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遗传转化西瓜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

2016-10-31 09:01赵小强牛晓伟
浙江农业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子叶外植体转基因

赵小强,牛晓伟,范 敏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农杆菌遗传转化西瓜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小强,牛晓伟,范 敏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西瓜基因工程的常用方法。在介绍农杆菌介导西瓜遗传转化影响因素和西瓜转基因应用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西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杆菌菌株和载体类型、无菌苗苗龄、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及乙酰丁香酮等,同时总结了西瓜转基因研究的多种应用价值及研究成果。

西瓜;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转化效率

西瓜[Citrulluslanatus(Thunb.) Matsum & Nakai]是重要的世界性水果,其食用价值及保健价值较高,在全球十大果品中位居第5位。2013年,中国西瓜种植面积约为1.83×106hm2,总产量约为7.29×107t,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54%和60%以上,均居世界第一位[1]。虽然目前市场上西瓜品种类型较多,但兼顾品质优、抗性好和产量高等特性的优质品种较少。因此,培育优质西瓜品种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前提。由于西瓜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利用常规育种选育新品种较为困难,而转基因技术具有投入成本低、转化效率高、转基因拷贝数低、插入片段确定性好、转基因表达和遗传稳定等优点。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种质创新,培育优质和高产的新品种已成为当前西瓜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

西瓜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遗传转化方法为农杆菌介导法,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导致转化效率较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高效适用的西瓜遗传转化体系。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影响西瓜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西瓜转化研究的应用,为建立并获得高效的西瓜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1 影响西瓜遗传转化率的因素

1.1 农杆菌菌株与载体的类型

菌株和载体的选择与组合在西瓜遗传转化研究中较为重要,对同一植物而言,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也不同,选择受体植物敏感的菌株是转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于西瓜遗传转化的农杆菌菌株有LBA4404,EHA101,EHA105,AGL1,A208SE,GV3111SE和EHA101等,实际操作中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菌株有所不同,大部分研究者选用LBA4404[2-9]。张志忠等[10]研究表明,农杆菌菌株EHA105的侵染能力明显优于LBA4404和AGL-1。Cho等[11]研究表明,农杆菌菌株EHA101的侵染能力高于GV3101和LBA4404。

常用于西瓜遗传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有pBI121,pBin19和pPM7等。Ellul等[4]研究表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和pPM7对西瓜品种Dulce Maravilla的遗传转化效率较低,分别为5.3%和4.7%。从现有文献来看,LBA4404和pBI121是适宜西瓜遗传转化的农杆菌菌株和载体。

1.2 西瓜基因型

西瓜的再生和转化均受基因型的影响,不同基因型西瓜在相同浓度激素条件下,再生率和转化率差异较大。Ellul等[4]研究表明,Sugar Baby,Crimson Sweet和Dulce Maravilla三个品种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转化效率分别为0.6%,3.1%和5.3%。Yu等[8]研究了在相同培养条件下,Feeling,China baby和Quality这3个不同基因型的西瓜转化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Feeling转化效率最高为10%,China baby转化率为2.1%,而Quality仅为1.0%。同样,Huang等[7]也研究了Feeling,China baby和Quality转基因后代PCR阳性率,分别为7.03%,2.2%和1.25%。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基因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及转化条件,以获得最佳的转化体系。

1.3 无菌苗苗龄

苗龄是影响诱导不定芽高频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苗龄决定着西瓜的生理状态,苗龄太大会导致木质化程度增强,太小则易受农杆菌的毒害,因此苗龄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转化效率。大多数研究表明,苗龄5 d的西瓜子叶是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外植体[2,6,12-15],然而,也有其他研究认为苗龄2[3,16],3[4,8,17-19],7[7,20]和7~10 d[11,21]的西瓜子叶是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外植体。张志忠等[22]认为,培养条件和基因型等差异会导致种子发育快慢不同,因此不宜以天数来确定苗龄,而以子叶颜色判断更有效,无菌苗子叶浅绿色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深绿色时不定芽诱导率明显下降,因此,作者认为子叶生长发育的生理状态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而影响子叶发育的可能因素有种子贮藏时间、消毒剂的类型和工作浓度、消毒时间和培养基类型等。

1.4 外植体类型

外植体的类型对再生率和转化率也有很大的影响。西瓜的多种组织都可作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常用的外植体有茎尖[22-25]、顶芽[26]、幼胚[27-28]、成熟胚子叶[15-17,29-33]、下胚轴[27,34]和原生质体[35]等。成熟胚取材不受季节的制约,并且其子叶再生率高于其他外植体,因此,成熟胚子叶被认为是进行遗传转化的最佳外植体[3,6-8,10,15,21,36-37]。

