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

  • 皂角刺不同部位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
    321000)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功效[1-2]。皂角刺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现代研究表明,皂角刺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酚酸类、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花旗松素是皂角刺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神经保护、改善心肌细胞纤维化等作用[3-6]。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皂角刺的质量标准仅

    化学分析计量 2023年1期2023-03-11

  • 妇科病症蜜疗方
    蜂房10 g,皂角刺15 g,赤芍15 g,蜂蜜30 g。用法:将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蜂房分别洗净,晾干或晒干,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分别切成片或段,与切碎的蜂房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浸泡透,煎30 min后,用洁净纱布过滤,将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加入蜂蜜,拌匀即成。每日1 剂,早晚分服。功效:活血化瘀,消癥散结,通经止痛。适用于气血瘀滞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0 急性乳腺炎10.1 蒲公英路路通蜜饮验方:蒲公英60 g(鲜品120 g),路路通1

    蜜蜂杂志 2022年3期2022-11-26

  • 胡国俊治疗肺结节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天丁”统称为“皂角刺”等。数据处理完成后,录入安徽省中医院信息中心所提供的“临床病例采集系统V3.1”软件建立数据库。4 数据处理数据录入且审核完毕后,使用Excel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将常用药物进行排序,并计算其在总处方中所占百分比;再将数据导入SPSS Modeler 18.0统计工具进行处理,关联规则分析使用其中Apriori模块,聚类分析则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聚类分析树状图。研究结果1 用药频数分析本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9期2022-10-18

  • 基于数据挖掘的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用药规律及差异研究
    角刺”统一为“皂角刺”。1.3 数据录入将符合标准的处方分别录入到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 3.0,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由两名研究者分别负责录入及核对。1.4 数据分析通过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 3.0 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具体包括药味频次统计,用药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分类比较,核心药物组合对提取。根据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算法,设置“支持度”为45%,“置信度”为0.7,分析常用药物配伍。2 结果本研究整理出治疗脓肿期GLM、LM 效果确切的文章共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3期2022-09-17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皂角刺中26种元素
    223000)皂角刺[1-2]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皂角刺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等成分,可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皂角刺化学成分研究文献报道较多[3-4],其无机元素的分析文献报道较少,仅有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皂角刺中7种微量元素的方法[5],而皂角刺中所含的多种无机元素与其疗效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在皂角刺中多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及分布情况至关重要。目前同时测定

    化学分析计量 2022年5期2022-05-26

  • 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肺结节经验方
    6克(冲服),皂角刺10克, 生藕节10克,荸荠5枚,甘草5克。方解: 本方以甘桔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三方加减而成, 具有清肺润燥、化痰通络、开郁散结的功效。气郁:肝郁不达,气机逆乱症状:胸胁不适、间断干咳、情绪烦躁、女性月经失调、大便时秘、口舌干苦、舌红苔薄、脉弦等症。治法:条达木郁,活血散结。方药: 炒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香附20克,川芎10克,郁金15克,神曲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10克,枳实15克,生藕节10克,竹茹10克。

    保健与生活 2022年24期2022-02-10

  • 皂角刺提取液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提升治疗效果。皂角刺是传统医籍中具有行气化痰、散结消癥功效的药物,多项研究[6-8]表明皂角刺及其提取物对肝癌、肺癌、结肠癌均有一定的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主要探索皂角刺提取液对鼻咽癌 CNE-2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鼻咽癌治疗探寻新型辅助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来源、主要试剂与设备 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供;皂角刺提取液,由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并于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提取制备(产品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2022-01-12

  • 皂角刺侧柏膏治斑秃
    异。这里推荐用皂角刺、侧柏叶果实膏,对治疗斑秃有一定疗效。具体为:取皂角刺200克、鲜侧柏叶及果实80克、鲜生姜片适量、75%酒精300毫升,将皂角刺、侧柏叶及果实放入酒精中浸泡7天取出,捣成糊状备用。先用生姜片在斑秃处反复涂擦,再用棉球蘸少许药品浸泡过的酒精涂抹,最后把糊状药膏涂在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2天为一个疗程。皂角刺可祛风拔毒;侧柏叶及果实能凉血、生血、生发;酒精和生姜均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功效。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散寒除风、凉血、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33期2021-12-14

