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的笔墨交响

2016-11-09 18:06刘曦林
中国商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交响乐人物画笔墨

刘曦林

人物画是交响乐

赵建成说,人物画应该是交响乐。诉诸视觉的人物画何以比附于听觉的交响乐?眼睛与耳朵没意见吗?这无疑是个颇有兴味的话题。

听专家说,交响曲系大型管弦乐套曲,其特点是乐法丰富,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于是,我就想象贝多芬的交响曲,李斯特、西贝柳斯的交响诗……仿佛听觉与视觉真的有些通感,那交响乐曲仿佛是有图画、有笔触、有色彩似地,萦回在你的视觉想象之中。回头再看那《清明上河图》、《流民图》也是有音响与节律的,怪不得美术馆展出《流民图》时,展厅里回荡着刘天华演奏的《病中吟》,《清明上河图》在上海世博会演化成了声画动漫,这其中有许多说不太清的互通与互动。

其实,独奏、独唱,正如中国画的白描,绝没有交响乐的丰富、厚度和气势,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清纯,就像《八十七神仙卷》那样曾令徐悲鸿倾倒。赵建成之所以倾心于交响乐,是他的艺术个性的选择,是基于他对人物画的认识,他对主题和精神性深度刻划的需求,以及他对艺术语言的厚度、音响及丰富性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画的第三体系

新时期以来,赵建成的人物画逐渐引起中国画坛的重视。自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的《铺路石》,到1987年的《黄河系列》作品,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的《厚土》,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的《金秋》,以及此间的《八大山人造像》,虽艺术语言屡有调整,但基本上是以工谨的细线与密致的肌理以及纯整的色调作中国人物画创新的尝试,成为彼时中国人物画坛上勇于创造的青年画家之一。

此间的1990年至1993年,这位中国画画家却令人不可思议地选择了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实际上他是欲图抛开画种局限,按照他的说法是“从绘画视觉性本体进行研究”,为此进一步夯实了造型与色彩的基石,在京城开拓了信息视野和美学思考,却仍然画中国画,还发表了一篇不太长而却颇有分量的论文《创建中国画的第三体系——重彩厚画法》。

从造化的启示来看,他说是黄土高原给予他的特有感受赋予他的灵感,“我从水墨写意的飘逸空灵美和工笔淡彩的典雅装饰美之间看到一条通往深邃大美的路,即创建中国画的第三体系‘中国画重彩厚画法。”这在他的“黄河系列”《厚土》、《传人》、《唢呐》、《牧羊人》等作品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厚土》中人物面部的充分的写实,人物体态夸张的造型和绵密的肌理,将人物与土地浑然一体地凝在一起,接近桔红的黄调子笼罩着整个画面给视觉以强烈的感受,仿佛与那高亢的唢呐声通感共鸣震撼了审美的心灵。这是与他崇敬的刘文西的《祖孙四代》的土地母题一脉相承的人生思考,然而又是与《祖孙四代》的笔墨结构完全异样的当代中国画色调肌理图式。这种图式甚至一直延续到1999年的《孔繁森》,在那张画里,他让孔繁森笑盈盈地活在藏民之中,也即是活在他和藏民一起崇奉的天堂。

当年建成的新图式与新思考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中国画研究院编《中国画研究》第9辑为人物画专辑,依次推出赵建成、李伯安、何家英、赵奇、刘国辉五人作品,内有前述建成的那篇论文,《厚土》则刊于封面,那通幅的印得偏红的黄调子也使中国画刊物的装帧带有那个时代创新的特色和印记。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85思潮反传统的涌动波及到新一代更成熟的青年画家,在认真研究了西方绘画体系之后,欲图从世界性的重视色彩的视觉造型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画的新果子,它不见得成熟,却总是有些新鲜感。它较之现代水墨的差异在于依然坚实地脚踏在人生的厚土之上,以建成称之为“全因素”的造型观和崭新的视觉性体现着写实艺术的精神价值和新样式,又在一批水墨为主的作品中,于色、墨、线与肌理追求碑帖的漫漶拙涩、断续有致的趣味而使之更富有中国感。这是建成不惑之年与新时期的试验性步调一致的探索结果。

回归笔墨的人物造像

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在神州大地上勃然兴起。中国画在经历了若干年的西学冲击和西法“改良”的现代性探索之后,再度引发对中国画自身的护持和深研,再度引发对笔墨的衷情并非意料之外的事了。但中国的麻烦事是烙烧饼似地矫枉,非把两面都烙糊了不可。在传统回归的思潮中,建成没有走“新文人画”的路子,仍然以开放性的思维反思传统,但已非简单的改良、吸收、融汇之举,而是从西方绘画体系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化中,重新审视、反证中国画的写意美学和笔墨结构图式。

2000年,在第二届深圳水墨双年展上,赵建成出品了《无题》,他仿佛和“重彩厚画法”了断似地纯用笔墨语言的点、线、面错位构成营造了这藏民朝圣的巨构;之后,我相继见到他的《西部放歌——灵光》,以彝民为对象的《西部记实》系列,写实造型与抽象的点、线、块、面铆合得那么巧妙,与《无题》不同的只是增加了淡赭色的灵活的渲染;2003年后,为黄宾虹、徐悲鸿等画家造像的《水墨人生》系列,为康有为、蔡元培等造像的《先贤录》系列,以精谨写实的头部塑造、内心性格的精神刻划和灵活多变的笔墨身躯营构的新样,又令观众为之一惊。笔者认为,那是以形写神、写心的中国肖像画传统与现代精神遇合的火花,在中国水墨人物肖像画的长廊里标志着新的里程。