1.5 子叶的部位

子叶部位也是影响诱导不定芽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完整子叶、子叶基端部分和子叶顶端部分。

Tabei等[17]和Monacelli等[38]试验表明,子叶基端部分不定芽的诱导能力要远远高于子叶顶端部分。Compton等[39]仅从子叶基端部分诱导获得不定芽,而从相同子叶顶端切取的外植体则不能诱导出芽,表明西瓜子叶不定芽的诱导受叶片空间位置的限制,而且子叶基端部分具有极性,这与王春霞等[40]、王果萍[14]和Cho等[41]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切碎的子叶由于伤口的增多,与培养基的紧密接触而容易吸收养分,诱导时间短,诱导率较高。

万勇等[42]研究表明,带完整子叶的顶芽诱导不定芽的效果最好;Li等[37]认为,利用整个子叶诱导不定芽诱导效率高于其他外植体,诱导率为89.67%;而林友豪等[43]研究表明,西瓜带全子叶、带半片子叶和不带子叶上胚轴培养对不定芽的发生有影响,并且前二者形成的不定芽数量显著多于后者。然而,Choi等[2]研究发现,光照条件下,西瓜子叶顶端部分比子叶基端部分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同时他们认为子叶是否能诱导出再生芽取决于有无光源,而非取决于子叶的位置,他们研究发现在黑暗培养条件下,测试品种Sweet Gem和Gold Medal子叶不能诱导出不定芽。

对于不同基因型西瓜子叶外植体最佳位置的选取,要结合选用的激素、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并通过预试验来确定。

1.6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

预培养可以调节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使组织代谢活跃进而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使细胞处于“转化感受态”状态,易整合外源DNA从而提高转化率。但预培养时间不能过长或者过短。未经预培养或预培养时间过短,幼嫩柔弱的外植体经农杆菌侵染后容易受农杆菌的毒害作用,从而褐化并萎蔫,导致不能进一步分化;反之,预培养时间过长,外植体的伤口处于愈合状态,不利于农杆菌的侵染。张志忠等[10]研究发现,预培养可以避免子叶卷曲和变形而导致的切口边缘无法接触培养基等缺点,从而提高转化效率。秦新民等[44]研究发现预培养1~2 d可提高潮霉素(Hyg)抗性芽的分化,随着预培养时间的延长抗性芽分化率随之下降。陈银华等[21]、李建勇等[45]、孙玉宏等[6]和赵爽[33]研究均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 时,西瓜子叶转化效率最高;Huang等[7]和Yu等[8]研究表明,外植体暗培养3 d有利于转化效率的提高;而王春霞等[3]研究发现,子叶预培养3~4 d可以显著提高抗卡那霉素(Kan)芽的分化。结合作者的试验经验,适宜的预培养时间应为黑暗条件下培养2~3 d。

1.7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均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侵染过程中农杆菌会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从而导致植物细胞产生过敏反应,如果菌液浓度过高,既会对外植体造成伤害,又因菌体相互聚结而影响其在外植体上的附着,从而降低转化效率;浓度过低不利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同样,侵染时间也要严格控制,外植体在菌液中浸泡时间过长,会受农杆菌毒害缺氧而软腐;浸泡时间太短则农杆菌尚未附着到伤口面,在共培养时无农杆菌生长,不能完成转化。Park等[19]认为,将子叶置于D600为0.7~0.9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30 min可达到较好的侵染效果;秦新民等[44]研究发现,西瓜子叶侵染时间在10~15 min效果较好;而张志忠等[10]研究表明,子叶在农杆菌菌液D600为0.3的菌液中侵染10 min效果较佳,侵染效率较高,这与李建勇等[45]和孙玉宏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不同梯度试验,根据结果分析并选择最佳的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1.8 乙酰丁香酮

农杆菌转化植物时常需要诱导物来提高转化效率,常用的诱导物为乙酰丁香酮(AS)和羟基乙酰丁香酮(HO-AS),试验证明AS效果优于HO-AS。张志忠等[10]研究表明,共培养基中添加100 μmol·L-1的AS可以提高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瞬时表达率可达到74.8%,远远高于不加AS的瞬时表达率(46.6%);李建勇等[45]认为,共培养基中添加100 μmol·L-1的AS,可使GUS的瞬时表达率达到70%,远远高于没有添加AS的瞬时表达率(20%);而Lin等[9]研究发现,农杆菌悬液中添加200 μmol·L-1的AS可明显提高转化效率。

