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蚀花玉髓珠的几点认识

2016-11-22 15:14侯懿航
丝绸之路 2016年2期
关键词:玉髓玛瑙西汉

侯懿航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5)

关于蚀花玉髓珠的几点认识

侯懿航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5)

古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河谷文明和中国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甚至包括东南亚部分地区,由于很早就有相互往来,故在文化、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本文以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发现于这些地区的蚀花玉髓珠为例,对其特征及出土地做了整理,并参照前辈学者的论述,就该时期蚀花玉髓珠的工艺来源和传播途径进行了简单论述。

蚀花玉髓珠;文化影响;民族迁徙;商贸交流

肉红玉髓为玉髓的一种,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属于含水石英的隐性晶体。肉红玉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非常广泛,用其加工而成的蚀花肉红玉髓珠更是成为很多地区和民族的普遍装饰物。作铭先生曾在其对蚀花玉髓珠的研究中提到过蚀花玉髓的制作方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这种工艺技术便在印度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皆有发现。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学术界对它有着诸多新认识,笔者曾对古滇国遗址出土的两颗蚀花玛瑙有过简单研究,但由于资料不足并未深入。故本文在参考最新学术研究和之前所做论文之基础上,对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所出土的蚀花玉髓珠的工艺、地域、传播等方面加以简单论述。

一、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的蚀花玉髓珠

在云南滇文化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玛瑙,其中有两颗玛瑙珠不同于其他玛瑙珠,学者们将它们称为“蚀花肉红石髓珠”,或是“蚀花玛瑙”。一颗出土于江川李家山24号墓,时代为战国晚期,呈椭圆形,肉红色,长1.5厘米,宽1厘米,表面饰有白色直线纹;另一颗与李家山出土的蚀花玛瑙相类似的还有在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其形为枣核状,两端逐渐变细,橙红色,长3.2厘米,中间宽0.95厘米,表面平均分布有10条平行的白线花纹。除上述两件有明确图片资料的蚀花玉髓珠之外,在江川李家山西汉中晚期的47、68号墓及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的60、82号墓均发现有此类珠饰。①在这两处遗址中,尽管这些蚀花玉髓珠与其他材质的珠饰一同以“珠襦”的形式穿戴在墓主人身上,但独特的工艺使我们注意到它与滇文化自身工艺的区别性。

国内出土的蚀花玛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中原及两广地区,但与滇文化蚀花玉髓珠属同一年代范畴的蚀花玉髓珠除云南地区之外仅发现于我国西北的新疆及广东一带,中原地区的咸阳也有少量发现。此外,据赵德云老师考证,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中期大型崖墓、广州狮带岗西汉中期M 1、广东南海平洲马祠堂山西汉晚期M 4、广西合浦堂排西汉晚期墓、合浦丰门岭东汉早期M10、河南济源赵庄东汉中期砖室墓等可能出土了蚀花肉红石髓珠。但由于资料公布语焉未详,且无图片资料供进一步分析,尚无法确认。②

属于早期遗存的新疆和静察吾呼沟口三号墓地,年代在距今1800年左右,据考古简报描述,③分别于18号与4号墓出土6枚蚀花石髓珠,主要为圆柱形珠体,饰直线纹若干。新疆的温宿县包孜东墓葬群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后,④墓葬中共出土了8颗经过人工装饰的蚀花蚀珠,其中7件呈中间鼓两头略窄且平齐的形状,1件为筒形。除了交叉的十字纹图样外,还有两颗带有白色直线纹,与云南滇文化出土的蚀花玛瑙十分相似。广州汉墓出土过两件蚀花珠饰,年代为西汉后期,珠饰呈橘红色,圆管形,表面都沿珠体饰有白色横直的线纹。⑤咸阳马泉西汉晚期砖墓中,出土蚀花玛瑙管1件,呈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黑色,表面饰白色云纹图样,长2.7厘米,因考古报告中未公布图片资料,笔者参考出土的其他珠饰判断,该墓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较多,其中如蚀花玛瑙管、玉壶形珠等。⑥在中亚地区,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及伊拉克的吾珥等遗址、伊拉克刻什和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坦叉始罗遗址中均出土了大量与我国同时期出土的蚀花玉髓珠工艺及纹饰相似的蚀花玉髓珠。