  • 皂角刺侧柏膏
    异。这里推荐用皂角刺、侧柏叶果实膏,对治疗斑秃有一定疗效。具体为:取皂角刺200克、鲜侧柏叶及果实80克、鲜生姜片适量、75%酒精300毫升,将皂角刺、侧柏叶及果实放入酒精中浸泡7天取出,捣成糊状备用。先用生姜片在斑秃处反复涂擦,再用棉球蘸少许药品浸泡过的酒精涂抹,最后把糊状药膏涂在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2天为一个疗程。皂角刺可祛风拔毒;侧柏叶及果实能凉血、生血、生发;酒精和生姜均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功效。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散寒除风、凉血、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11期2021-12-10

  • HPLC-DAD鉴别皂角刺中掺入野皂角刺的方法研究
    (一部)收录的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1]。皂荚系豆科云实亚科皂荚属植物[2],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3]。皂角刺含有多酚、黄酮、香豆素、三萜皂苷、三萜、内脂、甾醇等成分[4-5],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临床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用于疥癣麻风[1]等症的治疗,具有抗炎[6]、抑菌[7]、免疫调节、抗肿瘤[4-5]等药理活性。近年来,随着医疗市场改革,中药饮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层出不穷,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2021-09-15

  • 皂角刺黄酮研究进展
    030012)皂角刺出自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又名皂刺、皂针,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主产于山西、河北、四川、河南、江苏、湖北等地。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1]”。这表明我国古代先人早已认识到皂角刺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民间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还可治疗疥癣麻风,是我国传统中药材[2]。皂荚刺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氨基酸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

    山西林业科技 2021年1期2021-05-14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皂角刺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量[2-3]。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性温味辛,归肝、肺、胃经,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等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皂角刺中黄酮类成分在多种实体瘤中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皂角刺单药或联合其他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有具有细胞毒活性[5-6]。目前关于皂角刺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或动物实验层面,缺乏更深层的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是将药物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结合,建立疾病、靶点、药物及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从而全面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9期2021-04-26

  • 令狐庆效方治验——祛痈汤
    ,甘草5 g,皂角刺30 g,牛膝12 g,漏芦12 g,川贝母6 g,陈皮10 g,木香6 g,穿山甲6 g。功 效:清热解毒止痛,溃坚消痈排脓。主 治:肛周脓肿(热毒蕴结证)。用 法:每剂4煎,前两煎浓煎早晚分服,后两煎早晚各一次加水外洗。方 解:本方为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而成。方中以金银花为君药,善清热解毒;辅以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加强清热解毒之效,又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共为臣药;穿山甲软坚

    江苏中医药 2021年5期2021-03-28

  • 仝小林运用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治疗息肉经验
    5~30 g,皂角刺15~30 g,生薏苡仁15~60 g,标本兼治,屡获良效。现将仝小林院士经验总结如下。1 谨守病机:脾虚是病之源,湿浊、痰结、血瘀是主要病理机制消化道系统为息肉的好发部位,以消化道息肉为例,现代医学所称的息肉多归属于中医“肠覃”“肠澼”“积聚”“癥瘕”“瘤”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记载肠蕈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2期2021-03-27

  • A Review on Treating Postoperative Perianal Abscess by the TCM External Therapy
    itsiae(皂角刺) 15 g,Rhizoma Coptidis15 g,Radix Paeoniae Rubra15 g,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15 g,Radix Sanguisorbae15 g,Radix Glycyrrhizae10 g]gauze dressing, and then apply healing oil (Sanguis Draconis30 g,Margarita25 g,Radix Angeli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7期2020-12-28

  • 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皂角刺总黄酮的效果研究
    用[1-2]。皂角刺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始载于《本草纲目》,2015版药典记载具“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功效,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3]。研究表明,皂角刺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三萜、多糖等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护肝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癌症。皂角刺黄酮类成分是天然抗氧化剂,具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4-6]。目前,国外关于皂角刺的研究很少,国内大部分