1.9 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

共培养是农杆菌侵染外植体伤口细胞、实现目的基因转化的关键。研究表明,农杆菌在伤口部位附着16 h后,T-DNA才会转移到植物细胞DNA,实现与植物基因组的整合。共培养时间太短,T-DNA转移不能完成,外源基因很难整合到植物基因组,导致转化效率降低;时间太长,农杆菌大量增殖导致外植体过度感染而褐化死亡。大多数研究表明,共培养2~3 d可以提高T-DNA的转移率,从而提高转化效率。李建勇等[45]研究发现,共培养3 d时外植体转化效率达到最高,这与张志忠等[10]、Park等[19]、秦新民等[44]和孙玉宏等[6]的试验结果一致。而赵爽[33]研究发现,共培养4 d有利于抗性芽的分化。王春霞等[3]研究发现,共培养4 d,Kan抗性芽分化率迅速提高到35%~37%。

1.10 抗生素的选用

共培养之后,为了防止农杆菌过度增殖对植物组织细胞造成伤害和影响植株的再生,在保证不伤害或少伤害外植体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浓度的抗生素来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在西瓜遗传转化中常用的抗生素有羧苄青霉素(Carb)、头孢霉素(Cef)、氨苄青霉素(Amp)和特美汀(Timentin)等。张志忠等[10]试验表明,为了防止高浓度的Carb造成外植体水渍化,可采用500 mg·L-1的Cef来抑制农杆菌的生长。李文兰等[46]研究结果表明,Amp,Carb和Cef浓度低于600 mg·L-1,对西瓜子叶芽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高于600 mg·L-1对西瓜子叶芽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种抗生素中,西瓜子叶对Cef的耐受性更强,250 mg·L-1的Cef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李建勇等[45]认为,Cef最佳的抑菌浓度为300 mg·L-1;孙玉宏等[6]在试验中发现,300 mg·L-1的Carb适合用于外植体筛选培养;Huang等[7]和Yu等[8]在转基因植株筛选的过程中发现,100~200 mg·L-1的Carb能较好地抑制农杆菌的生长;而Çürük等[47]研究表明,在西瓜遗传转化中添加400 mg·L-1的特美汀,可以在不影响转化体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抑制农杆菌的生长。

1.11 筛选剂

对获得的不定芽进行筛选是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关键。不同基因型植株对筛选剂的浓度要求不一致,所以在遗传转化之前必须通过预试验来确定筛选剂的最佳浓度。由于大多数研究者选用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为pBI121,其T-DNA区带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表达盒,其转化子具有Kan抗性。不同的基因型在筛选其转基因后代时所用Kan浓度不同,如75[48],100[2-3,5,7-8,49],125[6]和125~175mg·L-1[4]。

此外,一些表达载体中含有HPT基因,使转化子具有潮霉素(Hyg)抗性。李文兰等[46]发现,低浓度Hyg能严重抑制根和芽的形成,20 mg·L-1的Hyg为不定芽分化的适宜筛选浓度,6 mg·L-1的Hyg可抑制根的分化。Park等[19]认为,7.5 mg·L-1Hyg筛选效果比40 mg·L-1Kan好。同样,张志忠等[10]和李建勇等[45]研究表明,西瓜子叶对Hyg较为敏感,15 mg·L-1Hyg可明显抑制非转化子的生长。

2 西瓜转基因研究的应用

2.1 优化遗传转化体系

Choi等[2]、张志忠等[10]、孙玉宏等[6]和李建勇等[45]把GUS基因导入不同西瓜品种,通过分析GUS基因的表达来研究影响农杆菌介导西瓜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这为探索并建立西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提高西瓜非生物胁迫抗性

Ellul等[4]在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将酵母耐盐基因(HAL1)成功导入不同西瓜品种,获得高耐盐的转基因西瓜株系。孙治图[50]将渗透调节相关的甜菜碱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西瓜,但仅利用PCR证实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还没有进行抗逆性分析。这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逆西瓜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2.3 研究外源基因作用机制

王慧中等[51]将西瓜花叶病毒2号外壳蛋白(WMV-2 CP)基因转化西瓜,并分析了后代植株抗病性、WMV-2CP基因表达水平和农艺性状,为进一步明确花叶病毒2号外壳蛋白在西瓜抗病毒病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2.4 用于改善西瓜品质

王春霞等[3]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番茄的ACC合成酶基因及其反义基因导入西瓜,检测乙烯释放指标,结果表明,正反义转基因植株的ACC氧化酶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常尚连[52]将甜瓜反义酸性转化酶基因导入西瓜,获得阳性植株。这为培育耐贮藏和高品质西瓜奠定了基础。

2.5 用于提高西瓜抗病性

将抗病基因整合到西瓜基因组,有望获得抗病新品种或新的育种材料,目前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毒、真菌和细菌的研究。

