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国家的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周边六国为例

2016-11-26 06:12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语俄语民族

钱 伟



多民族国家的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周边六国为例

钱 伟

文章以位于中国周边的六个国家为例,梳理和列举了这些国家当前的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从历史的观点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国家国语地位较弱、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复杂的历史原因,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说明人口结构为多核心型的多种(民)族的国家往往双语或多语并存,各语种之间互相竞争,得出国语和官方语言的选择实际上反映的是国际性语言和地区性语言、外来语言和本土语言、原宗主国语言和藩属国母语综合博弈的结论。

多民族国家 国语 官方语言 通用语言 语言认同冲突

一、 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的界定及比较

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一组描述语言地位和功能的概念。对于这三个在同一维度上相似但又有差异的语言学术语,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而规范的定义。笔者查阅近年的文献资料发现,学者将这三个概念相对比进行界定和辨析的研究非常有限。*目前可参阅的文献仅有:彭泽润、郭毅:《世界各国官方语、国语和通用语研究》(《语文现代化论丛》2008年第8期)和何俊芳:《国外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两篇文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三个术语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进一步厘清和解释。

国语(national language):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法定语言”的简称。通常理解是政府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并提倡使用的统一的国内标准语,一般是本土民族语言中的一种,常以民族名(如新加坡的国语:马来语)或国家名命名(如菲律宾的国语:菲律宾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语”的解释是:“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83页。《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由历史形成并由政府规定的一种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共同交际语。是国家在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的语言。*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1页。根据上述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理论上国语应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交际语,但实际上有些国家的国语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并非全民共同语,其作用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是“为了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法律裁决、正式文件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的一种或几种有效的语言。”*孙炜、周士宏、申莉:《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换言之,通常是指国家制定法律、政府行政、对外交往以及新闻媒体中使用的语言。官方语言可能是本土民族语言中的一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是外语(原宗主国的语言或原联盟通用语)。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语言并不一定等同于行政语言(administrative language)。如新加坡的法律规定有四种官方语言,但其行政语言和第一教育语言是英语。

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是“指某个国家内部操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媒介,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所接受的一种共同语。”*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也有另一种解释:“常用于日常语言,用来使操不同本族语的人群得以进行日常交谈,有时也称中介语(interlingual)。”*〔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 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6页。换言之,就是一个国家在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通用语言可能是本土民族语言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外语,并不一定是国语和官方语言。如,北欧和西欧诸国及一些阿拉伯国家通用英语,但其国语和官方语言都不是英语。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通用语言一般是族际交际(共同)语,如俄语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地位就是族际交际(共同)语。通用语言有时也指和方言相对而言的标准语,如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汉语普通话。

由此可见,“国语”和“官方语言”都是法定的国家强制推行的语言,而“通用语言”是在历史形成的民间自然流通的语言;“国语”是民族主义的产物,带有很强的语言规划色彩,具有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明确政治自觉,其对外的象征意义大于对内的实际意义。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都属于共同语。从地位和功能上来说,国语属于国家层面上使用的顶层语言,是政府提倡的在国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语,具有较高的威望;官方语言属于高层语言,是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教育领域所使用的语言;通用语言是社会大众在民间或生活层面上流行的不同语言族群(社群)的沟通语。通用语言的形成,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如果没有一种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社会是很难正常运行,经济和文化很难能繁荣发展。

仔细探究这三个术语,不难发现其语义上有诸多细微的差别。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远比其同义性更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绝大部分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何俊芳:《国外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一种信仰、一种语言”的模式非常少见。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142部成文宪法中,有79部规定了国语或官方语言,占55.6%。*王铁琨:《试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的意义及其特色》,《语文研究》2001年第4期。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有些国家的“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些国家因为历史、民族等各种原因采用的是“象征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的语言模式。在这些国家,“国语”的选择更多地是政治因素的考量,故除具有作为国家符号的象征功能以外,使用的领域比较有限,其“国语”的实际地位并不是很高,尚无法发挥真正的、完全的“国家语言”的功能。相对而言,官方语言的选择则更侧重于对语言实际功能的考量。通用语言则往往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不同族群、民族或方言区之间的共同语或标准语。从法律地位来看,依重要性这三者排序应为: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

