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选人待选状况初探

2016-11-26 14:32贺倩倩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吏部幕府官职

贺倩倩

唐代选人待选状况初探

贺倩倩

在唐代,获得了任官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待选。待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选人多而官阙少,这一状况在唐中后期尤其严重。大量的选人在待选期间要么归家等候,要么出于生活压力和政治考虑而入幕,要么参加制举和吏部科目选考试,本文从三种情况分别予以论述,阐释其内在原因,揭示唐代选人在待选期间不同的选择状况。

有唐一代,举士和选官分为两途,各有机构、运行机制和程序。通常情况下礼部负责举士,而吏部负责选官。白身之人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改变命运,必须先在礼部参加考试获得出身然后通过吏部的选拔而进入官场。一般来说,初次获得任官资格的人并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守选,即等待若干年后才会被授予官职。同样需要守选的还有前资官,前资官是指有出身且担任某一职务由于任满或其它原因而离任的一类人。这一类人的官职大小通常不超过五品,且不属于清望官。他们在担任某一官职任满后并不会被立即授予另一官职,也是需要等待若干年后经过吏部考核来重新拟定官职。

还有一部分流外入流之人和皇亲官员子弟,不管他们通过何种方式进入仕途,守选都是绝大部分人绕不开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唐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且做好了准备却不能立即获得官职,我们称之为选人群体,而这一群体在守选期间的活动状况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在唐前期,由于战乱刚刚平定,士人通常不愿意为官,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官员常常不满数,这个时候没有守选一说。随着社会的繁荣稳定,求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官阙数却变化不大,为了缓解选人多而官阙少的矛盾,就设置了守选。《新唐书》中《选举志下》说“凡一岁为一选,自一选至十二选”,也就是说守选期最短为一年,最长的达十二年。在唐中后期,一方面由于选人数量日益庞大,一方面因为战乱和藩镇割据,中央政府能够调配的官阙数减少,甚至出现了“有出身二十多年不得禄者”(《通鉴》)。绝大部分选人一生中任官的时间较少,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待选状况中。如唐欧阳詹《有唐故朝议郎行鄂州司仓参军杨公墓志铭》中所说,杨某从大历元年(766)授官至贞元796病卒共三十一年,由于“依吏部节文,敬尊常调”,只担任了四任官,如果按每任官都任职期满,那么杨某的在职时间大概就十几年左右,其它时间杨某都处在“敬尊常调”的守选时间中。从唐人生平和墓志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说绝大部分官员用于守选的时间远远大于任官的时间。

在唐代还有这样一个认识,如果不安于守选而数次参加科目选等考试的人会被认为急功近利,不被大家所接受。韩愈在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此时韩愈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是必须守选三年后(进士要守选三年)才能参加吏部的选拔,韩愈为了尽早的获得官职,先后参加了三次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但都没有考上,这个时候守选期已过,韩愈可以去参加吏部的常调了,反常的是他却进入幕府去担任职务。这和他数次参加考试未中而想撇清身上被别人贴上的急功近利的标签有关。韩愈处在中唐,此时选人多和官阙少的矛盾已经很凸显,选人群体的成分来源很多,韩愈是通过科举而取得做官资格的,还有大量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任官资格的,所有这些人都要守选,人多而空缺的官位少,在这种大坏境下韩愈的行为就被认为是浮躁,不安于守选,这种情况下韩愈去幕府任职来避免别人指责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说官阙少而选人多这一根本原因造成了大部分选人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守选。选人在守选的时间里要么归家候选,要么入幕,一部分选人为了尽早获得一官半职,参加吏部的科目选和制举考试。

居家待选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从唐人的诗作中略见一斑。以科举出身的为例,由于在唐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较少,所以士子一旦被录取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通常在关宴结束后就会回家探亲,荣归故里。如郑谷的《贺进士骆用锡登第》云:

辛苦垂二纪,擢第却沾裳。春榜到春晚,一家荣一乡。题名登塔喜,与宴为花忙。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骆用锡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考中进士,中第之后情不自禁泪湿衣裳,“一家荣一乡”,一乡之人都会为骆用锡中第而感觉荣耀,雁塔题名、关宴结束后乘着东风,在高大的槐树蕊花半黄的时候回到了家乡。由诗可见科举中第的不易和中后那种喜悦、迫切急于回到家乡的心情。这样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如姚合的《送雍陶及第归觐》、《送朱余庆越州归觐》,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中“应念无媒局选限,二年更需守渔矶”等等。前资官在家守选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黄滔的诗作《宿李少府园林》:

一壶浊酒百家诗,住此园林守选期。

深院月凉留客夜,古杉风细似泉时。

尝品异茗尘心静,议罢名山竹影移。

明日绿苔浑扫后,石庭吟坐复容随。

诗中李少府应担任过一个或几个官职,此时正是任满后在家守选,而诗人黄滔正于此时造访,整首诗描写了李少府清静脱俗的生活,让人羡慕,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了在家守选的孤独落寞之情。在墓志铭中也有很多在家守选的例子,试引一例,如《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公名之涣,字季凌,本家晋阳,……,以门子调补翼州恒水主簿……,公拂衣去官,优游青山,在家十五年……久之乃徒,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从墓志铭中可以看出这名叫王之涣的官员在家守选至少有十五年之久。