Jaynes等[53]研究发现,在西瓜中转入抗菌肽编码基因可以有效地抑制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Park等[19]将编码黄瓜绿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GMMC-CP)的cDNA转化到西瓜中,转化率只有0.1%~0.3%,经抗性鉴定,140株转基因植株中有10株抗黄瓜绿叶斑驳病毒。王慧中等[48,54]将WMV-1-cp基因导入西瓜后,又将CMV-2cp基因导入浙蜜2号,并培育成高抗WMV-2的转基因高代纯合株系。牛胜鸟等[55]利用西瓜花叶病毒(WMV)外壳蛋白(CP)基因、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复制酶基因(Nib)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复制酶基因构建三价植物表达载体并成功导入西瓜品系H-1,对后代进行病毒接种试验和抗病性筛选鉴定,获得感病、抗病、免疫和症状恢复等转基因株系,这为获得抗病毒病新材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Yu等[8]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壳蛋白基因(ZYMVCP)和木瓜轮点病毒壳蛋白基因(PRSVWCP)成功导入西瓜并获得抗病毒的转基因植株。Huang等[7]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西瓜银色斑驳病毒的核蛋白基因(WSMoVN)转入西瓜,获得了抗病毒的转基因植株。Lin等[9]将4个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西瓜,经检测转基因植株可以抵抗多种病毒。以上这些研究为西瓜抗病毒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张明方等[5]将葡聚糖酶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成功导入浙蜜2号,为获得抗枯萎病植株奠定了基础。张志忠等[36]构建了同时含有番茄几丁质酶基因(Chi3)和β-1, 3-葡聚糖酶基因(Glu-Ac)的双价抗真菌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hi3和Glu-Ac同时导入西瓜栽培种中育一号,并获得抗病性增强的转基因植株。肖守华[56]成功获得含有烟草几丁质酶基因(CHI)、烟草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和小麦硫堇蛋白基因(THI)的三价抗真菌融合基因的高抗转基因植株,抗病检测表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比对照高出5~6倍。高宁宁[57]将银杏抗菌肽基因Gnk2-1成功转入到西瓜,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对枯萎病抗性有所增强。这些研究结果为西瓜抗真菌病害育种奠定了基础。

2.6 雄性不育基因的转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陈银华等[2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雄性不育基因、除草剂基因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BI-TBSbar成功导入京欣一号及亲本自交系,获得转基因植株。这为开展西瓜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Kato等[58]在干旱诱导转录因子CLMYB1功能基因筛选的基础上,对西瓜进行遗传转化,进而研究其对野生西瓜根系生长的影响。此外,Youk等[59]以转CGMMV-CP西瓜为材料,通过研究转基因植株的拷贝数、整合位点及转录元件表达水平,建立西瓜转基因砧木分子遗传评估的科学体系。

3 西瓜遗传转化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3.1 转化植株水渍化现象

3.2 西瓜自身优良基因的挖掘及克隆

虽然已经获得抗病毒病、枯萎病和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西瓜转基因株系,但是这些基因几乎都来源于其他物种,从西瓜自身获得优良基因的研究鲜有报道。野生种质PI296341是抗枯萎病的优质资源,从中获得抗病基因并转入栽培品种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分子标记的深入研究和西瓜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完成,西瓜优良基因的克隆也将会迎来新的转机。

3.3 功能基因的多样化

目前,大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瓜抗病毒病和枯萎病的研究上,而对改良西瓜品质、抗逆和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下一步应加强关于品质改良、抗逆和控制生长发育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与此同时,多基因替代单基因的转化也是西瓜转基因发展的主要方向。

3.4 转基因西瓜的安全性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蔬菜品种改良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Kim等[65]试验表明,转基因西瓜的外源基因会漂移到非转基因西瓜中。而应奇才等[66]在研究抗病毒转基因西瓜时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西瓜抗病毒能力显著提高,而生物学性状、含糖量和越冬能力等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毒性试验、突变试验和饲喂小鼠试验均表明,该转基因西瓜属于安全食品[67]。为了避免不安全因素,研究者可通过无标记转化、西瓜内源基因挖掘及转化、加强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来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

4 结论

总之,西瓜遗传转化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及无菌苗苗龄对转化率的提高至关重要,选择适宜的试验材料是西瓜转基因研究的基础。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共培养、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抗生素等均会影响到转化效率,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索有利于建立一套高效适用的西瓜遗传转化体系,对提高西瓜抗病性、抗逆性和改良品质并获得新的种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部. 2013年全国各地蔬菜、西瓜、甜瓜、草莓、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J]. 中国蔬菜, 2015 (1): 12.

[2] CHOI P S, SOH W Y, KIM Y S, 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watermelon usingAgrobacteriumtumefaciens[J].PlantCellReports, 1994, 13(6): 344-348.

[3] 王春霞, 简志英, 刘愚, 等. ACC合成酶基因及其反义基因对西瓜的遗传转化[J]. 植物学报, 1997, 39(5): 445-450.