    山东化工 2020年9期2020-06-01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510300)皂角刺(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的干燥棘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功能为活血消肿、排脓通乳、搜风拔毒[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录大皂角和皂角刺为皂荚药用部位。现代研究表明,皂角刺主要含黄酮、酚类和三萜等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凝血、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癌等作用[2-8]。关于皂角刺中挥发性成分目前未见系统报道。为发掘药用资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5-25

  • 朱镇华教授运用皂角刺治疗慢性鼻窦炎经验
    治疗过程中擅用皂角刺祛风拔毒、开窍排脓,以肃清鼻窦中的风寒、湿热之邪。1 病因病机慢性鼻窦炎在中医范畴属于“鼻渊”一病,亦有“脑渊”“脑漏”之称,为耳鼻喉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机为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宣降,郁而化热,素体湿盛,湿热搏结,循经上犯鼻窍,发为本病。《外科正宗》卷四云:“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2],指出鼻渊乃是风寒与湿、热之邪共同导致。1.1 本病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2020-02-16

  • 皂角刺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
    756300)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1]。皂角刺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有相关报道,其中皂角刺饮片含有黄酮类、皂荚皂苷类、氨基酸类、酚类、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以及二十九碳烷等成分[2-4];皂角刺的水提取液中含有黄酮、皂苷、酚类、有机酸、糖或苷类等化合物[5]。据文献可知,皂角刺具有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1期2019-12-24

  • 皂角刺中总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712000)皂角刺又名皂荚刺、皂刺和天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抗癌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痈疽初起和脓成不溃[1]。皂角刺资源丰富,主产于我国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区。现代研究发现,皂角刺中含有黄酮类、萜类、甾体类、酚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2-3],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免疫调节等作用[4-5],但其化学成分与含量测定方面的研究很少,中国药典也未对其提取方法和

    中国药业 2019年6期2019-03-21

  • 皂荚药用研究概述
    主要药用部位是皂角刺和荚果。1.1 皂角刺 皂角刺又称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为皂荚的干燥棘刺。关于皂角刺的记载,始于《本草纲目》。药典中对皂角刺也有明确的记录:性味辛,温;归肝、胃经;具有排脓、消肿托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疗痈疽初起、脓成不溃以及疥癣麻风[1]。皂角刺的化学成分包含有黄酮、皂甙、三萜、酚类及氨基酸等,在抗凝血、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皂角刺提取物中具有抗癌功效的主要化合物,对结肠癌、肝癌等

    生物学教学 2018年2期2018-11-29

  • 皂荚刺
    型中药市场上,皂角刺每千克的收购价格:小刺20元,中刺42元,中大刺在60~80元,大刺90元。2.传统的大型中药市场上,亳州市场皂角刺价格:家种小刺货价20~25元,中刺价40元左右,大刺货价60~65元;野生货优质无杆货价70~80元。玉林市场皂角刺价格家种小统货在25~26元,野生大统货95~100。河南洛宁皂角刺行情目前小统刺15~17元,野生大统刺80~90元。安国市场行情随产区而变,皂角刺价格小刺24元,中刺43元,中大刺65元,大刺80~85

    农业知识 2018年44期2018-11-28

  • 中药材皂角刺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的:探知中医药皂角刺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认知程度以及使用情况。方法:洛阳嵩县九店乡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去嵩县肿瘤医院、嵩县中医院进行采访以及对嵩县部分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当地居民对皂角刺了解甚微,很多居民仅知道皂角刺的市场行情,很少居民能够了解皂角刺的药用价值,社会中皂角刺种植面积大,但使用范围小,药用价值不能更好的体验。【关键词】皂角刺;药用价值;市场行情;使用情况【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2期2018-11-06

  • 冯志海教授运用皂角刺治疗内分泌疾病经验举隅
    海【摘 要】 皂角刺常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疮疹顽癣等恶疾,鲜少用于内分泌诸疾,冯志海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将峻烈药物皂角刺灵活运用到临床活动中,取得良好疗效。【关键词】 皂角刺;肥胖;痤疮;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49.21/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3-0053-02皂角刺性温,味辛,又称天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归肺、肝经,《四川中药志》记载该药有小毒,《本草纲目》记载“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7期2018-09-18

