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6-11-03 08:29周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经济学

周博

摘 要:本文在通识教育内涵的指导下,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提出了应围绕培养学生经济学视野和思维方式等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微观、宏观并重,注重基本原理、规律、方法以及其应用;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应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考核等,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经济学 课程教学

1998年5月,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宣布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推广。①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被纳入到了通识教育的范畴中。但是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没有脱离其在专业课教学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质量和效果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和资源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

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培养,这是国外在推行通识教育中一直以来的共识。例如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领导小组经过讨论,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构建学生大学之内学习和大学之外生活的桥梁;教会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客观看待社会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成员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作用。②国外其他知名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解读和表述与哈佛大学或有区别,但是主要内涵大同小异。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每门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的选择,都应该围绕通识教育总体的目标进行。

2.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③在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以经济学规律正确理解、处理生活和社会中各种问题的任务。结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市场经济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不断的深化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一个踏入社会的人都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理解并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首先应该把帮助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以及理解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2)使学生具备处理生活中经济问题的基本素养

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处理例如消费、投资、理财、储蓄等经济问题。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学生踏入社会并获得真正经济独立之后,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经济问题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学视野和思维方式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需要培养学生能够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去看待、思考。当然要做到这点,仅仅靠经济学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识教育中其他内容共同努力,但是经济学课程应该把此作为进行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经济学中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1.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并重

虽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授课教师发现,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并没有必然的授课顺序,而且国外已经出现了宏观部分在前、微观部分在后的经济学教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教学已经形成了微观在前、宏观在后的固定顺序。当这种授课顺序使用到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面对课时基本上只有专业课中经济学课程课时一半的现实,授课教师的普遍做法是将课时更多的分配在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则草草了事。但是宏观部分中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金融体系、汇率、失业、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学生将来的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也与其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仅仅由于课时限制而重微观、轻宏观的教学内容设置是不合理的,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将两者的重要性同等视之,课时问题则可以通过后文中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来解决。

2.注重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

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对象不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把重点放在诸如稀缺与效率的内涵、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行效率分析方法、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本、通货膨胀的概念等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上,而不是基于高等数学的经济学原理、理论的推导。萨米尔森曾经说:“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支撑经济学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整个学习进程就会事半功倍并变得意趣盎然。”④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来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审视、理解、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这样设置教学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时不足的限制。

3.注重经济学原理对社会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解释

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去全面分析问题和客观看待社会”,因此教学不能只停留着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延伸到知识的运用层面。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注重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例如2015年末,德国驱逐了一些进行奶粉代购的中国留学生,由此引发社会的热议,那么奶粉代购是不是正常的国际贸易,德国民众为什么敌视奶粉代购,中国民众为什么青睐外国奶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解释,甚至可以延伸到同时期我国领导人频繁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运用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工具对其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将经济学运用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仍然以课堂讲授模式为主,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延用到了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中。虽然课堂讲授模式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已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育界的共识。同时我国大部分院校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往往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途径,课堂讲授模式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识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需要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授课模式

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索和观点的碰撞锻炼学生以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大部分高校中通识教育课程所能占据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课程自始至终都采用小班讨论授课的方式很难实现,“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授课模式就可以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在介绍学生自主讨论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时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在联系生活、社会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知识运用和思维方式时,就可以采用小班讨论的形式。这种模式能够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量的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提高教学的效果。

2.充分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等资源

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投入和推动下,我国已经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不同级别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也包括了经济学课程。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慕课也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了资源和便利条件,网络中的慕课平台使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学课程能够完全开放的展现在使用者面前。而微课在共享课程内容时,注重课程中要点和难点的讲解。这些基于现代教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资源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共享和使用便利。在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将原本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介绍环节转移到课堂外,由学生进行自学,而将课堂时间集中于知识的运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主动,又可以将有限课时的利用效率提高。

3.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考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含设计学生自学的内容清单,寻找、组织、制作学生进行自学的文本、视频等资料,遴选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子问题的细分,设计组织互助学习和课堂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心得交流等一系列环节,对教学资源和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是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在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上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的特征和需要。

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课程考核仍以“结果考核”为主,并且照搬到了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中。但在上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以“结果”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显然不适用,需要构建以“过程”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

根据通识教育的内涵,考核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所学经济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记忆程度。课程考核需要从进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出发,建立能覆盖知识掌握、经济学视野和思维方式养成、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及精力的投入程度等诸多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希望给学生建立的学习导向,设置各项指标在最终考核结果中的权重比例,进行多元化的考核。

2.实施贯穿全过程的考核

与“结果考核”主要以最终考试形成考核结果不同,以“过程”为中心的考核应该是分散的,考核贯穿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学习准备、阅读指定资料、课堂讨论发言、作业完成、交流学习心得等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成果都应该纳入到考核中来,共同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贯穿全过程的考核能够改变学生只将学习时间、精力集中在考试前一两周投入的尴尬现状,促使高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由于考核指标的多元化和考核分散在学习过程中,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也就不再适用。结合不同考核指标的需要,以及每一阶段的学习形式和内容,线上学习时间的记录、阅读的读后感文章、讨论发言的质量评定、作业的完成度、交流发言的受欢迎程度测量、试卷测验等等形式应该在考核中灵活运用,力求真实客观反应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注释:

①张富生:《我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②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学位论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④保罗·萨米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译),《经济学》,学位论文,商务印书馆,2012,第26页。

参考文献:

[1]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2]王路、程翠林、赵海田:《中国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二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张富生:《我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东北大学学报》2011(07)。

[4]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人力资资源管理》2010年第1期。

[5]宋妍:《基于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11期。

[6]宋书玲:《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品牌》2014年第12期。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