[4] ELLUL P, RIOS G, ATARÉ A, et al. The expression ofSaccharomycescerevisiaeHAL1 gene increases 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Thunb.) Matsum.& Nakai.][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 2003, 107(3): 462-469.

[5] 张明方, 于天祥, 杨景华, 等. 农杆菌介导西瓜转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双基因[J]. 果树学报, 2006, 23(3): 475-478.

[6] 孙玉宏, 韩长磊, 张椿雨, 等. 根癌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基因西瓜植株[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6(5): 684-688.

[7] HUANG Y C, CHIANG C H, LI C M, et al. Transgenic watermelon lines expressing the nucleocapsid gene ofWatermelonsilvermottlevirusand the role of thiamine in reducing hyperhydricity in regenerated shoots[J].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 2011, 106(1): 21-29.

[8] YU T A, CHIANG C H, WU H W, et al.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watermelon resistant to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andPapayaringspotvirustype W[J].PlantCellReports, 2011, 30(3): 359-371.

[9] LIN C Y, KU H M, CHIANG Y H, et al.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watermelon resistant toCucumbermosaicvirusandWatermelonmosaicvirusby using a single chimeric transgene construct[J].TransgenicResearch, 2012, 21(5): 983-993.

[10] 张志忠, 吴菁华, 吕柳新.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西瓜遗传转化研究[J]. 果树学报, 2005, 22(2): 134-137.

[11] CHO M A, MOON C Y, LIU J R, 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inCitrulluslanatus[J].BiologiaPlantarum, 2008, 52(2): 365-369.

[12] DONG J Z, JIA S R. High efficiency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s of watermelon (CitrullusvulgarisSchrad.)[J].PlantCellReports, 1991, 9(10): 559-562.

[13] 黄学森, 焦定量, 那丽. 西瓜子叶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J]. 中国西瓜甜瓜, 1994 (3): 15-16.

[14] 王果萍. 西瓜高效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J]. 中国西瓜甜瓜, 2002 (2): 1-3.

[15] PIRINÇ V, ONAY A, YILDIRIM H, et al. Adventitious shoo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s of diploid diyarbakir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cv. “Sürme”)[J].TurkishJournalBiology, 2003, 27: 101-105.

[16] COMPTON M E, GRAY D J. Adventitious shoo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s of tetraploid watermelon[J].HortScience, 1993, 29(3): 211-213.

[17] TABEI Y, YAMANAKA H, KANNO T. Adventitious shoot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s of mature seed in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L.)[J].PlantTissueCultureLetters, 1993, 10(3): 235-241.

[18] KRUG M G Z, STIPP L C L, RODRIGUEZ A P M, et al.Invitroorganogenesis in watermelon cotyledons[J].PesquisaAgropecuriaBrasileira, 2005, 40(9): 861-865.

[19] PARK S M, LEE J S, JEGAL S, et al. Transgenic watermelon rootstock resistant to CGMMV (Cucumbergreenmottlemosaicvirus) infection[J].PlantCellReports, 2005, 24(6): 350-356.

[20] CHATURVEDI R, BHATNAGAR S P. High-frequency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 explants of watermelon cv. Sugar Baby[J].InVitroCellularandDevelopmentalBiologyPlant, 2001, 37(2): 255-258.

[21] 陈银华, 张广平. 雄性不育基因Barnase对西瓜的遗传转化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2(2): 128-130.

[22] 张志忠, 吴菁华, 吕柳新. 西瓜高频再生系统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2): 151-153.

[23] ANGHEL I, ROSU A.Invitromorphogenesis in diploid, triploid and tetraploid genotypes of watermelon-Citrulluslanatus(Thump.) Mansf [J].RevueRoumaineDeBiologieBiologieVegetable, 1985, 30: 43-55.

[24] COMPTON M E, GRAY D J, ELMSTROM G W. A simple protocol for micropropagating diploid and tetraploid watermelon using shoot-tip explants[J].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 1993, 33(2): 211-217.

[25] 秦新民, 张丽珍, 李文兰. 西瓜高效再生系统的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2): 75-78.

[26] 任春梅, 董延瑜, 洪亚辉, 等. 基因枪介导的西瓜遗传转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6(6): 432-435.

[27] AHAD A, ISLAM R, HOSSIAN M, et al.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immature and mature embryo axes of watermelon[J].PlantTissueCulture, 1994, 4: 39-44.

[28] 董炎, 张洁, 张海英, 等. 西瓜未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国瓜菜, 2014, 27(3): 10-13.

[29] LI J, TANG Y, QIN Y G, 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J].AfricanJournalofBiotechnology, 2012, 11(24): 6450-6456.

[30] WANG X Z, SHANG L M, LUAN F S. A highly efficient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Thunb.)[J].PakistanJournalofBotany, 2013, 45(1): 145-150.

