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2016-11-23 08:01高涵
电影评介 2016年19期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罪行

高涵

《朗读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泰坦尼克号》女主凯特·温丝莱特和90后德国新锐男演员大卫·克劳斯主演,该片于2008年底在美国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个奖项提名,凯特·温丝莱特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影片改编自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故事始于1958年,二战中失败的德国在苏军和盟军的管制下百废待兴,影片开篇的大雪暗示着时代背景的冰冷,在压抑的环境下少年迈克邂逅了中年妇女汉娜,两人之间产生了十分微妙的情感,却因汉娜的不告而别分道扬镳,7年后的重逢又因迈克的懦弱而破灭,20年后的见面更是宣告了这段情感的完结。影片细腻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为解读战争与人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中对审判与救赎的挖掘尤为引人入胜。

一、 情欲与爱情:难以走进的内心世界

《朗读者》主要围绕两位主人公的情感纠纷来开展,影片中这对相差21岁的男女之间究竟有着一份怎样的感情,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15岁的迈克初见汉娜时正处于患病的虚弱状态,善良的汉娜毫无芥蒂地为这位陌生的男孩送上温暖的拥抱和安慰,这对于在缺乏足够关怀的环境中长大的迈克而言无疑是极具诱惑的(迈克离开时贪恋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两人的初次见面似乎已经奠定了他们之后相处的基调:迈克对汉娜极度迷恋,汉娜则一直在引导和支配这个男孩。

当迈克染上猩红热后,母亲的厌恶和妹妹的恐惧将这个男孩推向了那个关怀与情欲的化身——汉娜。对这个情窦初开的男孩而言,汉娜成熟的身体宛如天际的星星那般神秘而美丽,所以当迈克饱尝到那种连梦中都难以想象的交合之欢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了。往返穿梭于餐桌和肉体欢愉之间的镜头,将这个初辟鸿蒙的男孩意犹未尽的美妙浮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的关系依赖空虚身心的互需得以初步建立,此时在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情欲的自然结合,所以可以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任何信息(包括姓名),这样一段由原始欲望(而非爱情)为始的情感是容易出问题的。然而,迈克的持续造访使他们的情感有了微妙的变化,汉娜可以扮演朋友、情人、母亲等一切迈克所向往的角色,这些角色如同漩涡一样吸引着迈克,让他不可避免地坠入了爱河,汉娜给了他想要的一切:关怀、情欲、崇拜、鼓励……少年深深爱上了这个成熟的女人。所以,他相信在热爱文学的女神那粗糙的言行下有一颗高贵的心,他愿意用自己那如同金粉的爱去细细打磨粗粝专横的爱人,造就出一个细腻温柔的女人,这样的想法让他忽视了身边那位楚楚动人的美少女。而汉娜的不为所动和不辞而别极大地挫伤了少年纯洁的内心,没有人可以安慰他,没有人可以解开他的心结。这一刻,一颗年轻的心老去了,他无法原谅汉娜,这样的情绪使他在雪天转身离去,使他与汉娜重逢时抽开了手,甚至使他一直无法放下汉娜去好好爱一个人。

汉娜是一个没有浪漫情调的女人,她可以直率地引诱少年,却听不懂他的情话。迈克一句炽热的“你爱我吗”如同迷雾撞在天花板上,最终凝结成一滴冰冷的水珠落在汉娜懵懂的裸体上,使她打了个寒颤,然后无知地点了点头。此时的她对眼前的少年并没有产生爱情,深刻自卑的她在迈克身上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希望,她享受的是聆听朗读和被爱的感觉。她的肉欲以及不亚于性的对文学世界的渴望都在少年迈克身上得到了满足。从她对迈克的称呼能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她对他的情感是畸形的爱,所以她可以毅然决然地离开。埋藏于心的情感在离别之后却渐渐发酵成对恋人的怀念,心中的迈克渐渐教会了她爱的含义,等待迈克探监时忸怩的动作正是这种情感的外现。中年迈克的录音带极大地加深了这种情感,难解相思苦的汉娜艰难学习写字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给迈克写信,久久不见回信的她该是何等的失望和伤心,她的自暴自弃又是怎样的一种绝望!迈克最后去探监时,汉娜有些惊慌地整了整老气的衣服,一言不发地伸出手去。迈克问她在狱中学会了什么,她说:“我学会了写字。”这是多么委婉的情话,隐含的意思便是我学会了爱你。然而,这样的告白最终得到的是否定回答,所以她选择用死亡来结束两人的情感,

二、 文明与野蛮: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

影片用个体案例和时代背景的结合组织了一场文明与野蛮的对话,情感砝码的加入使这场对话变得更为深邃和沉重。这样的对话集中在迈克和汉娜见面的场景之中,文盲汉娜没有精巧的头脑,她表情呆滞、举止笨拙,对情感的表达原始而粗鲁,她似乎是野蛮的象征。然而,野蛮的她却会对文学有着强烈的饥渴,也会在教堂留下热泪。相对而言,迈克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就像影片中多次提到的奥德赛一样心机多窍,是文明世界的代表。但这位文明世界的代表却在影片的开始就迷恋着原始的性爱,也在本应仗义执言的审判前选择了逃离。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是复杂而又矛盾的,文明与野蛮在这样的世界中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看似对立的它们反而时常在情感的搅拌下融合在一起。