二、中国周边六国的语言选择

本文以中国周边六个内陆和海上邻国为例,分别梳理了它们的“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选取这些国家为例的依据在于这六个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状况复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南亚两国的语言选择

1.印度

印度的种族和民族众多,堪称世界上语言状况最为复杂的国家。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一直主张语言统一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早在独立前的1949年,印度立法会议就通过决议,决定以印地语为国语。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当年生效的《宪法》第343条第2款规定,英语作为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可以再使用15年,即使用到1965年1月25日。后增加的第3款又进一步规定,1965年1月25日以后,英语仍可作为次于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在全印使用。这一点也体现在1963年得到修改的《印度官方语言法案》中。*薛克翘:《象步凌空——我看印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264页。此法案还规定从1965年1月起正式以印地语为公务用语来取代英语。但是由于没能遭到非印地语各邦的反对,至今未能付诸实施。故此,印度现在有两种国家级别的官方语言,即印地语和英语。

如果从使用者的阶层来说,城市人口、知识分子、社会上层人士都普遍使用英语,认为这是受过教育的标志,同时也是较高社会身份的象征。如果从使用者的数量来说,使用印地语的人口最多,占印度总人口40%,主要分布在该国中北部。

历史上印度遭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90年,故英语目前在印度的影响力极大。虽然自印度独立后的60多年里,印地语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印地语的逐渐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印度中央政府机构中英语的使用率为70%,印地语仅为7%。在文字传媒中,印地语报刊只占27.8%。*袁南生:《感受印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对印度的语言的发展趋势作如下预测:

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印地语将长期存在,但很难取代英语而取得真正国语的地位。这是因为印度的上层社会是不会希望印地语取代英语的,英语是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是他们高居社会中、上层的凭借。而且,毫无疑问,英语在印度社会的影响力还将继续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英语成分将被吸收到印地语中。

2.巴基斯坦

1947年,按照“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为基础,印度被分成了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虽然新独立的巴基斯坦,居民97%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新独立的巴基斯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当时巴基斯坦的五大主要民族语言孟加拉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无一能充当此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的新领导人选择了乌尔都语作为国语和各省的官方语言,应该说是明智之举。与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独立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相比,各省的语言只是地方语言,只流行在各个省内,不可能成为联系和团结各民族的纽带。然而,从巴基斯坦独立伊始,各省纷纷要求把本民族的语言作为省级的官方语言,拒绝接受乌尔都语的呼声此起彼伏,由此还引发了各省要求独立的呼声。结果是,孟加拉省独立为孟加拉国,信德省民族主义者也要求省内使用信德语并提出独立的要求;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都陆续挑起独立运动。在此,乌尔都语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起着凝结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完整统一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巴基斯坦,大学的教学用语、政府的官方用语、官方文件都是用英语,就连宗教法庭使用的都是英语。文化艺术方面,英语的渗透更直接,西方的电影、音乐等不需翻译就可直接登场。还有一点和印地语的情况类似,英语词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由于一个多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部分英语词汇早已融入乌尔都语,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说话时无需考虑,就会脱口而出。相当多的英语词汇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乌尔都语词汇。

(二)东南亚两国的语言选择

1.菲律宾

菲律宾国内有70多种本土语言。*孙大英、高歌:《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9页。目前,该国的国语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官方语言是英语和菲律宾语。学校授课时,英语和菲律宾语通用。政府部门、电视台和商业金融单位的工作语言为英语。首都的大报全是英文报纸,小报、电台广播和电影则用菲律宾语。

菲律宾语,原称“他加禄语”(“Tagalog”),是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一种语言。1936年菲政府颁布《国语法》,菲律宾主要民族之一的他加禄族的语言被确定为国语。1962年他加禄语又被指定为菲律宾的官方语言,并重新命名为Filipino,即菲律宾语。菲律宾独立以后,政府积极开展爱国运动,不遗余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他加禄语。据菲国内学者乐观估计,75%以上的菲律宾人懂得这种语言。但是实际人数可能没有这么多,很多马尼拉以外的菲律宾人虽然能听懂他加禄语,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菲律宾语,而是使用当地的语言或方言。