[31] SHASTHREE T, RAMAKRISHNA D, IMRAN M A, et al. Adventitious shoo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leaf and cotyledon explants ofCitrulluscolocynthis[J].JournalofHerb,Spices&MedicinalPlants, 2014, 20(3): 235-244.

[32] ZHANG L, LAI J, TANG Y, et al. Improved induction of somatic in watermelon[Citrulluslanatus(Thunb.) Matsum. et Nakai][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 2014, 6(2): 82-89.

[33] 赵爽. 西瓜非生物胁迫响应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鉴定[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4] ISLAM R, AHAD A, REZA M A, et al.Invitroplant regeneration from zygotic embryos ofCitrulluslanatusThunb[J].PakistanJournal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 1997, 38(11): 445-447.

[35] MA C P, ZHANG X P, RHODES B B. Protoplast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watermelon cotyledons[J].ReportCucurbitGeneticsCooperative, 1993, 16: 81-83.

[36] 张志忠, 吴菁华, 吕柳新. 双价抗真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西瓜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13(5): 369-374.

[37] LI J, LI X M, QIN Y G, et al. Optimized system for plant regeneration of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Thumb.)[J].AfricanJournalofBiotechnology, 2011, 10(48): 9760-9765.

[38] MONACELLI B, ALTAMURA M M, PASQUA G, et al. The histogenesis of somaclones from tomato (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 cotyledons[J].Protoplasma, 1988, 142(2): 156-163.

[39] COMPTON M E, GRAY D J. Shoo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s of diploid, triploid, and tetraploid watermelon[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HorticulturalScience, 1993, 118(1): 151-157.

[40] 王春霞, 简志英, 刘愚, 等. “京欣一号”西瓜子叶组织培养的研究[J]. 园艺学报, 1996, 23(4): 401-403.

[41] CHO S M, OH S A, CHOI Y S, et al. Effect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regeneration from the cotyledon explants in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Thunb.) Matsum. & Nakai.)[J].KoreanJournalPlantResearch, 2014, 27(1): 51-59.

[42] 万勇, 张铮, 刘红梅, 等. 西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4): 47-50.

[43] 林友豪, 周谟兵, 孙玉宏, 等. 基本培养基、激素在西瓜组织培养中对不定芽发生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3 (6): 71-73.

[44] 秦新民, 张丽珍, 李文兰, 等. 西瓜NPR1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4(2): 81-85.

[45] 李建勇, 丁淑丽, 孙利祥, 等. 影响西瓜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J]. 浙江农业学报, 2007, 19(3): 197-201.

[46] 李文兰, 秦新民, 海洪, 等. 基因转化过程中抗生素对西瓜外植体分化的影响[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7, 27(3): 406-411.

[47] ÇÜRÜK S, MEE E. Watermelon transformation with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coat protein gene and comparison with parental cultivar[J].PesquisaAgropecuriaBrasileira, 2012, 47(1): 66-75.

[48] 王慧中, 周晓云, 张西宁. 西瓜基因转化及其转基因植株再生的研究[J]. 实验生物学报, 1997, 30(4): 453-459.

[49] AKASHI K, MORIKAWA K, YOKOTA A.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drought and excess light stress-tolerant wild watermelon (Citrulluslanatus)[J].PlantBiotechnology, 2005, 22(1): 13-18.

[50] 孙治图. 农杆菌介导的甜菜碱基因转化西瓜的初步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51] 王慧中, 赵培洁, 徐吉臣, 等. 转WMV-2外壳蛋白基因西瓜植株的病毒抗性[J]. 遗传学报, 2003, 30(1): 70-75.

[52] 常尚连. 西瓜糖代谢及甜瓜酸性转化酶反义基因的西瓜遗传转化[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53] JAYNES J M, XANTHOPOULOS K G, DESTÉFANO-BELTRN L, et al. Increasing bacterial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utilizing antibacterial genes from insects[J].Bioessays, 1987, 6(6): 263-270.

[54] 王慧中, 赵培洁, 周晓云. 农杆菌法转化获得转基因西瓜植株[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0, 26(1): 111-113.

[55] 牛胜鸟, 黄学森, 王锡民. 三价转基因抗病毒西瓜的培育[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 13(7): 10-15.

[56] 肖守华. 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D]. 济南: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57] 高宁宁. 银杏抗菌肽基因Gnk2-1转化甜瓜和西瓜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58] KATO A, KAJIKAWA M, NANASATO Y,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drought-induce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factorCLMYB1 in the roots of wild watermelon[J/OL].Plant&animalgenome, 2015 [2015-06-01]. https://pag.confex.com/pag/xxiii/webprogram/Paper15888.html.