  • 丹郁消癖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益母草、青皮、皂角刺、赤芍、当归、川楝子、柴胡和夏枯草组方,全方发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及软坚散结的作用,对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有良好疗效。该药一直以汤剂形式应用,汤剂为传统剂型,具有不易保存、携带不便、服用量大等不足,考虑乳腺增生病用药周期长的特点,为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陕西省碑林区中医医院联合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将其研究开发为颗粒剂。方中丹参为君药,益母草、赤芍、当归为臣药,青皮、皂角刺、夏枯草、川楝子为佐药,柴胡为使药。本研究中建立了益母草、赤芍

    中国药业 2018年17期2018-08-29

  • 皂角
    刺,不能攀爬。皂角刺干透了,也是紫黑色的。皂角刺的样子,很令人害怕,又名天钉,的确样子像个长铁钉一样,材质又坚硬如铁,不易断,末端尖锐,一串一串的,凡是靠近并摆弄它的,没有不被它扎着的。农民通常将其用锄头钩下来,插在墙头当铁蒺藜防盗。皂角刺能治病,我见过我父亲为乡下人治疗痈疮,痈疮未溃,即用一根皂角刺扎破,而不用手术刀。其实,无论是广西、湖北、内蒙古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皂角刺治病的药方。植物入药,外国人一般不懂我们中医的深奥。endprint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7年5期2018-02-14

  • 冯志海教授运用皂角刺治疗内分泌疾病经验举隅
    450000皂角刺性温,味辛,又称天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归肺、肝经,《四川中药志》记载该药有小毒,《本草纲目》记载“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中医临床学认为皂角刺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等功效,不仅被广泛用于咽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还可被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高脂血症、甲状腺结节、痤疮等内分泌疾病中。冯志海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临证30载,治学严谨,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3期2018-01-21

  • 清热通乳方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案
    行子,蒲公英,皂角刺,金银花,连翘)。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为君;路路通、留行子、皂角刺活血通络、透毒外出为臣,且路路通、留行子皆循肝经,为肝络不畅之常用药;佐黄芪、当归补气活血,助君臣之力,减君臣之弊;再加甘草缓急和中以为使药。共奏清热解毒、疏肝通络之功,使热毒得除,肝络得通,红肿渐消,疼痛自止。患者周某某,女,25岁。2017年6月21日初诊。时值哺乳期,经产妇,乳儿9个月。左侧乳房胀痛3天,症状渐进加重,至昨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2期2018-01-19

  • UPLC-MS/MS同时测定皂角中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的含量
    物在皂角果荚和皂角刺两个部位的含量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皂角;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皂角(Gleditsia sinensis)为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1]。皂角的种子和皂角刺等诸多部位均可入药,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与抗过敏、抗肿瘤等作用[2-6]。研究表明,皂角含有的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芦丁是皂角中常见的活性成分[7-8]。为更加快速高效检测分析皂角活性成分的水平,本研究应用超高速液相色

    林业科技 2017年3期2017-06-06

  • 治疗结节性痒疹心得
    刺蒺藜15克,皂角刺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苦参10克,白鲜皮15克,当归10克,赤芍药10克,白芍药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夏枯草15克。方解:方中全虫、荆芥、防风、刺蒺藜、皂角刺散风止痒,攻毒散结;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当归、赤芍药、白芍药养血活血;车前子、泽泻渗水除湿;夏枯草软坚散结。久治不愈者,可加丹参、红花活血软坚。西医治疗用地塞米松乳膏、恩肤霜外涂患处,每日3次。瘙痒剧烈者加无极膏外涂,虫咬引起者加赛庚啶乳膏外涂。按语笔者多

    中老年健康 2017年4期2017-06-02

  • 皂角刺
    李正范皂角刺李正范皂角刺又叫皂角针,是豆科落叶乔本植物皂荚树的棘刺。其味辛性温,专功消肿排脓,中医临床用于痈疽肿毒,脓未成者可消,脓已成者可使之速溃。现代抗癌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皂角树虽然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中的广大地区,但其他地方很少有人采集皂角刺进行加工销售,只有洛阳市嵩县九店乡的百姓对其情有独钟,在这里形成了全国性的皂角刺集散中心。九店人采集皂角刺,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外出逃荒的人们,回家