英语在菲律宾占有重要地位是与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的。20世纪初,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起殖民统治。殖民政府通过在菲律宾兴办教育,大力推广和普及英语,宣传美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美国电影、音乐、舞蹈、文学原原本本地进入菲律宾社会,各种美国的文化象征符号,风靡菲律宾社会。美国文化以英语教育为突破口,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今天的菲律宾,在学校里英语是教学语言,在政府中英语是工作语言,在社会上英语是商业和社交用语。在菲律宾上层社会中,英语一直被视为独特的殖民遗产,而民族主义者则认为英语让菲律宾人迷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化,所谓“得了英文,失了灵魂”*陈兵:《西美殖民菲律宾时期的语言政策对比研究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菲政府语言政策的走向仍将是协调文化认同与生存发展的关系,实行语种多元化战略,通过强化国语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继续重视英语,倡导多元语言文化的和谐共生。

2.新加坡

新加坡国家虽小但是有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异质性很高,无法相互融合。

根据新加坡宪法第37条的规定,“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四种语言同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马来语是新加坡唯一的国语。”*钱伟:《试析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多官方语言”现象及语言政策》,《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但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英语是政府机关、大众媒体、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是真正的顶层语言。英语的实际顶层地位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在英治时期,英语是政府的工作用语,各种行政公告和文件,法律条例等也是以英文发出。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政府继续保持英语顶层语言地位,但原因和殖民地时期截然不同。这主要考虑到英语不属于三大族群的母语,相对来说,具有中立性。故此,认可各种族语言地位的同时不断加强英语的顶层地位,不仅可致力于各族群的和平共处,而且还有助于减少因语言问题而导致的种族摩擦。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新加坡独立之后,经济能够迅速发展,吸引大批国际资本到新加坡投资,英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另一官方语言马来语在人口、通用性、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新加坡之所以确定马来语为国语则是基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马来语的国语地位仅是名义上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歌的歌词是马来语。二是军队操练的口令也采用马来语。

(三)中亚两国的语言选择

中亚国家自独立以后,主体民族语言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高度重视,各国政府都通过立法确定了属于本国的国语和官方语言。有的国家试图用本国的国语取代俄语作为通用语,但是经过一番博弈和较量以后未能取得成功。如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至今主体民族语言使用率较低,语言发展还欠成熟,俄语化程度高,因此,哈、吉两国政府适时地、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语言政策,先后颁布新的语言法规,通过立法规定俄语为官方语言,从而使俄语的地位降中有升。*王新青、池中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语言状况考察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哈萨克斯坦

哈现有人口1 500多万,有13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53%,俄罗斯族占30%。自哈建国迄今,有关语言方面的法令已颁布多部。根据该国1995年颁布的《哈萨克斯坦宪法》和1997年颁布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法》的规定,*王新青:《中亚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1、71、72页。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为官方语言。公民有选择使用国语或俄语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实际工作中,哈国政府在正式文件和处理事务中仍然倾向于使用俄语。*王新青:《中亚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1、71、72页。

沙俄和苏联在哈统治了一百多年,对其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就目前哈社会现状而言,俄语的地位远比哈语高,俄语出版物占印刷传媒市场的70%、占电子传媒市场的80%。良好的俄语能力能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使用俄语意味着能进入广阔的信息、文化和经济空间。直到现在,俄语依旧是哈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际语言,俄语节目充斥着各个电视频道,这些都是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无法切断的联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说,“会说俄语是哈萨克人的一笔巨大财富与优势”。另一方面,哈语则经常被戏称为“厨房用语”和“生活用语”,尚不具备全面取代俄语的社会功能。*王新青:《中亚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1、71、72页。

2.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约有600万左右,有80多个民族,独立后,吉尔吉斯族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0%。

在苏联解体前夕,1989年9月,吉通过了《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法》,规定吉尔吉斯语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国语作用。1993年5月吉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规定,保证保留且平等而自由地发展共和国居民所使用的俄语和其它一切语言。2000年5月,吉尔吉斯斯坦通过了《官方语言法》,规定俄语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2007年的宪法规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国语是吉尔吉斯语;俄语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最新的2010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则再一次重申了:“俄语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刘庚岑:《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官方语言法〉》,《中亚信息》2000年第10期。