美术界可能都会惊讶于建成之变——由重彩、肌理向笔墨构成的转换是否有些突然。其实艺术家一生都在变化之中,甚至于有大变、巨变和衰年变法。那么我们又如何回看他的前期表现和“重彩厚画法”第三体系之说?重笔墨者会认为那是未成熟的过程,甚至是非正宗的猎奇,但从艺术多元的客观而言,风格、方法无所谓对错,只是任何一种路子自身都有高下之分。那么赵建成之变是中国人物画合乎逻辑的发展吗?从传统回归的思潮而言,那是时代的趋势赋予中国画笔墨以新的演变的机遇;从他个人而言,自兵团回青岛后,于工艺厂事仿古国画四年的历程无异于执着于临摹课之四年,他有朝笔墨回归的条件和基础,也许这也正是他的第二度自我发现。当他并不简单地把笔墨当做守成的符号,并不简单地以西画材质、造型、色彩为我所用,而意识到中西绘画美学本质意义的沟通之时,便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自我。

赵建成的《先贤录》和《水墨人生》系列,依然法度森严地有西画写实性塑形的深刻影响,他的新成就在于,那么巧妙地消化着西画的造型法则、结构原理,而无碍气质高华的笔墨的流淌。面部精谨的造型笔法通过与颈、肩的微妙衔接与灵动的衣衫的谐和,身躯的笔断意连虚化处理,衣衫的线型节奏和块面处理(如徐悲鸿的西服、蒋兆和的粗衫、康有为的锦缎)随质感的变异,看似无意义实则增强了现代感的直线的运用,交响乐般地呈现出灵活运用笔墨的机智和丰富性,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像主身份、个性、气质那么相谐而耐读,这也正是纯正的有具体像主的肖像画高于一般工人、农民、文人等职业门类的类肖像的魅力和难度所在。这批肖像画的问世,令我看到了一个走向成熟和艺术升华的赵建成,在共性与个性、写实性与写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有着理性思考和辩证把握的赵建成。

历史人物画与人格的成熟

2007年,笔者同画家一起参加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是具体任务担当者,我充任艺术委员会委员。因为评委会议休会期间分工联络作者,笔者对分工之外的赵建成的选题与艺术表现并未深究。直到最后完成之际,我才理解他从三万张民国时期的照片中重塑这张《国共合作1924·广州》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影”经受了怎样的考验。

我曾经在艺委会会议上提出这次创作活动中群像并置构图太多的意见,他没有理睬这意见,坚持在“合影”的构思中定格这“合作”之“和”,象征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这政治精英的瞬间凝聚对国运时代的担当。他在坚信自己的构思中走向了成功,因为这是最切近主题的视觉造型。这使我想到当年詹建俊坚持《狼牙山五壮士》碑铭般的构思,艺术家应该坚信自己对某一主题的意象把握,而不必轻信众说纷纭,因为这意象是他整个构思过程的结晶,与他诸如技法、色调之类的设想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赵建成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画是“用艺术为历史留下视觉的记忆,而非借助历史题材表达自我观念的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本着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将精神投入到这历史的语境之中,寻求着这个时代的表情和这个事件特有的氛围,更多地着意于人物坚毅、凝重心态的刻划,在纵线横皴中强化造型的雕塑感,在温润的枯笔湿染中营造“合作”的秩序感,却没有像前述单个人物的肖像那样,汪洋恣肆地挥洒业已成熟的自家笔墨。

他说他看过四五遍蒋兆和的《流民图》,受那并不讨巧的大线的力度感的启发,悟到对笔墨的过度讲究可能会使艺术内在深处那些最本真的东西流失。在交响乐般的巨幅大构中可能更需要这种整体调度语言结构和调式的能力。正是因为在这项工程中他人有一任主观、玩弄笔墨失败的教训,方显出建成冷静地节制主观、控制笔墨背后对历史负责的职业操守。所以说,这对他是一次考验,对他的人格学养和艺术把控能力的考验。在这个浮燥的氛围和失去了严肃的时空里,他赢得了考验,考验的成功又意味着他的成熟,一位人物画家于艺格和人格的成熟。

历史画工程结束之后,我和建成各忙各的,并没有太多的见面。他不像其他进京的人物热衷于赶场子和关系学,他每天夜间写大字,像佛弟子诵经般的虔诚。鸡鸣即起,被司机送进工作室,如同在青海兵团那般孤寂、忍耐、忘我,炼狱般地投入艺术。除了画画,还是画画。也许他正酝酿着一部新的交响。

赵建成个人简历:

赵建成,1949年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建成作品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台湾省立美术馆等国家机构收藏。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集》、《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百年中国画作品集》等多种国家级专业刊物及大型画册中出版发表。1988年《美术》杂志年专文《赵建成的两个世界及价值判断》报道介绍赵建成艺术,2011年《美术杂志发表《人物画的笔墨交响——赵建成人物画散论》,对其艺术思想及创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和介绍。2011年《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赵建成》卷出版发行。2014年《中国书画》第一栏目“当代名家”专栏独家推介。并先后出版有《“经典·风范”人物篇——赵建成》、《赵建成水墨写实人物画作品集》等画集。

猜你喜欢
交响乐人物画笔墨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种种疼痛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地铁交响乐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