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

2016-11-26 14:32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罗 楠

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

罗楠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观念,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各有不同。文化哲学具体是什么概念,怎样去理解文化哲学,它代表着怎样的科学形态,哲学家没有唯一绝对的答案。马克思进一步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中探讨哲学的本质,形成了实践文化哲学的理念。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试述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哲学有不同的定义,先秦时期的子学,两汉时期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直到近现代“哲学”一词才真正登上舞台。伴随实践活动应运而生的文化哲学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这一过程表现为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概念,钱穆从人类生活主题出发,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构成的人生,他主张以历史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文化。文化哲学具体来讲就是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去阐述文化。“哲学并不与现实直接联系,它与现实保持着多重的中介关系”,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是本质的。任何一门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代表着整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与反思。下面就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做一个梳理:

一、文化哲学的萌芽及发展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文化哲学的萌芽,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代代相传的对自然文化的言传身教,文化以其自身特性把我们的传统一一沉淀,形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势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哲学的萌芽状态。因此,它是一种对文化演变的思考模式,更是对人的教养的概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哲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试图从西方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解决中国的现代问题,代表作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20年梁漱溟先生在北京进行了“东西文化与哲学”的演讲,激起了广大学者的遐想,并引起了一场文化哲学的论战,使文化哲学的论题趋于成熟。经过五四运动文化哲学经历一次典范转移,其本质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各种文化思潮,各种思潮的摩擦和融合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化思想,“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实用主义哲学、现代新儒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新儒家以及我们当代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文化哲学成型之后主要分为两方面:新心学和新理学。新心学认为宇宙生于人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并主张人心是通往宇宙奥秘的唯一阶梯,综合来讲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新理学以冯友兰为代表,倡导程朱理学为思想后盾,

认为自然宇宙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原则,人们内心深处要遵循自然运动的发展原则去实现个人的愿望,主体的人唯有遵循客观的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表现出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与中国文化哲学相比,西方文化哲学一词最早产生于1910年,其核心是把各种文化当作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或者说一个由简单走向复杂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把人类的进化与历史发展看作是一个具有同一性的过程。西方哲学是文化哲学的开创者,它包括两大系统——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有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对象,理论思维是具有科学主义特征的理性思维传统的理论思维,它以面对自然、揭示自然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以及世界的起源为理论终结。实践理论以人的政治经济生活、伦理和道德等人文精神为基础,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思想维度。“历史哲学”一词首先出现于《历史哲学》,它由法国伏尔泰在哲学范畴中首次提出,并在以后开始为世人所用。那个时期把历史哲学理解为以全面系统的方式去解读、分析历史的发展,理解历史发展的内涵。当时人们认为研究历史是对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和对历史过程进行堆积,但它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要求人们在哲学高度上理性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内在逻辑。所谓的历史不过是社会的人的存在以及其存在中进行的实践所留下的痕迹。西方的文化哲学是伴随着历史哲学而产生的,班德尔在《文化哲学和先验观念论》中首次运用并将其推到现代文化哲学的最高领域。

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哲学形式,而文化哲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一,从新康德主义开始就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探究生命的真正意义为研究对象和主题。总而言之,这也是一种文化哲学的体现。在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当中,各个学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对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文化哲学的成长与演进

自建国以来文化哲学一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使我们有了思想的引领和信仰的归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功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以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综合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先进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柱。这些都说明了文化与哲学的密不可分性。首先,社会发展历久弥新,中国发展的速度以及实现富强民主的愿望使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政治文化的需要。其次,我们国家要想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必须要明白我们所特有的国情。做到以实践为主的中国特色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具体的问题上具体分析。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这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转变或同化,而是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摩擦中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使文化哲学进一步成长为现代文明中的显学,并加深了其思想深度,在整个社会文明领域中位居显赫。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实施,中国曾一度陷入文化危机,失去了民族精神与信仰。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提出文化哲学,但是却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哲学思考正是它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在马克思哲学看来,“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同时人类总是有一种本质上的特性,这就是倾向与自由的发展。马克思通过这一特性总结出人是主体性的人,具有文化创造和文化拥有的特性,可以说文化的不断创造和发展过程本质就是人这一主体的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决定社会和人民前进方向的就被称为先进文化,而这种先进文化代表着人类的文化成就。而“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的建立是最终的目标。

三、结语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信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哲学有重大的意义,它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原则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是时代意义上的精神精华,以其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和思想援助,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

罗楠(1990—)女,汉族,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4级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830054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