吉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过程中引发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俄语能否在吉尔吉斯斯坦继续保持其现有的地位,学者们众说纷纭。由于受到俄罗斯文化的长期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大部分民众对俄语的浓厚感情以及俄罗斯文化的认同无法被瞬间磨灭,加之吉尔吉斯语自身的“不成熟”,所以吉尔吉斯语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俄语,发挥其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使命和作用。于是,俄语在这种情况下被赋予了吉官方语言的地位。吉语之所以被赋予国语地位,则主要是为了彰显吉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族的地位,满足其民族感情的需要。

综上所述,以上六个多民族国家中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1 中国周边六国语言使用情况简表

三、多民族国家语言选择的原因分析与启示

1.上述六国的国情共同点在于:族群众多,语言复杂,政府很难制定出令所有国民满意又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现在的语言政策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妥协中寻求平衡,是不圆满中的圆满。此外,这六国都有被大国殖民或兼并的历史,独立后,都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其国语和官方语言。这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综合权衡的结果,属于人为的选择。相对而言,通用语言则是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历史延续的结果。我们知道,语言规划要整合全社会的语言资源,综合全社会的语言利益,但是,各语言集团的语言态度、语言利益不尽一致,上述六国的共同做法在于,清醒而客观地承认各语言集团的语言要求,分析其差异性甚至冲突性,尽可能地以务实而变通的方式实现了各语言集团的利益均衡。

2.无疑,“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一种且相同的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一种理想的语言模式。*彭泽润、郭毅:《世界各国官方语、国语和通用语研究》,《语文现代化论丛》2008年第8期。相反,语言的繁杂对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损害和阻碍。*彭泽润、郭毅:《世界各国官方语、国语和通用语研究》,《语文现代化论丛》2008年第8期。一个发达和稳定的国家需要具有高度统一的语言。单一民族国家,例如朝鲜、韩国、蒙古等,语言状况比较简单,很容易做到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完全一致,但是这样类型的国家并不多见,多数国家的民族、疆域、语言界限并非完全重合的,民族群体和语言群体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对等关系而是互相交错,错综复杂。因此,西方古典民族主义理论所宣扬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理念,不符合世界各国普遍是多民族国家的事实。事实上,古典民族主义理论并未如其理想中的那样解决了族际政治问题,相反却是引发族际冲突的诱因。*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多民族国家中,有些是单核心型人口结构,即某个民族在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它的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也可以做到完全一致,即一般选择使用人口多,通行地区广的主体民族的语言,如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国、伊朗、土耳其等国。但是,人口结构为多核心型的多民族(没有一个人口超过半数的主体民族)国家往往双语或多语并存,各语种之间互相竞争。

3.就其实质而言,国语和官方语言的选择实际上是国际性语言和地区性语言、外来语言和本土语言、宗主国语言和附属国语言、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综合博弈的结果。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构成、文字和宗教等因素都会对语言竞争力产生显著影响。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语言生活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矛盾和新情况,导致语言关系会发生强弱变化,如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的类型会发生改变。

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特别是前殖民地的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诸如外语的影响增强、国语地位弱化、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日趋消亡的相似困境。如上述六国的共同点就是一方面国语地位不强,实际作用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国语的词汇受外来语(如英语和俄语)的冲击越来越大。国民普遍都存在着语言功能和语言地位的错位而造成的“语言忧患意识”和“语言认同困惑”,在语言态度上也存在着语言忠诚和语言特权的矛盾。具体表现就是从实用性和情感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角度对本族语和外来语难以做出两全的抉择。

5.语言问题对国家政治、经济、民族情感和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现代多民族国家往往依据本国国情选择一种(或多种)本土语言作为本国的国语。无论是和国旗、国歌、国徽等一起从政治的角度构成国家的象征,还是作为国内不同民族间的族际交际语(共同语),都符合多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特别对于那些前殖民地国家或从大国分离出来的小国而言,根据其国情确立一种“象征性国语”是必要和有积极意义的。国语的确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统一的国民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但是,多民族国家的语言状况往往错综复杂,国语和官方语言的选择是个敏感问题,必须谨慎处理。如果决策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民族冲突,对民族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一方面,历史上不乏先例。因此,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而高效的语言环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万小燕

H002

A

1009-5330(2016)03-0147-07

钱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博士生(广东广州 510610)。

猜你喜欢
国语俄语民族
我们的民族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