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发展提升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2016-11-21 21:55吴松飞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9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发展

摘要:文章梳理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和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了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较弱,提出了以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从而提升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安徽省;产业融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6-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9.003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促进相关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政府、行业和企业应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实现“弯道超越”,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1 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众多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和出口水平等视角研究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如长沙经济开发区提出以纽曼科技、创芯电子、蓝思科技为产业基础,培育壮大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何悦(2013)认为,重庆市依托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信息化仪器仪表和信息家电六大信息产业集聚,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基础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柴红旭(2013)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和空间差异性分析,运用区位商理论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和总产值为分析指标,得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竞争力较弱。盛培宏等(2014)通过分析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苏州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竞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对外技术交流频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有较强的竞争力。温敏瑢(2015)通过分析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现状,运用钻石模型确定要素指标,构建出口竞争力优势,提出全球战略化、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从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多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部分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较为突出。

2 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多个产业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多个产业创新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涂远博(2013)在研究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提出了新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比较滞后,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无力支撑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但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能对工业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工业经济增长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仍然较弱。新疆应利用后发优势,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两化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超越发展,推动新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王征(2014)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例证,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新的业态开始突起爆发,这种趋势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发展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新的增长极。程金龙(2015)以协同创新为背景,研究了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具有高度开放性、需求导向性和综合效应性的特点,协调创新是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的要素的全面共享与深度协作,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动力,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黄挺(2016)分析了江苏省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产融合”理念的历程,提出了“三产融合”可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李士强(2016)认为,以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为主,构建现代农业新型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组织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一体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陶长琪等(2015)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耦联,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是政府应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模糊产业耦联边界,发挥区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

从国内现有文献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模式发生了变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子信息产业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3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5年,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28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20亿元,软件服务业规模达325亿元,消费电子中家电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8%。电子信息产业在安徽省工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安徽省工业发展创新动力。目前,安徽省拥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近20家,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排名中比较靠前,笔记本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智能穿戴设备研发有所突破,如智能手环累计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本土龙头企业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滁州天康、铜陵精达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安徽铜峰、博微田村列入“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拥有国家光伏规范公告企业8家。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十二五”以来完成投资总量已是“十一五”期间的4.8倍。2015年,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对产业快速成长发挥出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联想笔记本电脑基地项目使合肥经济开发区迅速跃升为国内第三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力晶科技、通富微电子、群联电子等龙头企业落户安徽,使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

从全国范围比较分析来看,安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较小,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1亿元,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产业规模和对工业的贡献度远远超过安徽省。浙江省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6501.6亿元,工业增加值1388.8亿元,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2倍。广东省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27万亿元,占全国的28.9%,实现工业增加值7175.24亿元,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广东省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但其产业规模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差距较大,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在认识到差距的同时,应看到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前景较好,产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各级政府应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推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发展、创新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4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全面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以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致力于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安徽省工业经济的重点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4.1 以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安徽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应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多产业的融合渗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向改变,逐步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4.2 以融合发展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国家“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促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广泛应用,运用信息网络等新一代技术,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安徽省应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智慧安徽”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建设泛在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城市无线网络全覆盖、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等;其次,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平台和应用中心,加快大数据应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合理布局,逐步推进;最后,建设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

创新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泛在应用,加快互联网与多行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城市各类服务、管理和休闲”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经济、智慧城市和智慧服务等,通过融合发展,合力打造和拓展安徽信息经济新空间。

4.3 以融合发展推进创新改革试验

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安徽省应立足已有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首先,应形成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政府应建立创新服务平台,从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激励和集聚、创新投入和融资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其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从生产设计、技术研发、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等开展全面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引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最后,推动全民创新创业,政府应积极建设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励科研院所、高校等高层次人才投身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体现,安徽省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力打造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联动机制,落实电子信息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社会责任,从政策导向、人才激励、自主创新、集群发展等多方面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何悦.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2] 柴红旭.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

[3] 盛培宏,张勇.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温敏瑢.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竞争力优势及情景分析[J].广东科技,2015,(16).

[5] 涂远博.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6] 王征.产业融合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信息产业例证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程金龙.协同创新背景下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暨洛阳论坛会议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8] 黄挺.“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6,(3).

[9] 李士强.“互联网+农业”助推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6,(3).

[10] 陶长琪,周璇.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3).

作者简介:吴松飞(1979-),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企业发展。

(责任编辑:黄银芳)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