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得失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蜕变

2016-11-26 14:32贾晶雯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猴心性唐僧

贾晶雯

成长之得失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蜕变

贾晶雯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一以贯之的人物,他的形象不断蜕变,脱离伦理的“自然人”进入社会中,渴望融入社会、获得尊重的需要使其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变为理性的自由,实现自身价值,在不断修炼心性和自我完善中,呈现出从猴到人再到圣的成长历程。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很多人心中无可替代的英雄,世人在各自生活的无奈中羡慕他的生而自由,因强者的反抗而兴奋;所以很多人将他走向佛门清规的过程,视为由自由走向奴性的悲剧,其实不然。

群猴避暑时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这是石猴第一次知道“有本事”就能成王,也成为了他在闹天宫失败之前的信条——强者为尊。访道求长生时的“穿州过府”是他第一次接触人世,“学人礼,学人话”。五指山下的五百年,让自由随性的他明白不可任意妄为,而西天取经才让他真正地体会到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的学问,让他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价值。

在这场成长中,有得便会有失,这十年取经路,对于其他四人来说是惩罚赎罪,对于那自然孕育的石猴来说却不仅如此,他放弃筋斗云,踏实走过取经路的过程显然比结果更为重要,他得到的更多的是内心的磨砺。“斗战胜佛”的名号不仅是对孙悟空实力和取经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战胜心魔走向理性的宣示。

一、融入社会与理性自由

孙悟空作为天地孕育的灵根,“自然”便是他最为特异之处,有水帘洞做栖身之所,食春花夏果,不必为生计发愁;没有父母亲人,没有家庭的约束牵挂,所以也根本不存在世人因“继子荫孙图富贵”造成的“不自由”。除此之外,就只有生命生而有之的局限,所以,孙悟空习得长生之法,打破人生时限;学会七十二般变化,打破外貌形态的限制;而筋斗云则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到学艺归来为止,他已算是完全的自由,如若没有后来的扰龙宫、闯地府、闹天宫,他在洞天福地“不服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第一回),天庭也觉得“不足为异”。脱离了伦理与社会,可以自由自在孤傲地生活,但他的生活却无法脱离花果山以外的社会。

每个社会都有其秩序,虽然人们会觉得受拘束,但却不能没有,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行使自己自由时不能干涉别人的自由,秩序的约束用以维护理性的自由,用限制去换取人与人关系的平衡,从而使所有

人的自由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保障龙王不愿赠予甲兵便可拒绝的自由。所以在象征世间至高法相的如来面前,大闹天宫的失败是必然的,也是他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获得尊重与实现价值

不难看出,孙悟空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差异,他抢得披挂后在群猴眼中是“美猴王”,自封为“齐天大圣”,而实际上在他人眼中,他不过是身长四尺,相貌鄙陋,尖嘴缩腮似猢狲,却手持碗口粗细的铁棍,稍有不如意便会大闹的妖猴。不通过正常渠道,似李白“咳唾落九天”之才,绕过科考拜入翰林,最终的工作也不过是为玄宗吟诗助兴,封侯拜相、归隐山林的理想人生,在“长安不见使人愁”中半分进展也没有。反观孙悟空,他的“贤才”都是在打、砸、抢、偷、耍无赖中体现的,就算他有世袭门第和万年修行,只怕也难以令人信服。

在融入社会接受秩序的过程中,他成为英雄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唯我独尊的个人英雄变为保护群体、完成使命的崇高英雄。五圣成真,如来因他“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而加封,可见要得到外界的尊重与承认,关键不在于毁灭一切的本领,而在于才能的贡献。

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凭借“有功”得到了尊重与肯定,这是他西天取经的一大收获。

三、知人情与修心性

在放弃绝对自由,不再为所欲为和找到人生价值、获得尊重的得失之间,孙悟空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心性的转变。如果把五行山下的五百年看作是惩罚,那么西天取经的十年则更像是学习与修心。

石猴是天生地长的“自然人”,从未涉入伦理教化,而在他收起腾云驾雾的心,一步一步走过的日子里,尊师道,知人情,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精神导师赋予他的,虽然他与唐僧止恶的理念不同,又时时遭遇误解,但他感念唐僧让他重获自由之恩与日日同行之情,唐僧早已如父一般,与只传技艺的菩提老祖绝然不同,取经之路让他感受到了令世人为之奋斗的珍贵情感。

若说唐僧的高处在于自始至终初心不改,那么孙悟空的高处就在于不断成长,修炼心性,在唐僧觉得山遥路远之时,孙悟空的修心却比他成功得多:“‘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第七十八回)明心见性之中,孙悟空开始了由人向圣的

转变,直至五圣成真,圣心已成,再无“定心真言”。孙悟空的蜕变似乎总被冠以悲剧之名,确实,知人情、修圣心之后,他不会再随心而发便大闹天宫,不再率性天真似是成长的悲哀,但孙悟空依旧是敢于直言,乐于自由的,定了心猿的孙悟空依旧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第七十七回),成为了斗战胜佛,依旧不忘要把紧箍咒儿打得粉碎,对于自由的热爱没有被现实磨成奴性,只是更为理性,更为他人尊重。

保有对自由率性的追求,而认识到自由绝不是为所欲为,能为他人所不能而善于约束,有所不为,这便是成长的所在吧。

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10123

猜你喜欢
石猴心性唐僧
杨会勤
用道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惹人喜爱
减肥
西游记
民间艺术的奇葩:漫谈方城石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