[59] YOUK E S, PACK I S, KIM Y J, et al. A framework for molecular genetic assessment of a transgenic watermelon rootstock line[J].PlantScience, 2009, 176(6): 805-811.

[60] VINOTH A, RAVINDHRAN R. Reduced hyperhydricity in watermelon shoot cultures using silver ions[J].InVitroCellularandDevelopmentalBiology-Plant, 2015, 51(3): 258-264.

[61] SIVANESAN I, SONG J Y, HWANG S J, et al. Micropropagation ofCotoneasterwilsoniiNakai-a rare endemic ornamental plant[J].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 2010, 105(1): 55-63.

[63] BRAND M H. Agar and ammonium nitrate influence hyperhydricity, tissue nitrate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serviceberry (Amelanchierarborea) shootsinvitro[J].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 1993, 35(3): 203-209.

[64] SAHER S, PIQUERAS A, HELLIN E, et al. Prevention of hyperhydricity in micropropagated carnation shoots by bottom cooling: implications of oxidative stress[J].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 2005, 81(2): 149-158.

[65] KIM C G, LEE B, KIM D I, et al. Detection of gene flow from GM to non-GM watermelon in a field trial[J].JournalofPlantBiology, 2008, 51(1): 74-77.

[66] 应奇才, 徐祥彬, 施农农, 等. 转WMV-2CP基因西瓜中间试验的农艺性状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 (3): 482-484.

[67] 应奇才, 薛大伟, 徐祥彬, 等. 转WMV-2CP基因西瓜的安全性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 2009 (5): 966-970.

(责任编辑 侯春晓)

《浙江农业学报》投稿须知

《浙江农业学报》——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大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英国CAB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主要刊登涉农各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及综述,常设栏目有: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植物保护、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物系统工程、农业经济与发展等。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投稿。

1 投稿方式

请登陆本刊唯一官方网站http://www.zjnyxb.cn/CN/volumn/home.shtml,点击左侧的“作者投稿”,按提示步骤操作(对于首次投稿的作者,请先注册)。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并入库以后,系统会自动发出一封收稿回执。如未收到,请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571-86404055。E-mail:zjnyxb@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投稿时,请注意上传word文档,无需提供PDF文档。对于图件、含有原始数据的EXCEL文件或其他文档,可统一压制成压缩包,以附件形式上传。投稿文档格式详见网站《论文格式》。

本刊在稿件录用之前,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或初审费,作者谨防上当。

2 投稿约定

作者所投稿件应为国内外尚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论文,不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在向我刊投稿期间,作者不得将稿件同时投往其他期刊。部分稿件可能外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请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来稿应注意保守国家秘密,无涉外保密内容。多作者稿件,投稿前务必征得所有作者同意。否则,一切责任和损失均由作者自行承担。

来稿在本刊发表后,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即转让本刊编辑部,其版权为《浙江农业学报》所有。论文的著作权使用费在本刊的稿酬中一次性支付,作者可使用该文章进行展览、汇编,或展示在自己的网站上,仍享有非专有使用权。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等。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同时在上述载体发布。作者若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改投他刊。

稿件正式刊发后,待印刷完毕,寄样刊2本。另酌致稿酬。

3 稿件处理流程

一般情况下,稿件从入库到终审完成所需时间在3个月以内,在此期间,作者可随时登陆系统,查看稿件处理进程。具体处理流程为: 收稿→初审→外审→终审→编辑加工→校对→发稿。

4 行文要求

4.1 文稿

应为国内外尚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论文,其中,研究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性,文章内容要求论点明确、方法得当、数据可靠、图表清楚、文字简洁,逻辑连贯。投稿时请提供相应的Word文件,图表插入在文档中适当位置,并单独提供图的原始文件(含原始数据)。

4.2 题目与标题

文章题目务求简明,准确涵盖文章内容,标题长度一般不应超过20个字。中英文题目须一致。文章内容可采用分级标题,但各级标题一般不超过3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分别以如1,1.1,1.1.1的方式表示。

4.3 作者与单位

署名应仅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中国作者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姓氏大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间用连字符隔开,如CHEN Jian-ping,ZHENG Tao;外国作者按其习惯书写,姓前名后,名可用缩写,字母间不加缩略点。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对于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作者单位须至系、所一级,并注明工作单位所在省份、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各工作单位之间以“;”隔开。中英文姓名与单位须保持一致。

4.4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应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的实质内容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概述、提炼,使摘要的信息与论文等价,并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研究类论文的摘要一般应主要阐明研究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主要结果与结论,重点突出研究的创新之处。建议选择如“采用…方法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类似句式进行表述。综述类论文的摘要主要阐明概况性的论述内容,尽量应包括文章的主要论点与重要的论证、数据等内容。摘要中请使用第三人称,尽量避免使用“我们”“作者”“本文”等作为主语。英文摘要务必与中文摘要保持核心内容的一致性,并请注意语言的连贯性,避免使用中式英语或点对点的中英对译。在写作时,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的研究工作和试验结果。

