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加快布局

2016-10-27 18:00赵敏李朝栋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高分辨率信息产业

赵敏+李朝栋

近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落地老挝的消息,让这一中国制造的技术再次引发关注。

消息称,在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老挝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基于“北斗”系统建设的老挝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正式启动。8月1日,首个CORS单基站在老挝建成并通过技术测试,落地万象市塞色塔综合开发区。

2016年6月12日,第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如今,“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覆盖了全球1/3的陆地,使亚太地区40亿人口受益,其精度也与GPS相当。“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随着“北斗”系统2020年具有全球服务能力,其在开发与应用中将发挥更大的效益。

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利用卫星进行导航,是对空间信息进行开发的一部分。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空间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发现。河南省国防科工局副局长李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空间信息是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在维护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和其他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初发布的《典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预测与路线图研究》指出,虽然中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其产业应用已经覆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它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中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必将实现倍增发展。

“现阶段,我国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正在进入跨越式增长的发展阶段。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将保持30%-40%的复合增长。”该研究报告指出。

李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严重不足。“欧美空间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5%-7%,我国目前还不足1%。”

他说,空间信息产业的应用范围,将来会涵盖各个领域。“比如在军事方面,可以借助空间信息进行导航,航空测量,战机火控系统控制、战场侦察;政府层面,可以借助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企业层面,可以利用空间信息进行物流管理、港口集装箱作业管理、海上渔船导航定位和监控管理,实际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个人生活方面,可以用于车载导航、手机导航、基于位置的服务等方面。”

搭建网络

中国空间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三部分,除了“北斗”外,还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也被简称为“高分”)和载人航天工程系统。

从2012年起,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计划从2013年开始陆续研制发射新型卫星并投入使用,2020年前后建成全系统。

消息称,该项工程将统筹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善地面资源,与其他观测手段相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李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不仅是“天眼工程”,也是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应用工程”。他说,“高分”专项工程实施以来,“高分”数据已为国土土地利用调查,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调查与监测,环保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监测,农业作物估产和长势监测,水利洪涝灾害监测及水利设施监测,统计农业生产监测,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所用。另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小城镇开发现状监测,区域经济作物监测等区域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高分”2020年要建成全系统的目标相似,“北斗”的发展战略是到2020年完成“三步走”:第一步,建立“北斗”卫星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完成三种轨道十余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定位服务能力。

2012年10月25日,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完成了所有卫星发射任务。至此,“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14颗卫星组成星座,即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轨道卫星。中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目前,“北斗”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中国最新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98%,其“心脏”“慧脑”“铁骨”等关键器部件全部为国产。到2020年,将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地方布局

在过去的几年,无论是“北斗”还是“高分”,都加速在地方布局,其在地方的发展也呈现蓬勃之势。

2013年和2014年,河北、新疆、湖南、黑龙江、河南、陕西、湖北、甘肃、四川、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

2015年初,国防科工局为扩大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支持浙江、安徽、江西、山西、云南、广西6省区分别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已有21个省级行政区域建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共分发“高分”一号、二号卫星数据345万景,广泛应用于18个行业、1100多家单位。“高分”数据在国土、环境、测绘、农业等行业应用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国土资源调查、海域监察、农作物估产等的需要。

李钢拿河南的情况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他说,2015年,河南省相继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北斗”导航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63个高精度地基增强站)。如今,该省“高分”数据已实现亚米级的服务能力,已为各有关厅局提供了一万多景数据,“北斗”地基增强数据实现平面动态2厘米/竖高3厘米,静态毫米级的服务精度。

“高分”和“北斗”的应用,正在给河南带来很多方面的改变。首先,该产业发展链条广阔,涉及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等大产业,它能够把物联网、互联网、智能交通、智能装备、数字地球和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重大题材串联在一起,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另外,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该省粗放式生产经济的转型升级。

2016年5月,河南省政府发布了《河南省“北斗”导航产业三年(2016-2018)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河南省“北斗”导航产业三年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全省“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要实现600亿元。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曾多次批示,要求加快推进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李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分”“北斗”应用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将释放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应用领域要强制一批、推行一批、引导一批。那就是对有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民生安全的特种行业要强制使用;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行业要强力推行应用;对公众服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应用。”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高分辨率信息产业
高分辨率CT+人工智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共建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
基于异常区域感知的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配准
企业专网信息设施地面工程建设及应用
城市空间导示系统中的空间信息编码研究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
基于DDS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大唐电信获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