    农家参谋 2017年6期2017-03-27

  • 皂角刺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艳霞·综述·皂角刺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邢峰丽 封若雨 孙芳 封晓红 刘涌 霍萌 赵蓉 祁爱风 刘伟花 张艳霞皂角刺为传统中药,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皂角刺主要为三萜及皂苷、黄酮、酚酸、刺囊酸糖苷、香豆素等化学成分,皂角刺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对心脑血管亦有影响。本文整理了研究皂角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章,加以汇总,以期促进对皂角刺的研究,供研究及临床工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0期2017-02-28

  • 皂荚树的育苗管理与皂角刺的采收技术
    树的育苗管理与皂角刺的采收技术●孔雪华(山东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皂角刺又称皂角针,是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干燥棘刺。其性温,味辛,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中药,具有排毒和祛除淤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脓肿等。现代抗癌药理研究还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由于皂荚树的管理措施比较简单粗放,近几年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农民或合作社通过种植皂荚树,采收皂角刺增收致富,效益十分可观。本文重点介绍皂荚树的育苗、种植及皂角刺的采收技术等,供种植者参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6年10期2016-11-27

  • 刺用皂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管理技术落后、皂角刺小、品质差、产量低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良种壮苗、造林地选择、种植密度、截干造林、修剪、嫁接、打顶摘心等技术解决上述问题,以期达到生产的皂角刺优质高产、经济效益高,使农民增收的目的。刺用皂荚;良种壮苗;嫁接技术;种植密度;种植模式;摘心打顶刺用皂荚植物学名即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落叶高大乔木,为我国特有,属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俗称皂角树。刺用皂荚产品——皂角刺(又称天丁、皂针、皂荚刺、皂角针等),为我国传统的

    现代园艺 2016年20期2016-03-28

  • 中药巧除青春痘
    g,乳香6g,皂角刺6g,枳实12g,服上药3剂而显效,6剂而疹退,9剂竟痊愈。验案2:女,26岁,职业不详,2014年3月3日初诊。症候表现:颜面生痤疮半年多,疮疹密集,色不甚红,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缓。证属风湿热毒蕴结,处方:荆芥6g,防风6g,白芷12g,连翘10g,当归10g,赤芍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10g,栀子10g,甘草6g,乳香9g,皂角刺9g,茯苓15g.上方加减出入,共服12剂,基本痊愈。验案3:男,19岁,学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2015-10-21

  • 痔疮治疗体会
    生地黄15g,皂角刺10g,赤芍10g,野菊花10g,山药15g,天花粉15g,紫花地丁12g,槐米10g,甘草5g,玄参10g,地榆10g。方二药用当归10g,生地黄15g,皂角刺10g,赤芍10,野菊花10g,山药15g,天花粉15g,紫花地丁12g,槐米10g,甘草5g,玄参10g,地榆10g。功效:清热解毒,止血养阴。谢某,女,45岁,2014年4月3日初诊,大便带血2天。患者2005年产后不久,大便数日未解,县医院肛肠科诊为混合痔。予手术切除治疗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1期2015-04-03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皂角刺、火棘中的微量元素
    谱法测定火棘和皂角刺中的Fe、Zn、Cu、Mg、Mn、Cd、Pb 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皂角刺的7种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Mg>Fe>Zn>Cu>Mn>Pb>Cd,火棘的为Fe>Mg>Zn>Cu>Mn>Pb>Cd,相对标准偏差介于0.66%~3.5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0%~107.1%之间,该方法具有回收率和准确度高等优点,能够较好的用于该两种药用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关键词:皂角刺;火棘;原子吸收;微量元素中图分类号:O657.31;TQ46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期2015-03-19

  • 中药配合丹火透热疗法治疗甲状腺炎二例
    花粉18 g,皂角刺12 g,连翘15 g,黄芩12 g,猫爪草15 g,牡蛎30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外治处方:用丹火透热疗法将30 g硫磺末置铜杓中微火烊化,加入12 g雄黄、12 g朱砂调匀,倒在铝平盆中冷却成片状,形成丹药;黄柏、黄苓、大黄各30 g,青黛15 g。上药研末,以蜂蜜调匀为膏,捏成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将丹座置于甲状腺双侧,将瓜子大小的丹药片置于凹陷中,点燃,以皮肤灼热感为度。熄火,外敷纱布固定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3期2015-01-21

