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大赛“黑新闻”史上的新故事

2016-10-27 18:08陆幽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里约巴西人冬奥

陆幽

进入8月,接近一半的朋友都去了里约。守在欧洲,我每天早饭时间看到的,是微信朋友圈里“黑”里约的各种消息:抢劫、枪战、寨卡病毒感染、兴奋剂、罢工、没法儿住的奥运村、没完工的场馆,就更别提被“晒”成旅游景点的平民窟了。听起来,仿佛去参加奥运就是冒险,在里约办奥运就是个错误。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向前方求证:里约真的那么乱、那么不安全吗?回答曰:你去过,你喜欢的,一个正常的城市。是啊!我去过里约,那是一个正常的城市。

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在进入个位数倒计时以后,仍罢工不断,安保公司也出了纰漏,在新闻发布会上,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每天都被质询,几乎对每个问题他的第一反应都是“No”,当时我就制作了《一个不断说“不”的奥组委主席》的片子——这就是大赛开始前的常态。然而我经历的仍是一届伟大的奥运会,同时也见证了一个难以改变的新闻生态:为质疑而质疑。

再往前推到2008年,北京奥运足球抽签仪式后的发布会上,除了我问了与足球有关的问题,其他国际同行抛出的都是火炬传递出现意外、北京空气污染,甚至有关西藏的问题。当时,台上的布拉特和中国足协官员如坐针毡,新闻官给了我第二次提问的机会,因为我关心专业问题,也尊重一个国家为一届大赛极尽所能的努力。

如今,我看到奥委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只问俄罗斯禁药丑闻和寨卡病毒问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要恼火了。对此,我只能笑着摇摇头,这场景似曾相识。

所以,朋友圈里“晒”的各种“黑”里约的段子都可以穿越到过去:2014年索契的冬奥村丑闻、2010年南非的强奸案、2008年北京的空气污染。今年的法国欧洲杯则新出现了反恐问题,我一边在法国进行报道,一边不断地告诉亲友,我很安全,法国没你们听到的那么乱。

如今,那么美的里约就成了“地狱”,直到奥运开幕式给大家一个惊喜,才还原了一个正常的、多元的国度。朋友圈除了被白岩松的段子刷屏,我印象更深的则是里约站同事刘骁骞的片子《打开里约的门》。他告诉我们,里约每5000人就有一个锁匠,里约门多、锁多,巴西人丢钥匙的也多。他轻巧地道破了里约多么缺乏安全感以及巴西人多么随性。这样的故事是“长在地里”的,要生活在那里的人才能观察得到。

然而,这个世界太喧闹了,坚持专业性的记者要耐得住冷清才行。这十年间,我两赴巴西,世界杯时,我单枪匹马带三大箱行李也没被劫,碰到的都是热心人的帮忙。

我也不是没碰到过厄运,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我就被偷得精光,只剩下挂在脖子上的记者证和手机,但我也只是哭了20分钟。世界杯期间记者太忙了,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要报道,我舍不得拿个人经历去诋毁一届精彩的赛事。

2014年我在伦敦闹市区报道温网的派对,差点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抢了机器。去年报道北京申办冬奥的时候,在从洛桑去日内瓦机场的火车上我还被偷了摄像机,这些都发生在文明程度较高的欧洲大都市。内心如何化解这些偶然的事故?我只愿意笑笑:中国人越来越富裕,所以被盯上了。

2006年我第一次去巴西的时候,曾惊艳于里约的美,同时也被巴西人的拖沓弄得哭笑不得,但一次朝圣般去马拉卡纳体育场的拍摄点醒了我:在出场仪式上,球员手拉、脚拽、肩扛着球童就出来了,孩子们到了场内也是你追我打地玩,自由生动得毫无拘束。这就是巴西文化,也让人理解了就是为什么要让世界大赛在不同的土壤上发生——不是所有国家都像我们那样搞全民奥运、都有中国速度的。

奥运开赛了,随着金牌榜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里约的“黑新闻”也许可以休战了。

猜你喜欢
里约巴西人冬奥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巴西人不说“巴西语”?
里约奥运会世界女篮技术分析与启示
8万巴西人移民葡萄牙避乱
里约奥运开幕式的“巴西”诠释
2016里约奥运会传感器技术应用大盘点
巴西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