观众似乎很难理解汉娜不顾一切守护着“自己是文盲”这个秘密的一些言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一战前的德国识字率就超过了90%,二战以后的比例更高,识字率被理解为国家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凝聚力、身体素质等的象征。一个如此注重识字率的社会,在连导弹都已经研制出来的年代里,是很难容忍目不识丁的人的,文盲几乎成为了一种象征野蛮的罪行,一种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罪行。这种罪在极度自卑的汉娜的内心世界里,是大过在公众场合承认杀死300人的罪,是她愿意用生命和名誉去掩饰的罪。汉娜近乎疯狂的自尊折射出的是这个国家的自尊,她进入纳粹党卫军做看守也只是希望在坚守秘密的同时有一份工作。愚钝的她所做的自以为尽忠职守的事情,后来却成为人们审判她的主要原因,对此她无法理解,所以才会有对法官的愤怒反问。而这样的反问是如此的理直气壮,以至于法官竟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战后汉娜在公交公司做着无需识字的票务工作,兢兢业业的她在得知升职的消息时是恐惧的,那种在享受小情人朗读时被悄然淡忘的罪行却再次被赤裸裸地揭露在自己的面前,挥之不去的恐惧使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当她像个小孩子一样惊慌失措地拎着所有的行李离开时,那是一种迈克无法插足的无奈和恐慌。汉娜之所以能和迈克一直保持着一种畸形的关系,正是因为在他的朗读中可以彻底忘记那种让她在唱诗班小孩面前都能痛哭的罪行。当她发现迈克也无法使她摆脱这种罪的时候,她就会像一头受伤的母豹一样迅速逃离。至此,我们便能理解她为何情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杀死300人的罪行也不愿暴露自己的秘密,那代表着野蛮的罪行是这个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她无法面对一个知道这种罪行的社会。如果她选择了代表野蛮的文盲,那她必将遭到文明的强势驱逐。这是汉娜的悲哀,更是被纳粹当局疏忽了千万个汉娜的小学教育的时代悲哀。狱中的汉娜通过迈克的录音带学会了识字,她满心欢喜地以为消除了文盲这项罪行的自己能被迈克接受,但她却不知道,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另一种更为强大的野蛮——杀戮。汉娜绝望地意识到她无法跨越挡在二人之间的文明与野蛮的壕沟,也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野蛮进而融入文明社会,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三、 审判与救赎:对历史罪行的重新解读

《朗读者》用细密的剧情编制了一张审判的巨网,剧中人物无法逃脱这张网的审判,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审判中找到救赎,在救赎中寻找灵魂的出路。影片在设定人物时故意将迈克设置成一个法官,这个形象代表的正是审判。在现实中审判他人的迈克,却时时要接受良心的审判,这种绝妙的安排背后隐含的是影片对观众的拷问:审判的意义何在,究竟什么人才有资格去审判,犯过罪的人有资格去审判他人的罪行吗,审判时又要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

公堂之上的审判是影片对审判最直接的表现,所有的审判也都是围绕着这场审判来展开的,从热血学生迪特尔的言行可以看出,这次审判是人们眼中的伸张正义,是大快人心的。然而,随着审判的进行,聪明的迪特尔看到了法律的狭隘和审判的局限,他愤怒地指出这场审判的不公正。在他的愤怒言辞中,观众也开始思考:一个时代的罪,为何只让少数几个人去承担,这样对他们公平吗?口口声声说要去理解的迈克却无法回答迪特尔的质问,甚至连教授也无法回答。教授是上一辈人,他也看到了法律的偏狭之处,他甚至还看到了道德审判的无力,和学生的讨论甚至让他找到了真正有效的审判——良心的审判。但当他看到有学生因无法承受迪特尔的拷问逃出教室时,他明白自己不能在法学的课堂上将如此沉重的发现告诉学生,而且就算说出来他们也无法理解和承受。于是,没有答案的迈克独自一人跑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此行是一次无声的审判,是迈克代表所有人对以汉娜为代表的纳粹党卫军看守的审判,这是一场内心深处的审判,与迪特尔的愤怒的拷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静默的画面似乎比迪特尔的咆哮更有力量。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审判中获得力量的迈克陷入了矛盾的天人交战之中,他似乎悟到了教授不曾说出的答案,但却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挣扎。最后,在教授的鼓舞下,他选择站出来与汉娜对话。然而,剧情在此处却再次出现了反转,种种因素促使迈克在关键的时刻选择懦弱退场。听到审判结果的他泪流满面,良心的审判将伴随着他走过漫漫人生之路,直到救赎的出现。迈克成为法官后,在他的每次审判前,观众都能感觉到他就像是在奔赴一个让自己恐惧的战场一样,时刻遭受良心审判的迈克只能从为汉娜录制小说找到救赎。当他带着文明社会的高高在上对汉娜进行审判时,汉娜对此作出的回应是自杀。她的死与其说是为了救赎自己,倒不如说更多的是为了救赎迈克以及他背后的文明社会。在汉娜的世界中,对自己的救赎就是识字,她认为自己唯一的罪行就是不识字,因此识字就是对自己罪行的根本救赎。汉娜代替时代的罪接受审判,也是在代替那个时代的人受刑,而她的死则是代表当时的人对时代的罪的救赎。

结语

《朗读者》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二战的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希望让公众意识到审判背后所隐藏的争议,影片对文明社会的深刻剖析独树一帜。所有的问题在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多的是在提出问题,而解答问题的任务则交还给所有的观众,这种充分信任观众的做法十分高明。影片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十分深刻,若能对此进行借鉴,国产电影必有突破之日。

猜你喜欢
朗读者汉娜罪行
汉娜的惊喜
民间借贷涉罪行为中受害人法律责任的刑民分析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