关键词应选用能反映文章特征内容并较为通用的规范性词汇和专业术语,一般每篇3~8个,文章的中、英文关键词须一致。

4.5 首页脚注

主要包括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与通信作者。其中,收稿日期由编辑部填写;基金项目主要标注产生论文的科研资助项目类别和项目编号,无须给出详细的课题名称,多项基金项目并列时依次罗列,以“;”隔开;作者简介只需给出第一作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不标注)、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办公电话与手机);通信作者,只需给出通信作者的E-mail、办公电话与手机。若有两名通信作者并列时,请分别给出每位通信作者的联系方式。

4.6 物理量和计量单位

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规范的物理量与计量单位,不可使用M(物质的量浓度)、亩、rmp(转速)等已废弃的单位。在正文和图表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规定的单位字母符号书写,而不使用中文。表示体积单位升的符号为“L”,字母大写,不使用“l”。由多个单位组合而成的单位,使用“·”连接,如r·min-1(转速)、mol·L-1(物质的量浓度)。数字与单位之间统一空一英文字符,百分号除外,如“3 L,37 ℃,4 000 r·min-1,25%,4 mol·m-2·s-1”。

凡在文章中出现的外文字母和文种、正斜体、黑体等易混淆的地方务必书写清楚。对于公式中出现的变量,应使用斜体。计量单位、化学元素符合等为正体,矩阵、矢量、张量符号为黑斜体。生物学名中的属以下分类单元名的有关部分,如OryzasativaL.subsp.indicaKato;基因名,如actin等;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Ⅰ等(前3个字母用斜体,序号用正体),耐热性DNA聚合酶,如Taq DNA聚合酶等;期刊名,如Science,Genetics,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等需排斜体。

4.7 数字

文章中出现的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等各种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不得简写,如“1993—1994”不能写成“1993—94”;图表中表示时间的年、月、日之间用英文连字符,如1999年5月8日应写成1999-05-08。4位以上数字及小数点后含多位的数字每3位空半格(不用逗号隔开),如:19367写成19 367。

4.8 外文缩略语

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缩略语。如名词术语DNA(脱氧核糖核酸)、ATP(三磷酸腺苷)、ABA(脱落酸)、LSD(最小显著差)等,机构名缩略语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对于文中有些需要临时写成缩写的词,需在第一次出现处写出全称,表及图中则用注解形式在下方注明,以便读者理解。

4.9 图和表

文稿中,凡能用文字简述清楚的问题,尽量不用图、表。如使用图、表,则在正文中请勿重复其数据,仅说明主要结果和趋势即可。图、表的设计应科学美观,具有自明性。所有表格均使用“三线表”,线图尽量用Excel制作,图表均需给出中英文图题和表题,表内各栏、图的标目(物理量的符号和计量单位)、图注和表注均需中英对照,图表插入文中适当的位置。表内各栏以及图的标目均须表示成“量名称或指标名称/单位符号”,如“质量/g”;对于组合单位,则加括号,如“产量/(t·hm-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nsformation of watermelon by Agrobacterium

ZHAO Xiao-qiang, NIU Xiao-wei, FAN Min*

(InstituteofVegetables,AcademyofZhejiangAgriculturalSciences,Hangzhou310021,China)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wa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watermelon genetic engineering. On the basis of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mel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genic watermelon,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watermelon, such as the strain ofAgrobacterium, the type of vector, the age of seedling, the type of explants, pre-culture time, co-culture time,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f infection,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cetosyringone.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achievement of transgenic watermelon were also reviewed.

watermelon;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http://www.zjnyxb.cn

10.3969/j.issn.1004-1524.2016.01.28

2015-06-11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2C129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3C150004)

赵小强(1985—),男,甘肃天水人,博士,主要从事西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E-mail: wushan2002zxq@163.com

*通信作者,范敏,E-mail: fanminfm@sina.com

S651

A

1004-1524(2016)01-0171-08

浙江农业学报ActaAgriculturaeZhejiangensis, 2016,28(1):171-178

赵小强,牛晓伟,范敏. 农杆菌遗传转化西瓜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28(1): 171-178.

猜你喜欢
子叶外植体转基因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外植体差异对植物组培苗无性快繁的影响
悬铃木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演化结构研究
黑山羊胎盘子叶性状结构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
不同激素配比对紫花苜蓿幼苗4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不同消毒处理及保存时间对蝴蝶兰外植体脱毒效果的影响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外植体启动培养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橘红心大白菜形态标记的遗传及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