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病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的改善作用

2016-11-19 19:16张春霞张景云王峰李红瑜李翠艳陈珺杨洁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4期

张春霞 张景云 王峰 李红瑜 李翠艳 陈珺 杨洁

[摘要] 目的 针对社区慢性病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自在该社区进行治疗的2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给予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最后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后血糖和HbAlc以及血脂(TG、TC、HDL-C、LDL-C)等变化情况,并分析转归。 结果 经过相应的干预措施后,有88例患者血糖逆转至正常水平,逆转率为44.0%,干预前空腹血糖值为(6.58±0.50)mmol/L干预后空腹血糖值为(5.46±0.50)mmol/L,干预前餐后2 h血糖值为(8.78±2.50)mmol/L,干预后餐后2 h血糖值为(7.36±1.89)mmol/L,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在干预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患者的TG(2.23±0.56)mmol/L、TC(5.86±1.10)mmol/L、HDL-C(0.96±0.27)mmol/L,与干预后TG(1.36±0.36)mmol/L、TC(4.55±1.12)mmol/L、HDL-C(1.12±0.28)mmol/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使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2(b)-0111-02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体改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经过相关的各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5.89%[2]。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状态,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均经过该阶段而形成。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约为4.926亿,由此看出,糖尿病已经成为了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将200例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慢性病管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期间在该社区进行治疗的200例糖尿病早期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给予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200例对照组患者中,120例为男性患者,8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4.5)岁,患者的病程在2~15年,平均病程为(8.5±2.3)年。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每月对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等检查,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每年度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录入健康档案。

1.2.2 管理干预措施 对200例患者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为:①实施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干预措施: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坐谈以及心理辅导等措施。②培训家庭保健员:选取已经取得卫生局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培训合格证的医护人员作为家庭保健员的人选,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医护人员对糖尿病基础知识能够全面掌握,可以有效的引导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提出的问题也能够正确的解答,从而引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4]。③组织社区健康志愿者:经过健康知识的培训后,协助医护人员入户随访,为患者提供舒适、恰当以及便捷的健康服务。④实施制剂健康管理活动:针对部分体型肥胖的患者和无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的患者,要将能量检测仪发放给每位患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计划。⑤宣传教育:通过网络或者宣传手册等材料,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同时将如何正确的防治和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告知患者。

1.4 统计方法

对数据的分析采用的是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是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干预前后糖代谢对比

对2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经过12个月相应的干预措施后,对其进行回访,回访率为100.0%。20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血糖逆转至正常水平,逆转率为44.0%,干预前空腹血糖值为(6.58±0.50)mmol/L干预后空腹血糖值为(5.46±0.50)mmol/L,干预前餐后2 h血糖值为(8.78±2.50)mmol/L,干预后餐后2 h血糖值为(7.36±1.89)mmol/L,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在干预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在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干预前后血脂代谢情况对比

干预后患者的TG和TC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患者的HDL-C升高,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LDL-C下降,但是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近些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所以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防护具有重要的作用[5]。机体内分泌代谢发生障碍是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并且该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从而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结果显示,1/3的糖耐量减低者在5~10年可发展成糖尿病,因此在此阶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如今的社区健康干预是慢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成熟,进行糖尿病前期的社区干预模式及其重要。经过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慢病管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变化有较为肯定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血脂等指标,而血脂的指标与血糖的变化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降低血脂等不良因素可以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改善。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早期患者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糖代谢等指标,有效的预防糖尿病的发展和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明月,刘玉红.知己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63-764.

[2] 杨建军,顾岩.糖尿病的外科治疗及社区管理[J].上海医药,2012,33(4):3-6.

[3] 杨颖,崔学利,曹硕,等.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及家庭保健员参与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53-2557.

[4] 宋金德,黄福先,肖可,等.社康中心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312-312.

[5] 陈阳,程颖,马军,等.社区慢病管理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141-143.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