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2016-11-20 09:48应吉庆
声屏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白岩松电视新闻选题

□应吉庆



《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应吉庆

央视《新闻1+1》节目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本文抽样选取了央视《新闻1+1》20期节目,从分析节目选题情况入手,同时结合分析主持人白岩松的特点,管窥《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节目的基本情况

节目形式。《新闻1+1》于2008年3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采用直播方式。它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取现场直播形式解读事件真相。

《新闻1+1》采用“1+1”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并根据选题需要电话连线直播室外的嘉宾,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①

2011年8月1日起,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全新改版亮相。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节目选题。在选题方面,节目主要以社会、民生方面为主,还有相对少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选题,但这些选题在这两档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选取的20期节目中,《新闻1+1》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四个话题数量呈依次递减之势。话题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和40%,而且要远远高于军事和民生两个话题。这说明《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节目,即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主要关注的新闻为政治和经济。对时政问题的紧密关注是国家电视台的重要职责,能在第一时间对于时事要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阐明独特的见解与态度,是央视的职责所在和增强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节目时长。《新闻1+1》每期节目时长为25分钟,政治类话题的总时长为225分钟,其次是经济类,再次是军事、民生话题。在节目期数相等的情况下,话题的总时长与话题个数成正比关系。

话题的精心选择

时效性。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强(这里时效性强指两天之内)。《新闻1+1》所涉及的话题都是针对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新闻发表评论,贴近时政。如果记者的报道真实、新鲜及时,但评论跟不上,就起不到评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1+1》时效性强的话题占到了所有话题的70%。在话题的选择面上都非常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占到所选择话题总数的50%以上。因此,主持人评论的不但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而且选题也是符合大众口味并让他们乐于接受的。

贴近性。新闻评论在追求时效的同时,更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百姓生活,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新闻评论要贴近生活,主持人就要深入社会生活,深刻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为,熟悉他们的情感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注重深度思考,在解读新闻中才会精彩迭出。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既集纳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正。

广泛性。话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多领域,同时在广泛取材的基础上还有独特的视角,形成节目的言论立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节目,《新闻1+1》放眼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国内,话题涵盖各个领域,甚至国际事务。譬如在2012年10月18日《中国经济,现在是什么情况?》一期节目中,不仅说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且也提到美国、欧盟、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与性。节目邀请多方面的人士共同参与评说,既有记者、主持人作为个人或媒体参与的论证,也有群众的议论,还有专家、学者的评论。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使传者主体与受者客体紧密结合,充分显示了论证方面的电视个性。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交流性特点,有利于电视新闻评论贴近观众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能极大地增强论证的说服力。②

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新闻1+1》开办八年来,先后出现多位主持人,他们各具特色,其中主持节目最久、影响最大的是白岩松。在某种程度上,白岩松的个人主持风格与《新闻1+1》节目的成功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这里着重探讨白岩松的主持特色。

成长经历。白岩松,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成为子栏目《东方之子》的主持人。以后,他还主持了《新闻周刊》《子夜》《焦点访谈》《新闻1+1》等节目。

由此可以看出,白岩松曾在媒体单位工作,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白岩松自始至终都在国家电视台工作,这使得他更容易把握评论的方向和深度。丰富的新闻实践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纷纭复杂的新闻事件作出精辟入里的分析,才能制作出高质量、观众喜欢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语言特点。在语言方面,白岩松善于运用电视语言,并善于将生活语言或是书面语言转化成电视语言。

白岩松观察新闻事实的眼光非常独特。长期的记者经历使白岩松练就了一双捕捉新闻的“慧眼”,他能够从一个直观的视角切入问题,以一种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调展开分析。他的评论语言准确、清晰、简洁、通俗、流畅,在主持节目时还流露出幽默和智慧。在2011年7月25日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一期节目中,当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到“我肯定会面对所有的问题,包括一些尖锐的问题……,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时,白岩松说道:“一个多月之前呢,我会说我相信,但是现在呢,我不敢信,我不能信。”

机敏睿智、语言犀利和直截了当,是白岩松的语言特色。同样是在《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中,白岩松说道:“为什么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撤掉了上海铁路局的局长、党委书记,还有一个管电的副局长?如果是雷击造成的事故,为什么要撤人呢?仅仅是为了平民愤?还是这是一起责任事故?”体现出一个主持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思辨方式。评论节目的思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持人表现出来。所谓思辨性,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辨析能力。新闻评论节目是思辨性很强的电视节目,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培养理性的思维。

白岩松的最大特点是理性。作为《新闻1+1》的主持人,他能够把自己的个人辨析能力融入对新闻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评价新闻事件,更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深得观众好评。在2011 年7月25日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针对王勇平“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时说道,“我们不能把技术是先进的就等于是合格的,就等于我们拥有信心。技术先进,管理是否先进?运营给予的实践是否先进?监督是否先进?对人的尊重是否先进?综合来说运营能力是否是先进?如果运营能力是先进的,我们才会说是合格的、是先进的,我们才会有信心。”这里,没有情绪化宣泄,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连续几个疑问句,闪耀着理性的光芒。③

总之,节目话题的选择和主持人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新闻评论节目要打造有利于会良性发展的公共话语平台为己任,用理顺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观察新闻事件、追求独到的视角的观察方法,打造电视媒体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公信力研究”(项目编号:10YJA860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本文责编:曾鸣

注释:

①丰收:《〈时事开讲〉和〈新闻1+1〉评论特色解读》,《新闻传播》,2014(6)。

②李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与创新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

③黄思琪:《以〈新闻1+1〉为例,掀起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2014(6)。

猜你喜欢
白岩松电视新闻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莫言对话白岩松——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白岩松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