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2016-11-26 14:32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奈达圣经译文

樊 瑾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樊瑾

翻译,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以信息论为基础,强调读者反应。本文从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完善过程,在对国内功能对等理论研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并探讨它对我国翻译界的影响。

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西方翻译界的代表人物。卓越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使他从师于弗莱斯等著名语言学家,与派克等学者的交流也丰富了他的理论。虽从未在大学任教,但奈达热爱教学,长时间在暑期语言学校讲习,并经常应邀进行短期讲学。数年的《圣经》翻译实践和对近百国家语言的实地考察也使奈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体系。功能对等理论便是奈达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为翻译这一促进交流的媒介提供了更为牢固的基础,致力于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与原文语言环境中的读者对译文和原文拥有相对等的感触。本文以奈达翻译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为脉络,简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以知网数据为基础对国内功能对等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它在我国翻译界的影响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一、功能对等理论

随着翻译实践和阅历的增加,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其翻译理论发展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处于理论核心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完善。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奠定了奈达翻译思想的基础,以1943年奈达的博士论文《英语句法概要》为起始标志,截止于1959年论文《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的发表。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对奈达早期的影响较大,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在语言的词法和句法上。在各地的语言考察过程中,奈达十分注重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并认为世界各地的语言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的起步时期,长期的实地调研和翻译实践也为其功能对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交际理论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是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成熟时期,1959年《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这10年间,奈达的翻译思想逐渐确立,翻译理论成果颇丰。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首次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在书中,奈达对“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尤其强调“动态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动态对等”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信息,强调展现原文的意义,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明确定义了“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做出的反应相对等。奈达认为翻译不是表层信息简单地转换,而是将原文分析成简单成分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转换,最终在结构上重新进行整合,从而成为通顺的译文。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奈达将前一阶段中的有利成分纳入新的模式,新模式即为社会符号学模式,从而进入其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为纠正人们将“动态对等”的“动态”看作是富有感染力的事物,认为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译文便是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功能”一词突出了翻译是促进交流的媒介,可以补偿同形结构不足,较为充分地再现原文信息。之后奈达又提出“最低限度功能对等”与“最高限度功能对等”,前者为译文读者可以通过对译文的理解了解原文读者是如何欣赏原文的,后者则指译文读者对译文可以获取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相对等的感受。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

随着翻译实践的沉淀和对学术的执念,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在21世纪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不少译者虽违背了翻译理论,但得到了合适的译文。时代的变化和越来越多优秀译者的涌现也更好地发展和充实了翻译理论。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奈达的翻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翻译界急需优秀的翻译理论,奈达的翻译理论一经引入便受到广泛关注,赞誉声遍地。1982年谭载喜在《翻译通讯》上发表文章《翻译是一门科学—评介奈达著〈科学翻译探索〉》引起了研究奈达翻译理论的热潮,其后发表《奈达论翻译的性质》等多篇与奈达翻译理论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介绍和传播了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国学者在奈达翻译理论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奈达本人自1982年开始也多次应邀来华讲学,与国内学者合作、交流,如与金堤合著《论翻译》一书。金堤也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等效翻译探索》的撰写。2016年1月23日在知网数据库文献下搜索关键字“功能对等”发现,1980至1990年(不含1990)间,发表篇数为9篇,仅占总搜索数4894的0.2%,这意味着中国翻译界处于接纳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对奈达翻译理论批评的声音,并愈演愈烈。程冬冬与吴道平合著的《关于乔姆斯基深层结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对在翻译中采用深层结构进行质疑,之后二人又在《动态对等的重要性和局限》等文章中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提出批评。罗新璋《关于翻译中的神似和对等》也对“对等”概念提出质疑。90年代末,“读者反映论”因过于强调读者反映受到反驳。90年代是奈达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受到质疑的主要时期,21世纪初一次笔谈上奈达的“翻译无用论”也使理论受到动摇。据2016年1月23日知网数据显示,1990年(含1990年)至2000年(不含2000年)间,关键词为“功能对等”的文章为90篇,占总搜索数的1.8%。

相较于80、90年代较少的论文篇数,2000年(含2000年)至2016年1月23日关键词为“功能对等”的论文占总数额的99.8%。近年来,人们逐渐较为客观地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采用辩证的分析方法,并且利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的实践分析也越来越多。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讨论

前文提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奈达功能翻译理论的质疑声不断增加,本节从文体的局限性、深层结构在翻译中的应用和读者反映论三个方面介绍其争议处,以求全面地认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文体的局限性

奈达的翻译理论大多来源于《圣经》翻译实践的总结。因此,其翻译理论适用于《圣经》的文体,应用于其他文体时显现出局限性。如《圣经·现代英语译本》便是在“共同语言”和“功能对等”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翻译,目的是使普通大众了解《圣经》,以明晰的英语形式增加《圣经》的可读性。而在翻译其他文体,如文学作品时,功能对等较难实现,文学作品需要展现语言魅力,如何将文化负载词,国俗语义词等进行有效转换也是难题。奈达强调语言的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仅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在不同的文化中,看似相同的词语却拥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如“蓝色”象征纯洁、开阔;而“blue”却象征抑郁,色情等。同样,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如包含典故的成语“刻舟求剑”如何正确传达意义同时又保持中文语言特色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二)深层结构在翻译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影响,他推崇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深层结构的论断,并将深层结构理论加入翻译中,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转换表层信息,而是将语言分为更加细致的深层结构,对各个成分进行转换,在结构上重新进行整合,从而得到更加通顺、恰当的翻译。实际翻译中,如果每进行一次翻译便需要将语言分解为更为细小的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转换,则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任务量巨大。并且这是在语言可以进行深层结构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语言进行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信息转换更是难上加难。

(三)读者反映论

“读者反映论”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提供了平衡点,强调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接受度,认为判断译文是否恰当的标准是读者的感受。在实践中,就算将读者的“先理解”摆在一边,读者对文章的接受度应如何测量也是一个难题,以何种方法检验读者的反应度是否相同又是一个难点,《奈达论翻译》介绍了如何对翻译进行检验,但读者不是译文,读者是动态的、拥有自由思想,对自己的语言环境有独立意识,而译文是文本,是完成品、没有自我意志。“读者反映论”确实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判断方法,但如何较好地实现这一方法还需思考和经历时间检验。

奈达一生都在探索翻译理论,他凭借年少时的兴趣和语言天赋接触语言,学习语言,从师于著名学者,与众多优秀译者交流合作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对《圣经》翻译的执着,对语言素材进行实地调研的执念使他的理论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影响西方,贡献于世界的翻译理论体系。他的理论虽然存在很多争议,但“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映论”等翻译方法已深入人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奈达也在一步步努力完善翻译理论,如将“动态对等”纠正为“功能对等”,对“语言意义和形式关系”论述的不断完善和提出新的翻译理论等。

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翻译理论是不存在的,而奈达却坚定地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他为翻译界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不辞辛苦地进行调研和讲学,值得每个译者学习。同时,他的翻译理论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界。

樊瑾(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127

猜你喜欢
奈达圣经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弟子规
弟子规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