选人在家守选,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荣归故里,“献亲冬集书”,这给通过科举考试的学子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大多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几年或十数年在长安参加考试,“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他们早已囊中一空。如姚合未折桂之前“三年赁舍亲仁里,寂寞何曾似在城。饮酒自缘防冷病,寻人多是为闲行”,又如《送李馀及第归蜀》诗云“长安米价高,似我常饥渴”。更有甚者,终身不第,“老迷新道路,贫卖旧园林” 、“病象名场得,终为善误身”,所以在拿到冬集书,走完一切必要的程序后,就会选择回家待选,等到待选期结束后再回长安。另外参加守选的前资官一般都是五品以下的小官,本身俸禄并不多,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一般也都会选择在家守选。还有一些考试项目简单,通过的考生年龄普遍偏小,守选期也很长,这些人一般也都会在家继续读书,等待守选结束。

入幕。在唐前期由于社会稳定,并没有入幕这种现象。在安史之乱前,唐王朝为了有效控制边疆,防御少数民族,设置了节度使。战乱爆发后,玄宗为了尽早平叛,允许地方网罗人才。《全唐文》中提到了“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五品以下任署置迄,奏闻,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奏闻……”。这是玄宗为了平叛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战乱平定后,肃宗、德宗先后对该措施进行了限制,但已经不能被严格执行。在唐中后期,入幕已经常态化,尤其是对进士出身入幕条件限制的减少。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肃宗到德宗时期大概有近50%的进士先去幕府任职,这一比例在顺宗到武宗时期、武宗到哀宗时期进一步的扩大,在唐后期甚至达到了70%。

杜甫在长安求官十年,在献《三大礼赋》获得出身后只担任了一些小官,后在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幕府任职。司空曙曾在剑南节度使府任职,李商隐26岁时在泾源节度使府任书记等等。总的来说,在幕府任职的以进士出身的居多,而其它途径的如明经、门荫出身的则很少,杂色入流的更是几乎没有,幕府更看重的是有真才实学,所以他们往往选择进士出身之人。这些人不仅提高幕府的办事效率,使幕府获得声望,同时也使藩镇名声大振。

选人进入幕府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考虑。在相关的记载中很多选人在经历若干选后仍是沉迹下僚,官位卑微。如果先进入幕府担任职务,再伺机进入中央,这样就相当于走了一条捷径。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幕府的控制,经常会把幕府的一些优秀人才选拔到中央任用,达到控制人才的目的,很多选人就借此机会,大展才干。韩愈中进士后在汴州董晋和徐州张建封幕府任职,然后回京被调任为四门博士,而四门博士属于清官,一旦获得清官,那么根据唐代的官员升迁次序,担任中央关键职位的距离就不远了。再如令狐楚自掌书记和节度判官等幕府职务直接到中央的殿中侍御史,而殿中侍御史同样属于清官,后令狐楚直接从朝议郎担任了朝议大夫然后到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在经济上在幕府担任职务的俸禄是想当可观的。《唐会要》卷91《内外管俸料钱上》记载,在幕府任职带检校官的要比同级正员月俸高出很多,另外在幕府任职的还有其它的合法额外收入,这对一些应试多年、生活贫困的选人无疑有巨大的吸引力。

还有一部分选人参加制举和吏部的科目选考试。《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记载“其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也”,天子亲自下诏书以求人才,这种形式在唐以前就存在,在唐代这样的形式就更规范了,不仅科目越来越多,而且还更具体了。参加制举中举后可以直接授官,不用守选,并且通过制举后所获得的官职一般属于清要官,所以就吸引了一部分人积极参加制举考试。吏部的科目选考试是为了弥补“循资格”带来的弊端而设立的,是为了选拔更加突出的人才,白居易在进士及第后为参加科目选考试,曾闭门苦学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如愿以尝。杜牧在进士及第后又接着通过了科目选考试。通过吏部科目选考试的人一般也会授予美官,同样也吸引着一部分人孜孜不倦努力。但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同样存在不同点,参加制举考试的人范围很广,白身人也可以参加制举考试,但吏部的科目选考试只限定了有出身的人才能参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制举考试比吏部科目选考试基础更广泛。

综上所述,随着唐朝历史推进,选人渐多而官阙不多反少,造成大量的选人需要待选,很多人早早获得了做官资格但是终其一生只做了几任官,待选的时间远远多于任职的时间,所以本文关注了待选官在候选期间的所做所为,这一领域基本无人涉及。唐代官员由于俸禄不多,一旦去官就失去了收入,所以大部分人就会回家守选以节省费用。还有一部分人经历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考试囊中一空,一方面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一方面为了能尽早获得清要官,会选择去幕府任职,幕府也愿意任用那些有真实才华的人,所以在唐中后期很多进士出身的人会选择去幕府任职,不仅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并且有很大的机会去中央任职,担任清要官,开启快速升迁的通道。选人中还有一部分在待选期间选择四处漫游、择地隐居,更有一部分人看破世情,入僧入道,限于篇幅并没有涉及到。总的来说,唐代选人待选时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究,去挖掘。

贺倩倩(1985—),女,河南新乡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隋唐史。

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猜你喜欢
吏部幕府官职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中华典故一壶酒——瓮间吏部
请领导吃饭
沈明臣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研究
近水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