheng

(Shanghai No.3 Girls’ High School, Shanghai, 200050)

As the beneficial suppl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innovation laborator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For the necess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No’3 Girls’ High School build a digital media lab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enter .The rich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mposition of laboratory and supporting curriculum extension, gradually become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visual aesthetic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digital media studio, innovation laboratory

苗勇胜,上海市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实验室数字创作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