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爱洋溢在教育的春天

2016-11-19 08:41周颖
关键词:爱满天下师爱陶行知

周颖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当前,陶行知教学思想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师爱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在学习实践了陶行知教学思想之后,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陶行知的大爱思想,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关键词:陶行知;师爱;爱满天下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7-2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争相钻研的经典。他毕生投身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和总结对当今教育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不仅表明其对于教师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印证了陶行知师爱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刻领会这一教育主题,并从思想上、行动上加以认真贯彻。

一、师爱是“大有可为”的坚定

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提到“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不仅大学校、高等学校如此,即使是小学校也同样如此。”作为一个新的小学教师,当我看着我的孩子们如同一颗种子从萌芽阶段到生枝长叶,这是多么的神奇!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每当孩子改正了一个难写的错别字,每当孩子学会了一个句子的断句,每当孩子写出一篇富有童真且文笔优美的文章时,心里的甜真是不可言说啊!因为有了动力,才能做到用心地去呵护这些幼花嫩草,只有坚信教育事业是快乐的,是富有活力的,才能不自觉地释放自己的爱,去关心、去爱护身边的嫩苗。

二、师爱是“学而不厌”的精神

教师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敷衍书上的内容知识,你会发现这位老师的课堂是一片死气沉沉,学生会兴趣缺失。教育应以育人为目的,教师只懂得死教书,不懂业务,把握不了学生,就会误人子弟。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时,绰有余裕矣。但专事征求旧知识,则世界无进化,欲求世界进化,非得觅新知识不为用。[1]为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好学不倦,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老师如果只会泛泛而谈,学生回报他的必只是了然无趣,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称得出师爱的分量,而师爱中包括着对教师深厚知识的崇拜,如果没有知识作为基地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是不会让学生信服的。在小学教学,最大的感触就是很“活”,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在课堂上总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抛在你的面前,比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在讲到大河汛期时,一个孩子突然举手发问“老师,什么是汛期?”同时,另外几个孩子也立刻开始响应着询问,这时如果没有事先做好相应准备,那真是让人“下不来台”啊!所以每个教师不应该只钻研自身的学科知识,应该做到“包罗万象”,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去涉足,同时也应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好的知识,是应该去学习效仿的,什么是无用的“毒草”,是不应该去触碰的,学会挑选知识,也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师爱是“以身作则”的坚守

陶行知非常重视教师的自律和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教师应当以身作则”[2],结合小学学生情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到“慎独”,这强调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也看中个人品行的操守,一个老师只有做到爱自己才能去爱学生,而何谓“爱自己”呢?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即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教育事业也应是如此,只有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自己,才能让学生都尊敬你,如果自己都不能自我约束,服装奇异夸张,言语谈吐粗鲁庸俗,学生看到了会作何感想呢?有一些老师总会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作为一名新教师,有时候面对孩子们的童稚话语竟然会语塞,因为孩子们不懂掩饰,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如实地复述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考虑好,在做之前都想一想究竟这符不符合老师的为人师表的形象,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虽然不能决定成败,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你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以至于你的每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为增强教师责任感,陶行知把中国人受教育情况与美国做了一下比较。“在美国,一百人中,有九十几个受教育。而中国,一百人中,只有一个人受教育”。陶行知认为,要把这少数人受教育变成多数人受教育,要使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打开知识的门户”,使每个国民都受教育,为此他强调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他积极加入农村教育事业,“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3]真正做到了爱生爱事业,爱国爱人民。

四、师爱是“爱满天下”的情怀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爱满天下”,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他以“爱满天下”为宗旨,与学生同甘共苦,他认为“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4]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尊师爱生是学校良好校风的标志。关心爱护学生是对一名人民教师的起码要求,是师德中一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衡量好老师的一个标准,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中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师生之间相敬相爱、情同手足,因此这个学校被当时的国际友人称赞为“爱的学校”。

在与学生的关系上,陶行知先生不仅亲近、爱护学生,还提出鼓励后来者居上的思想,知识是不可以穷尽的,没有人能知道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外如是,他认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5]这不就是提出让学生自由发展,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吗?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不正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吗?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带领着同学们给课文分层次,说每个层次的内容。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孩子说:“老师!这课文还有另外一种划分的办法!”我停下手里的粉笔,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她的脸上,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不知道是因为害羞还是因为害怕,我示意她起立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站起身来,轻轻地说:“这个课文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划分……”我耐心地听完她的话,惊奇地发现她对课文的划分也不无道理,而且比我的划分更加的浅显易懂。于是我便对她的见解给予了点评:首先,对于你的勇气与善于思考、勤于发现的精神,老师感到深深的敬佩,你真是个爱动脑经的好孩子。说到这儿她的脸蛋更红了,嘴角还带着羞涩的微笑。如果你能听老师先讲完再举手阐述自己的观点会更好,一来不会打乱其他同学的思路,二来也可以有一个对比,比较看看,哪个方法更好,你觉得呢?我询问她的意见,她抬起头,真诚地望着我,点了点头。我向全班同学表示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种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怀疑敢于超越老师的精神,这次这位同学真是我的老师啊!讲到这儿,掌声立马便响起了,全班同学都以钦佩的目光望着她,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后来,这位同学一改往日羞于举手的“风格”,变得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渐渐地语文成绩大有长进起来。在这次“事故”中,我没有因为她没有举手就上课抢答就批评她,反而因为她的创新思维而鼓励了她,然后因势利导地提醒全体学生要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的精神,很快班里就兴起了一股“自学”之风,预习工作开展的更顺利了。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陶行知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拥有满腔热血,可是,还是有很多的不理智和冲动情绪。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下来,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用宽容的智慧、理解的智慧、爱的智慧,去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学生,去牵起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绕过大河翻过大山,踏上人生的坦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和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在平时积累上,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积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知识,善于培养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够将学习、工作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算上育人。要将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牢记心中,先生曾在《糊涂先生》一诗中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3]只有真正爱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才能让教学和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方明著.陶行知全集(第八卷).北京:教育课文出版社,2011.

[2]顾明远著.陶行知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方明著.陶行知全集(第七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方明著.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北京:教育课文出版社,2011.

[5]方明著.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北京:教育课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爱满天下师爱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陶行知夜归
师爱是一泓清泉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以德立教“爱满天下”
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无私奉献,爱满天下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