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泻火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2016-11-24 09:07王媛媛
新中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泻火咽峡炎疱疹

王媛媛

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清心泻火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王媛媛

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目的:观察清心泻火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清心泻火法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治疗。疗程3天。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8.6%,对照组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心泻火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缩短患儿高热、疱疹消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疱疹性咽峡炎;清心泻火;导赤散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病症,多发于夏秋季,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本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1]。当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西药多为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因西药抗病毒药物已应用多年疗效欠佳。本病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发病早期患儿高热明显而疱疹破溃后咽痛流涎明显,常常影响进食,患儿家长多较为焦虑。笔者采用清心泻火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4年4—11月本院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8月~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7月~9岁。2组年龄、性别、病程和体温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1]中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①症状:突起发病,发热伴咽痛、拒食、流涎。②体征: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一个至数个1~2 mm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绕红晕,部分破溃形成小溃疡。齿龈及颊黏膜未见疱疹和溃疡,手、足、肛周未见丘疹、疱疹。

1.3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年龄6月~10岁;病程≤3天。

1.4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病及精神病的患儿;合并有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年龄>10岁,<6月;病程>3天。

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退热、口腔护理、补液等常规治疗。对年龄小且拒食者或有脱水表现的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患儿体温≥38.5℃时(有热性惊厥病史者体温≥38℃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对症退热治疗;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给予抗惊厥、吸氧等处理。

2.1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口服,每次10~15 mg/kg,每天3次,疗程3天。

2.2观察组给予中药汤,处方:黄连、淡竹叶各3 g,生地黄、通草、桔梗、木蝴蝶各5 g,灯芯草1扎,甘草10 g。热盛汗出明显者加石膏、知母;脾经热盛且风重者加栀子、藿香、防风;咽痛明显者加玄参、岗梅根;有热盛动风之象者加羚羊角单煎。用量以3岁小儿为例,临床随年龄以增减。每天1剂,加水煎煮至药汁浓缩为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3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①体征改善时间:包括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②治疗有效率。

3.2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显效:用药2天内体温正常,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有效:用药3天内体温正常,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溃疡愈合或溃疡面缩小;无效:用药3天后体温仍高,或临床症状无改善,溃疡面未见缩小。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88.6%,对照组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2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比较见表2。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比较(±s) d

表2 2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比较(±s) d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退热时间1.63±0.808①2.46±0.741疱疹消退时间3.97±0.857①5.57±1.195

5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等,体查可见咽部充血,在咽腭部、软腭、悬雍垂处可见多个2~4 mm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绕有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而形成小溃疡。本病患儿疱疹破溃后咽痛流涎明显,常常影响进食,且本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较易引起脏器功能损害,尤以心肌损害为多发,故应引起重视。西药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及抗病毒为主,临床多应用利巴韦林口服,但常常疗效欠佳[2~3]。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中医学口疮、急喉痹等范畴,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毒邪常常入里化热,故而发热,热邪内乘心脾,循经上炎,熏灼于咽喉,结于咽喉以致咽部红肿疼痛,咽峡部可见疱疹或溃疡,故而患儿咽部疼痛,哭闹、拒食,口臭,涎多。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在抗病毒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临床优势。本方以导赤散加减而来,方中黄连清热而善清上焦之火;生地黄清热凉血;通草、灯芯草降心火利小便,使热邪由小便而出;桔梗、木蝴蝶宣肺利咽,二者合用利咽效果良好,常作药对使用;淡竹叶性味甘淡善利小便而清心火;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溃疡较多而痛甚者多加大用量使用;热盛汗出明显者加石膏、知母以清阳明实热;风重且脾热者加栀子、藿香以疏散脾经风热;咽痛明显者加玄参、岗梅根以加强利咽;有热盛动风之象者加羚羊角单煎,羚羊角归心肝二经,善治肝风内动;本病好发于夏秋,长夏主湿,且岭南地区湿热较盛,故而患儿易夹有湿热之象,对于此类患儿笔者多合三仁汤加减治疗。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心泻火、解毒利咽之效。本病主要病变部位在咽喉,病位主要在心脾,笔者以为本病以心经热盛最为多见,故临床以清心火为主,用之往往效佳。目前临床针对心经火热或是心脾积热之成药较少,而单纯清热利咽多效果不佳,故而应用此类药物多难收期待之疗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该方药临床用之有效,为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7-808.

[2]牛韦红,杨丽萍,秦明月,等.150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资料总结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4):661-662.

[3]俞建庭,钱超颖.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2):127-128.

(责任编辑:马力)

R766.12

A

0256-7415(2016)11-0141-02

10.13457/j.cnki.jncm.2016.11.062

2016-06-03

王媛媛(1982-),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小儿疾病诊治。

猜你喜欢
泻火咽峡炎疱疹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清肝泻火 试试槐花入膳
口腔溃疡煎甘草黄芩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
更年期失眠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