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树的育苗管理与皂角刺的采收技术

2016-11-27 08:54孔雪华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皂角刺皂荚行距

●孔雪华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皂荚树的育苗管理与皂角刺的采收技术

●孔雪华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皂角刺又称皂角针,是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干燥棘刺。其性温,味辛,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中药,具有排毒和祛除淤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脓肿等。现代抗癌药理研究还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由于皂荚树的管理措施比较简单粗放,近几年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农民或合作社通过种植皂荚树,采收皂角刺增收致富,效益十分可观。本文重点介绍皂荚树的育苗、种植及皂角刺的采收技术等,供种植者参考。

1关于皂荚树

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又名皂荚树、皂角等,属豆科落叶乔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适于种植的区域有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皂荚树浑身是宝,皂荚刺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皂荚果可以作为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瓜尔豆胶,在造纸、医药和纺织印染等领域也多有应用;皂荚树木材坚实,可以制作家具、农具等。

2育苗

2.1播种育苗的季节差异

2.1.1 秋季播种育苗 秋季果实成熟期(一般为10月),从结实的皂荚树上采下果实,逐一剥开种皮,选用饱满成熟的种子,浇透底水,然后当季播种。

2.1.2 春季播种育苗 如在春季播种,则需将剥好的种子晒干后置于低温干燥环境(避免其油脂皂化变质,失去发芽能力)下储存。也可在秋末冬初,将净选的种子放入水中浸泡3~4天,待其充分吸水后捞出,混湿沙贮藏、催芽,次年春季当种子裂嘴后,进行播种。

采用低温干燥储存的种子,待春季播种前,取出种子,先用98%的硫酸溶液浸泡15~18分钟(硫酸溶液的用量以漫过种子为佳,不可以用浓度低的硫酸溶液浸泡,但是随着浓度降低,处理时间要相应延长)。浸泡时用小玻璃棒不停搅拌,一旦发现有1/4左右的皂荚种子种皮有细小的裂纹时,即可停止浸泡,倒出硫酸溶液并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直到清洗掉硫酸(可用pH试纸测定为7)后停止清洗。

种子经硫酸溶液浸泡并清洗干净后,在玻璃或塑料器皿中用40℃左右的温水(温水用量以种子体积的5~6倍为佳)对种子继续浸泡(有条件的种植户可放在35~40℃的恒温箱中)2~3天,每隔12小时换等体积的温水2次,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待胚根露出1~2cm时即可播种。

2.2播种育苗的技术要求

播种前整理好育苗床,床土以选择中性壤土为佳,苗床要浇足底水,然后用50%多菌灵按照10g/m2的比例进行土壤消毒。播种时,开宽1.0~1.3m左右的高畦,撒施一层腐熟堆肥作为基肥,然后按行距33cm,开深5~6cm的横沟(切记深度不要超过10cm,播种沟过深,芽顶不出地面,造成蜷苗、窝苗甚至不出苗),每隔4~6cm把种子的胚根朝下排放在沟内,播后施人畜粪水,并盖草木灰,最后盖细土,以与畦面齐平为佳。如果覆膜育苗,当发现有60%左右的种子破土时,应揭去地膜或逐棵抠破地膜。

2.3苗床管理

苗出齐后,要施人畜粪水,以后再中耕除草、追肥1~2次。当苗高达10~15cm、外界温度达到15~20℃时,即可进行定植。定植前5~7天,要注意通风炼苗,温度白天保持在18~20℃,夜间保持在15℃左右。定植前2天,浇1次透水,保持土坨不散,以利于起苗。

3皂荚树的栽培管理

皂荚一般采用植苗造林,一年四季都可栽植。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造林前树苗根可蘸Bt生根粉。树苗一般选用2~3年生苗,造林前要进行小穴整地,穴以50cm见方为佳。如果在山区栽种,株、行距一般为2m×3m;在平原区栽种,株、行距一般为3m×4m,最大为4m×5m。如果单纯以皂角刺生产为主,栽植密度可以加大,但是行距以能通过一人为佳,便于采收。随着树木的生长,每行确定留存株数后剩余的作为苗木全部移栽。栽植后浇水、封土、踩实。每年要对皂角林除草、施肥,以提高其生长速度。

4皂角刺的采收

皂角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采收为宜。皂角刺的采收非常不容易,一不留神就会伤及身体。在采收时,要戴厚手套等防护设备,用剪刀逐刺剪下。或者购置全机械化皂角刺采摘机采集。采收后要注意清理田间遗漏的枝刺,避免扎伤。从田间采收码放后待售,有条件的种植户可以对皂角刺进行切片。皂角刺多纵切成为斜片或薄片,厚度在2mm以下,一般是长披针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皂角刺以刺长、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的髓心以棕红色者为佳。

猜你喜欢
皂角刺皂荚行距
皂角刺侧柏膏治斑秃
皂角刺侧柏膏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难忘皂荚
往事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