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时事”组合,“历史”与“现实”辉映——议论文高分写作技法

2016-11-11 03:22池赛霞程必荣
中学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经典时事事例

池赛霞  程必荣

“经典”与“时事”组合,“历史”与“现实”辉映——议论文高分写作技法

池赛霞程必荣

佳肴必须色香味俱全,方能吊起美食家的胃口。作文如烹佳肴,“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因其各自独有的经典性、热点性成为作文宴席中的两道不可或缺的主菜,备受阅卷老师喜爱。

“经典素材”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深远,能够启示后来者并引以为范的素材,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多层的寓意、多维的解读视角,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时事素材”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包括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焦点人物等,它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考生在用这两种素材构思考场作文时,如果能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融为一体,这样文章就既有了经典素材的底蕴,又有了时事素材的新鲜,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可以说是一篇闪耀着历史的光华和具有时代感的好文章。

2016年高考湖北卷《差别待遇》满分作文就是一篇典范:

差别待遇

湖北一考生

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

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看似差别待遇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来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其属于自身的优劣与价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远无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材!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由此观之,作为肩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栋梁之材!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我,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

“差别待遇”,无差别!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满分标杆作文。除了主旨凸出、结构圆融、论证严谨外,作者巧妙运用作为论据的素材是这篇文章出彩的重要因素。作者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融为一体,灵活运用,使得文章文化底蕴深厚又富有时代气息,让人一见倾心。

首先,作者分析漫画,思考差别待遇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作者将“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经典素材与“社会的各行各业”时事素材结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差别对待的重要性;特别是倒数第四段,作者浓缩古今素材,以排比的形式形成合力,让文章的主旨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观点: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可以说,全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既具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又饱含时代特征,彰显了作者娴熟运用素材和驾驭素材的能力。

那么,如何把“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融为一体,灵活运用呢?

一、名人串联,让文章的主旨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名人有历史名人,也有当今名人,他们都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把“经典素材”和“时事素材”中的名人串联起来,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相同点,组成排比,形成集团效应,这样既有历史名人的光环,又有身处同时代的榜样,让文章的主题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使得所用素材就更具有了感染力。把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主旨的大旗下,很经典,也很新鲜,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强大,显示出的底蕴非常丰厚。

2016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分数至上”会误导错误的价值观》就是运用这一技法而亮人眼眸的:

正确的价值观是引领成功的航标。正如孔子以仁爱、孝悌为修身的原则,勾践以艰苦奋斗为成功的契机,苏武以忠贞爱国为心中不变的信仰,林俊德以国家事业为终生之所重……他们身上的闪亮点虽不同,但在实质上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积极而又高尚的。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航标下,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勾践卧薪尝胆胜利复国;苏武的守贞持节十九年流芳百世;林俊德临终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正是他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一往无前,无所遗憾地坚持心中所想,走出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

上述文段就是 “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名人大串连的最好写作范本。孔子、勾践和苏武属于“经典素材”人物,林俊德属于“时事素材”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生、经历、内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一往无前,走出一条璀璨的成功之路。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名人串联起来,同质叠加,组合排比,来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质,由此形成集团效应,就像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不可估量。

二、古今对照,让文章的内容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

一般来说“经典素材”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而被人们引为经典;“时事素材”都是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照,以此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使结论映衬而出,作者的观点就更为鲜明突出。这种运用素材的技法,让文章的内容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请看2015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是如何运用这一技法的: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东西,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对照,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历史的岁月”与“时代的气息”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不同感知,互为映衬,不仅使得“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即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这一结论鲜明突出,更让文章内容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

三、详略搭配,让文章的布局具有了灵动的美

“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据需要详略搭配,一详一略。一般“陌生”的典型事例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给人新鲜之感;“熟悉”的典型事例略写,使得笔墨简洁集中。这样有详有略,相映成趣,让文章的布局具有了灵动的美。

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你活好自己了吗?》:

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给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房”还要简陋。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别人的生活需要你来议论吗?一个表面光鲜的公司总裁背地里可能是个境界一般的俗人;而一个落魄的流浪歌手也许会因为自己时常追逐着梦想的生活而思想变得无比光鲜。生活,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以上文字,“光鲜的公司总裁与落魄的流浪歌手”表里不一的情况,人们司空见惯,因而略写。以刘禹锡的“陋室”为经典事例详写。这样详略搭配,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进而自然地联系到“对他人的评价”上面来。说明评价他人是不容易的,也是艰难的。只要活好自己就是值得肯定的,先活好自己,活出味道,活出精彩。这样详略搭配,不仅主旨凸显,更让文章的布局灵动多姿。

四、理例结合,让文章的语言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理”,即原理或名言名句;“例”,即事例。“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结合运用时,将引用原理或名言和举例相结合,这样既有活生生的现实,又有权威的“经典”,使得科学原理、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交相辉映,让文章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如,2016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承担责任,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承担责任,还需要一身正气,勇于担当。你的角色决定了你应当承担的责任,该你担当的你永远无法躲避。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勇敢地担负起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呢?何不做一个“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呢?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彰显了勇于担当起一国总理职责的非凡勇气,令人敬佩。

文中先引用梁启超的经典名言素材和于谦的经典诗句,再运用朱镕基的名人事例,这样使得论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经典名句与现实事例相互映衬,不但增强了文章说服力,还使语言富有文采,让议论文的说理更精彩靓丽,具有了征服读者的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闽清一中]

猜你喜欢
经典时事事例
时事半月谈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时事政策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