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散在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35例中的应用

2016-11-01 11:13潘燕卿唐丽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8期
关键词:淋巴患侧患肢

潘燕卿 唐丽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四黄散在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35例中的应用

潘燕卿 唐丽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目的:观察四黄散外敷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出现术后患肢肿胀症状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转、显效所需平均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黄散外敷对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肢体肿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四黄散;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

目前,国内外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手术方法以乳腺癌根治术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手术切除范围较广,淋巴系统受到破坏,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患肢肿胀轻者出现皮肤红肿、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重者则影响日常生活。因此,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而引起的肢体肿胀极为重要。笔者对35例乳腺癌术后发生患肢肿胀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临床效果显著,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福建省某三甲医院肿瘤外科发生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的患者70例,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48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2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22例(对照组9例,观察组13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8.26±5.27)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65±0.3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肿胀:用同一个软皮尺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将双侧测量的臂围进行对比,患侧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0.2cm时即为患肢肿胀。肿胀的分级:①轻度肿胀: 患侧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0.2~1cm时;②中度肿胀:患肢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1.1~2.0cm时;③重度肿胀:患肢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2.1cm以上时[1]。

1.3 纳入标准 ①生命体征平稳,自主意识清楚;②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加试验;③已行手术治疗,并且明确诊断为单侧单纯性乳腺癌;④手术方法是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⑤术后出现患侧肢体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患肢肿胀;⑥均为女性患者;⑦年龄为35~61岁。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乳腺癌术后进行相应常规化疗疗程,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健侧乳腺等;常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监测各项生命指标,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生活起居护理,包括患者平卧时在患肢肩下垫一10cm高的小垫枕;避免在患侧肢体测量血压、输液、抽血;患侧肢体提重物时应<5kg;保持患侧肢体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受压和破溃;对患侧肢体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包括术后行握拳、曲腕、患肢的内收、肘关节、肩关节的旋转、手指爬墙等活动,每天2次,早晚各1次,每次时间为30min。每天清晨起床前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并记录,连续测量7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①药物:将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四味中药按1∶1∶1∶1配制成四黄散120g,倒入容器中,再加蜂蜜100mL,最后加入200mL的温水,均匀搅拌,调至成糊状。②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卧位,完全露出患肢,将拌匀的四黄散涂抹于肿胀部位皮肤上,涂抹均匀,厚度为1~2mm,予牛皮纸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持续24h后用温水清洁皮肤后更换。

1.5 观察指标 每天更换四黄散前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详细记录,连续测量7d;详细记录患者出现好转和显效的时间,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1.6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2002)。显效:1疗程后,患肢肿胀消失或减轻1个级别以上者;好转:1疗程后,患肢肿胀减轻但未达到1个级别者;无效:1疗程后,患肢肿胀未减轻甚至加重者。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0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9%;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4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显效、好转所需平均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平均需4.7d,对照组平均需5.8d;观察组病情好转平均需2.8d,对照组平均需4.3d。治疗后观察组显效、好转所需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显效、好转所需平均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患肢肢体肿胀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患肢水肿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所以对患肢水肿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外敷法,又名敷贴,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特定部位并加以固定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四黄散是本院制剂,主要由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四味中药组成。 四黄散调蜜后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4]。黄芩有解毒、清热燥湿功效;黄连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5];黄柏有泻火燥湿、清热解毒功效;大黄性具有泻火解毒,清泄湿热的功效;蜂蜜味甘性平,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现代研究表明[6],其具有抗菌、消炎、消肿止痛、促进细胞再生和渗液吸收等功效,蜂蜜性质粘稠,易于粘附皮肤上。四黄散由蜂蜜调制后视肿胀范围大小进行外敷,药物经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组织内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炎吸收,消肿效果较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故用四黄散外敷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的肢体肿胀收效颇佳。四黄散外敷,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实施简便,临床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患者易于接受,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四黄散外敷对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肢体肿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1]罗雪冰.古方新用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58-5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0.

[4]陈鸿杰,李普升,王立恒.四黄水蜜外敷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30-31.

[5]王秀杰.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J].中国医师,2003,6(6):370.

[6]兰福森,兰玺杉.蜂蜜治病妙方[J].蜜蜂杂志,2003,23(1):20-21.

(编辑:程鹏飞)

2016-06-29

潘燕卿(1972-),女,汉族,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肿瘤外科护理。E-mail:610672157@qq.com

R273

A

1007-8517(2016)18-0063-02

猜你喜欢
淋巴患侧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更 正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北美淋巴水肿治疗师培养、认证及对我国的启示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