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
——瑰丽的心灵之花

2016-11-26 14:32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通感湖水清香

全 艳

通感
——瑰丽的心灵之花

全艳

“通感”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使用比较频繁的修辞。变化多端的事物无法用具体形象来描绘透彻时以“移觉”的方式让人获得清晰的印象。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让人心领神会;“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诗中使用“通感”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绚丽多姿。

在现代汉语修辞学里有“移觉”这一名称,又名“通感”。“通感”即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能自然得体的转移,把某个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通过对一种感觉的描述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方式,用以启发和帮助读者产生恰当而深远的联想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觉,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觉,这些就是‘通感’。“通感”在用词上灵活性强,句意需反复咀嚼,方能领悟其韵味。

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

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里面有两处用到通感修辞手法。一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把阵阵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抓住了荷花的清香与歌声的断续之特点,把它们写活了,动态的形象——风的流动“送来缕缕清香”。依此触发感觉——“渺茫的歌声”。这种超乎寻常的比喻,乍一看好像不合理,若仔细玩味,便觉恰到好处。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的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时断时续的歌声极为相似。这样嗅觉听觉相移自然得体。二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到灌木丛中的“黑影”,“杨柳枝的稀疏的倩影”,由于月光的不均匀,光与影就有了分明的层次,又使作者的视觉通感听觉“好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声音之悠扬、轻柔,那韵味之和谐、悦耳,那节奏之匀称、舒缓,更是别有一番情致。朱自清先生在《威尼斯》一文中说意大利歌女唱歌“颤着酽酽的歌喉”,“酽酽”指液汁浓和味厚,如“茶很酽”,这里移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这种词语的移用,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令人有无比真切的感受,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

莫言小说《红高梁》中有两句话,既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情情感,又能使读者与之达到共识。“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第一句“声音”是绝不可涂上颜色的,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加以辩识。将听觉“声音”通感视觉“暗红色”。可以想象到刘大号在战场上的情形;一“跪”一“拖”恰好让人想象到那号声的宏亮与刘大号吹号的态势成正比。可以看出刘大号是用尽了全身精力,将一切希望寄托在这宏亮的号声上。第二句里将视觉“破烂不堪”通感听觉“枪声”。表面上看意思难以明确,但只要结合语境就会产生联想。余司令只有“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余人”,可谓“破烂不堪”。他们的枪有土炮、鸟枪、汉阳造和一门能打小称砣的大抬杆子,七长八短的武器破烂不堪,这些枪打起来七零八落,枪声如同其队伍、武器一样破烂不堪。这样巧配词语,妙造句子,显然要靠听觉通感视觉的描写,才能相互沟通,使读者心领神会。

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游思集》第三辑中的第一篇里:“你像光明的叛逆,冲过黑夜的监视,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穿过地下的牢狱,向被束缚的种子宣布自由吧”一节,其中“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属于译句,另一种译文,将此句译为:划破湖水黝黑的沉闷)。“湖水黝黑”即“黝黑的湖水”,“黝黑”是颜色,属视觉。“喑哑”即“哑了不能出声”,湖水浪涌而出声,现“喑哑”,是听觉所及范畴,固然属于听觉。这句将视觉通感听觉。这一变通,既使整节诗的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句,又使诗的意义更加深远,塑造出所向披靡的战斗者的“春天”的形象。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乐声时而凄艳婉丽如“芙蓉泣露”,时而欢快动人如“香兰”烂然含笑。这都是基于通感联想的形象比赋。青年小说家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这样写唢呐声:“声音象鸡鸣,象鸭喧,象狗在跳跃,象牛在嘻耍,象丰收的锣鼓。一串串杂乱的音符在争吵,在冲撞,在扭打,你咬着我,我咬着你,流出血。”“音符一个个象花开了,象星星亮,象满山野杨梅红了,又甜,又酸,又涩。”几乎调动了人的所有感觉器官,暗示了一个充满反抗、争斗和酸甜苦辣的人生世界。那种最复杂、最难表达的事物的内在底蕴,也能让人心领神会而经久难忘。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歌声》写造纸工人雅科夫的歌声,则借助通感联想,以海边落日映照下的白鸥、一望无际的草原等视觉形象把充满热情、力量和情味的歌声表现得明艳生辉。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德莱尔在他著名的《应和》诗里写道:“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呼应。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如洞萧,翠绿有如草场。”把对通感的推崇和运用推向了极致。

在文学作品里,运用通感手法,不仅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感情,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作品主题,不仅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还可以把陌生的事物摹喻得形神俱佳。再要提及的是用通感手法可以省去对某事物特有的情态作解释、说明的文字,可使作品的内容与格调相得益彰。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434020

猜你喜欢
通感湖水清香
清香四溢的树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鄱湖水文之歌
涟漪湖水
多学“幽谷兰花”——不仅深远,而且清香
寻找
通感修辞很美妙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