二、关于蚀花玉髓珠工艺传入的问题

根据上文中所提到的蚀花玉髓珠的的年代及工艺特点,笔者将其文化的研究主旨放在“半月形文化带”的大体系中,在这个庞大的西域文化传播体系中,各个区域相互影响。古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河谷文明和中国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甚至包括东南亚部分地区,由于很早就有相互往来,使得各个地域间的文化从一地传往另一地,接受变化并包容其演变的轨迹。学术界一般对这段工艺发展的历史有如下几点认识:其一,认为蚀花玉髓珠的工艺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进入到我国云南地区,东南亚地区也受其影响。在战国末至西汉时期,我国与南亚及西亚一带有两条路上交通线路,其中一条由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至阿富汗、伊朗等地,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则由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西部到澜沧江、怒江至缅甸北部,再过亲敦江到达印度东北,然后沿恒河流域进入印度西北与伊朗高原相接,这条道路古称“身毒道”,现被学者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是民间商贾相互通商的道路。《史记》中提到张骞出使大夏时,曾见到四川出产的邛杖和蜀布,这是巴蜀商贾通过云南、缅甸销往印度贸易的最早证明。其二,认为蚀花玉髓珠的工艺是西北游牧民族中的塞种人⑦传入的。由于游牧民族的迁徙性,这种工艺或通过贸易或通过供奉遗留在了他们所经过的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区。公元前10世纪以后的黄河流域和中亚锡尔河上游地区有较牢固的联系,中西文化交流道路的开通,全靠往来于这一带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羌人、塞人和后来的月氏人及中亚细亚的民族。到了春秋时期,月氏人逐渐强大起来,向西驱迫塞人,成为甘肃西部最强的势力。此时的塞人沿天山西迁,散居在天山以北地区。此处塔里木盆地周围有一些定居的农牧居民,其大部分属东伊朗语系,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由甘肃、青海、西藏移居的羌族移民,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公元前9世纪后,斯基泰人分布在咸海以东和巴尔喀什湖的帕米尔高原一带,与天山以北的塞人在人种和语言上有很多的相近之处。公元前8世纪,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北部的塞人,由中亚西北部迁移到黑海西北,在公元前6世纪时和希腊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天山北麓到中亚的贸易道路开通。塞人通过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一路物质、文化交流获得了发展。在已出土的考古遗址中,均有早期中国的丝绸遗物出土。而这种交流在秦朝开始对西南边地设郡开始,就以商贸的方式进入了云南滇文化地区,但影响也是有限的,一些滇文化出土物中,反映了这些民族进入云南的史实。在滇文化出土战国晚期的贮贝器上的纳贡人像,是典型的高鼻深目的伊朗语系人种,他们身着紧身窄长衣裤,个头高于常人,蓄长须。其三,雅利安人南迁,由印度将蚀花玉髓的工艺传播至西藏地区,再由西藏地区分别南北传播到新疆及云南地区。雅利安人原居住在南俄罗斯草原和中亚草原地带,主要以放牧为生,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雅利安人部落分化为后来的印度—雅利安人和伊朗—雅利安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经过中亚地区逐渐南迁,其中一些部落折向东南,经过赫拉特、坎大哈,最后定居在印度河谷地,原著居民则被迫南迁。⑧自从雅利安人南迁后,西藏西北部地区的交通和贸易便已开始并且逐渐畅通,使得印度和我国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文化交流。一些学者分析认为,在我国云南出土的大量贝币即是证明,因为贝壳的成分与印度洋南岸贝壳的成分是相同的,而诸如蚀花玉髓珠这样的饰物也是通过雅利安人进入到我国西部地区的。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学术立场和史实资料,但关于蚀花玉髓这种工艺的传播途径仍需要大量详实资料的论证。无论是哪条传播路线都是文化相互影响包容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由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整个西部文化体系中的的蚀花玛瑙传播路线可以看出,蚀花玉髓珠属外来品,通过商贸或供奉的途径传播,而其中的传播者便是西部游牧民族。对于这样的观点,还需在更多的实物及资料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得到较为肯定的答案。

[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2期。

②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蚀花肉红石髓珠研究》,《考古》,2011年第10期。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宿县包孜东墓葬群的调查和发掘》,载《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⑥咸阳市博物馆:《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考古》,1979年第2期。

⑦塞人:在中国和希腊中间,东欧和亚洲的草原,沙漠和山区地带,分布着着许多游牧民族,希腊人将这些散居于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和东欧的民族称为斯基泰人,在中国将这些分布在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的部分称为塞人。

⑧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作铭.我国出土的蚀花肉红石髓珠[J].考古,1964,(6).

K879.42

A

1005-3115(2016)2-0010-02

猜你喜欢
玉髓玛瑙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鹤梦图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奢华万乘国 齐地玛瑙红——齐国玛瑙器艺术欣赏
海洋玉髓新玩法——天人合一系列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如何辨别红玉髓的优劣
玛瑙十二生肖
玛瑙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