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字教学中应随机利导引发学生兴趣

2016-11-26 14:32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苏洵苏辙古代汉语

包 朗

《古代汉语》汉字教学中应随机利导引发学生兴趣

包朗

《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随机利导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可以巧借字形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解析字形与姓名的关系,并且从当前比较流行的影视媒体语言中寻求兴趣点。

汉字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学中不能按照教案死板教学,那样的话,轻者学生提不起兴趣,严重者招致学生的反感。教师应在教学中随机而发,随时随地发现汉字系统知识中的兴趣点,并适时运用到教学中去,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因形利导,借助字形巧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文字是非常神奇的,很多字都蕴含深意,过去的文人墨客也在这方面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还原文字背后的文化涵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们在讲汉字的形声字时,可以从名人对“轼”、“辙”的用字上入手。教师可设问“苏轼苏辙”两兄弟名字的深意是什么?

按照我们常见的起名字规矩来看,苏轼、苏辙、苏洵分明就像是兄弟三人的名字。但事实上苏轼、苏辙是兄弟,而苏洵是他们的父亲。苏洵为何要给儿子这样起名字呢?对于这个问题,苏洵在《名二子说》中阐释了其中的深意。大概意思是说:一辆车包括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轼。其中,车轼平常看起来是最没作用的,但一辆完整的车却不能少了它。其次,车轼看起来是最张扬显露的,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字叫“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相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他们的父亲希望苏辙像车印一样能处理好福祸之间的关系,凡事沉稳。

苏轼苏辙反映的是兄弟间如车的各部分间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团结互助,当然也有相反的。在中国民间,很多地方的人把两兄弟妻子间的关系说成互为“妯娌”。那么“妯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说到“妯娌”这个词,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只看这两个字的字形,我们就不得不佩服祖先造字的能力。首先,因为这个词说的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两个字都带有女字旁。其次,两个字的右边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对着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朝上的“妯”,身段稳重,神态像是鼻孔冲天,得理不饶人;朝下的“娌”则显得小而娇气,恃宠而骄。仅仅两个字,却把我国民间兄弟老婆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由此可见中华文字的神秘与博大。

二、因人利导,借助姓名引发学生兴趣

古人的姓氏非常有讲究,而姓与名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从这个角度引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着氏族的血统。“氏”是古代贵族的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代表着功勋和地位。在夏朝之前,姓氏是一分为二的,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用来区别人的贵贱地位,身份低微的人只有名字但没有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因此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周代以后,姓氏被合二为一,而且不再被用来区别贵贱。即一个大家族世代居住在某地而获得了当地人的敬仰,那么这个家族的人就是高贵的。秦汉以后,姓、氏就不再分开,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

古代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教师可以同学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为例,解说字形字义,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是美玉,《说文·玉部》:“瑾:瑾瑜,美玉也。从玉堇声”,“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现在有个成语叫“怀瑾握瑜”,字面意思是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而常用义即用“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所以周瑜、诸葛瑾才会有相应的名和字。

当然也有名和字意义相反者,比如“韩愈,字退之”即是如此。韩愈之所以取名为“愈”,取义就是“愈”有“超越”的意思。韩愈希望长大以后,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韩愈从小饱读经书,从3岁起就开始识文断字,每天能记下一千多条古训,不到7岁,就读完了诸子之书。19岁,进京应试。到了京城后,韩愈自恃才高,以为只要参加考试一定能考中,结果却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中了第十三名。之后,虽然经过了三次殿试,最终也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在与妻子卢氏小姐交谈中,韩愈说起官途中的挫折。卢小姐说:“不要再为这种事情而伤怀了,科场失败的事情常有。只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挫败,一定是你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啊。”卢氏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由此悟到:自古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的正是谦虚之德,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退之”作为自己的字。

三、因势利导,从电视剧纠错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看电视剧看电影的人比看书的人多。不能扭转社会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借影视媒介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激发兴趣。比如同学们很喜欢《甄嬛传》,既如此,教师就可设疑,其中的“嬛”是读huán,还是读xuān?现在人们普遍读huán。关于这个字,笔者认为应该读xuān。甄嬛出场解说自己的名字是取自宋代蔡伸《一剪梅》“嬛嬛一袅楚宫腰”,皇帝回应甄嬛并称赞她:“柔桡嬛嬛,妩媚姌袅。你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皇帝回应的这两句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嬛嬛,犹婉婉也”,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身体耎弱长艳貌”。依甄嬛自解和皇帝的赞词及出处,“嬛嬛”当解作“轻柔美丽的样子”貌,而这个读音《广韵》作“许缘切,平声,晓母仙韵”,今天拟音当作xuān。“嬛”在这个意义和读音上还可组合成“便嬛”一词,“便嬛(piánxuān)”,是“轻盈美好的样子”。司马相如《上林赋》:“便嬛绰约。”“绰约”也是“柔婉美好貌”。即如张揖所言的“嬛嬛”当“婉婉”讲,婉婉就是柔美的样子,《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婉婉长离,凌江而翔。”吕向注:“婉婉,美貌。”另外教师必须强调嬛的本义是“孤独无依的样子”,《说文·女部》:“嬛,材紧也。从女瞏声。《春秋传》曰:‘嬛嬛在疚。’许缘切。”《春秋传》这句话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今本作“茕茕余在疚”,意思是“十分孤独地在忧病中”。甄嬛绝对不会用孤独无依这个意义的,根据中国的国情,有哪个女子愿意得个无所依靠的名字,古今的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是寄托某种希望,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无依无靠。“嬛”只能是用的引申义,由“孤独无依”引申为“软弱”、“柔软”,进而引申为“柔美”这是合情合理的。另外《甄嬛传》的原作者流潋紫回应“嬛”字读音:最初设定读“xuān”。综合上述推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嬛”字读音应是“xuān”。当然教师也可告诉学生,此字并不是如董寅生所说只有xuān、huán、qióng三个读音,《汉语大字典》中它有四个读音xuān、xuán、huán、qióng。另据《集韵·删韵》:“嬛,女字”,则“嬛”作女人名字确可读“huán”,但是这一用法与甄嬛自解和皇帝的解释大相径庭,同时读“huán”容易使人想到丫环,而把甄嬛误作身份低下的丫环,试想在君权高高在上、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有哪个皇帝愿意娶一个身份低下的丫环呢?从青年学生喜爱的电视剧入手,解说观点与别人的不同,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字义,学生怎能不兴趣倍增呢?

当然,随机利导方式远不止笔者上述这些内容。比如借助影视媒体,既然宫廷剧如此盛行,那么“社稷”咋解释?常见秦始皇陵、“十三陵”,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随处随时都可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关键还是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方能做到随心发疑问,随地解惑,随机利导。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RWJG1408)、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2013年度招标课题重点项目(090113B03)。作者简介:包朗(1970—),男,河南罗山人,博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历史文献学研究。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 843300

猜你喜欢
苏洵苏辙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