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益,要“拥抱”不要“熊抱”

2016-11-20 09:48付静秋
声屏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胞胎赣州好人

□付静秋 赖 斌



新闻与公益,要“拥抱”不要“熊抱”

□付静秋赖斌

摘要:公益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好的公益新闻策划能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报道效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和公益要真诚“拥抱”,而非“熊抱”。

关健词:新闻公益“拥抱”“熊抱”

新闻媒体与公益项目牵手,催生了“公益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公益新闻是一个新词,一般指对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事实的报道,目的是报道活动事实,提高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目前,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以及凤凰网、百度、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知名网站,都分别设立了专门的公益新闻频道。

近年来的媒体公益新闻在报道量越来越大的同时,报道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公益新闻报道不仅丢掉了新闻属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公益效果,出现常见的“熊抱”弊病。

一、报道形式单一化。每逢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公益项目往往扎堆出现。“3·5”学雷锋日,就是献血、指挥交通;“9·9”重阳节,就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进社区量血压;广场咨询,发传单……这样的公益活动经常见、年年见。这类公益新闻报道多以消息的形式出现,报道主题单一,内容常态化、简单化、格式化,往往沦为例行公事的应景式报道。有的甚至只是换个标题、新闻导语上作一些改变,画面、内容、形式相互雷同,给人以“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观感。

二、报道内容同质化。“最美人物”“感动人物”“身边的好人”……近年来,从中央台、省台到县市台,这样的公益新闻节目“遍地开花”。新闻媒体从过去的报道者发展到兼报道者和组织者的双重身份。然而,这些公益节目大多相互模仿复制甚至照搬,简单的“拿来”而缺乏创造性,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收视收听效果每况愈下。

出现公益新闻简单“熊抱”的弊病,主要在于报道者不够认真的工作态度,简单复制的报道模式,是在公益新闻报道中策划与创新不足的必然产物。

公益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好的公益新闻策划能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报道效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和公益要真诚“拥抱”,而非“熊抱”。

一、公益新闻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公益新闻兼具新闻性和公益性,这就要求公益新闻报道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记者要善于寻找重点信息,发掘关键信息,及时作出反应;要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不断深化主题,体现新闻价值,达到好的公益效果。

新闻案例:2014年8月26日,民间公益网站中国好人网主办发起的“帮好人万里行”活动走进赣州,寻访帮助赣州的好人。赣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对活动进行跟踪采访,并在当天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稿件《“帮好人万里行”活动走进赣州:好人帮人,我们来帮好人》,同时将该稿件作为外宣稿件报送江西台播出。巧合的是,当天,江西台还播发了一条“吉安好人王永彬四年前见义勇为,如今一双儿女遭遇车祸亟需救助”的新闻。这时,记者敏感地觉察到两个新闻事件之间的契合点,并且迅速反应,一方面与江西台、吉安台取得联系,获取“落难好人”王永彬的事迹材料;另一方面与“帮好人万里行”活动负责人积极沟通,为王永彬争取救助。通过记者的沟通协调,远在赣州的中国好人网创办人谈方了解到王永彬的情况后当即表示,王永彬这样的“落难好人”,正是他们要寻找和帮扶的对象。第二天,中国好人网好人基金会决定资助好人王永彬5000元,并将王永彬一家列入了跟踪帮扶对象。当天,记者再推出追踪报道:《“帮好人万里行”:身在赣州“驰援”吉安好人王永彬》

评析:上述新闻案例的第一篇报道《“帮好人万里行”活动赣州》,本是一则“锦上添花”的常规公益新闻,但通过记者的发掘,使发生在赣州和吉安两地互不相干的新闻事件,巧合又必然地连接在一起,最终给落难好人王永彬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帮助。第二篇报道《“帮好人万里行”:身在赣州“驰援”吉安好人王永彬》的推出,深化了新闻主题,提升了新闻价值,达到了较好的公益效果。

二、公益新闻策划:媒体联动,放大公益行动的新闻效应。近年来,媒体掀起了一股“公益热潮”。随着公益新闻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在参与和报道公益新闻时,渐渐寻求着角色转变:从单纯的报道者到公益行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好的公益新闻策划是通过系统、周密的策划,循序渐进的报道,逐层展开,步步为营,把公益新闻的新闻效应和公益效应放到最大。

新闻案例:2014年4月,江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福彩公益行·爱心助盲人”公益活动,历时3个月,被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评为“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影响力活动”。活动期间,江西新闻广播开设专栏,每天设置公益知识话题,开通励志盲人候选人热线电话,发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广播电视台116名记者根据听众推荐线索进行实地采访,顺序推出励志盲人故事展播。最终在全省遴选了20位身残志坚、励志有为的盲人,每人发放公益慰问金3000元,还购买300台收音机赠送给参与活动的盲人。听众还自发捐助了120根盲杖、15床棉被,协助18名盲人在活动中找到了工作。持续三个月的活动引起了一股收听热潮,共接听热线电话3000多个、微信私信1200多条,微博阅读量达11万人次。人民网、新华网、大江网和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关注和报道。

评析:这是一次由新闻媒体主导策划公益新闻行动的成功范例。其成功之处在于,江西广播电视台作为活动的主导者有着整体的策划思想,对报道形式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成功发动了全省11个设区市的广播电视媒体一共116名记者参与实施。活动策划者首先确立了“爱心助盲人”这个大主题,着眼大主题,从小视野入手,分解出“励志盲人”“盲人的才艺”“盲人交友”“盲人婚恋”等多个不同的小主题,细化出具体的题材、切入点、内容编排、人员调配等,然后把这些小主题实施到每天的节目中。这场媒体联动式的公益行动,将参与性和互动性发挥到极致,放大了公益新闻的新闻效应、公益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公益新闻报道:加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让社会问题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全民公益的趋势日益明显。独具慈善性和救助性的公益新闻报道,尤其需要加入互联网思维。

新闻案例:2015年1月,江西会昌的90后小夫妻喜得三胞胎。由于三胞胎兄弟早产两个多月,一出生就经历多次抢救,又先后患上肺炎,相继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高额治疗费用难倒了这一家人。赣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得知新闻线索后,首先建立了一个爱心微信群,短时间内集聚了众多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关注,捐赠者和受助者直接互动。同时,多家媒体参与报道,爱心网友密集转发,一场爱心接力在网络平台展开。仅仅几天时间,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为三胞胎家庭解决了高额医疗费的燃眉之急。赣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循序渐进地推出《三胞胎早产进重症监护室高额费用难倒家人》《新闻追踪:网友爱心接力:让“三胞胎”一个都不少》等新闻稿件。

评析:互联网降低了大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其优势在于人人可参与,以及网络公益的高度透明性。广播电视及平面媒体的报道受众较为固定,没有网络平台的集聚和发散效应,不足以使求助信息传播达到最广。以“救助三胞胎”为例,广播电视媒体依托网络平台的粉丝效应,捐款捐物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捐赠者和受助者直接互动,实现了在线捐助,打破了地域限制,整合了各方资源,让公益新闻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作者单位:赣州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猜你喜欢
三胞胎赣州好人
好人就在身边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西游新记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奇葩三胞胎 竟然差3岁
好人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美夫妇诞下三胞胎为区分涂不同色指甲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