  • 皂角刺抗肿瘤的初步研究
    475004)皂角刺抗肿瘤的初步研究王莹莹,刘伟杰,杜钢军*(河南大学药学院药物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目的 观察皂角刺水煎液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体内实验:建立小鼠背部皮下移植性实体肿瘤H22荷瘤动物模型,灌胃给药后测定肿瘤体积、质量及免疫器官指数;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皂角刺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影响。结果 体内实验:在本实验剂量下(0.3 m L/g),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皂角刺组肿瘤生长减缓,抑瘤率为38.37%,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2期2014-06-07

  • 皂角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30011)皂角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覃华亮1,韦 怡2*(1.广西柳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 柳州 545006;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530011)介绍皂角刺的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皂角刺; 研究进展; 临床应用皂角刺,别名皂刺、皂针、皂角针、天丁,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为我国传统中药,全国广泛分布,江苏和湖北为主要产地,四季均可采收。其味辛,性温,归肝、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7期2014-03-08

  • 乐德行治疗“肝痈”的经验体会
    蒲公英、红藤、皂角刺、赤芍、薏苡仁各30 g,半枝莲、草河车、厚朴各15 g,莪术、陈皮各9 g,紫地丁20 g,蔻仁6 g,生甘草3 g,7剂水煎服。2012年7月20日四诊:右胁痛已基本控制,约2 h痛1次,纳佳,口干,苔浊腻舌质淡,脉细弦,湿浊热毒之邪渐退,再拟清利祛毒法:金银花10 g,蒲公英、炒薏苡仁各20 g,败酱草、红藤、皂角刺各30 g,桃仁、扁豆、厚朴各15 g,莪术9 g,蔻仁6 g,茯苓、冬瓜子各12 g,陈皮、枳实各9 g,7剂水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6期2014-01-26

  • 皂角刺联合肉桂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475004)皂角刺又称皂刺、天丁、皂针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作用多样化且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已被列为抗癌中草药之一[1]。虽然皂角刺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部位发挥作用,能消肿脱毒、妒乳、风疠恶疮、排脓、杀虫[2]。历代医家[3]认为,肿瘤的形成与阳气不足、阴寒凝滞、气滞血瘀等有关。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皂角刺在改善癌症患者食欲下降、高度乏力消瘦、抵抗力弱等阴盛阳衰症状方面未见报道。而肉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2期2013-06-12

  • 三仁汤加减治疗青春期痤疮验案一则
    ,连翘15g,皂角刺15g,姜黄15g,僵蚕10g,蝉蜕5g,佩兰15g,厚朴花10g,茵陈15g,野菊花10g。加水3碗,文火煮取1碗,翻煎,1日服2次,1日1剂。服4剂后痤疮减退,继续服用上药3剂疮痕基本消失。按:肺气郁化热,肺失肃降,气血不畅,湿郁化热,热瘀相结,郁于面部,发为结节性痤疮。三仁汤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清利湿热,宣通肺气,茵陈清利湿热,厚朴花、佩兰芳香化湿,僵蚕、蝉蜕、皂角刺消肿排脓、透疹外出,连翘、野菊花,清热解毒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2期2013-04-07

  • 化坚二陈丸加味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
    黄连10 g,皂角刺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蜈蚣1条,蝉蜕15 g,合欢皮30 g,白芥子30 g,浙贝母30 g,玄参15 g,生地黄30 g。2周后复诊结节颜色变淡,瘙痒减轻,睡眠尚可,随症加减予中药:化坚二陈汤加白芥子30 g,蜈蚣1条,丹参20 g,川芎10 g,郁金10 g,橘络10 g。共服中药2月,结节大部分消退,仅2~3个较硬,瘙痒明显缓解。按:结节性痒疹为一种以结节为主要皮损伴有剧烈瘙痒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3-31

  • 透脓散作用机制与药理研究
    山甲15 g,皂角刺15 g,川芎10 g,归尾10 g,功能托毒透脓,用治痈疽内脓已成,而不能速溃者,方中主用生黄芪敛汗托毒消肿,善于走表,配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透脓外达,归尾、川芍养血活血,扶助正气,这也是从脓由气血所化生考虑。全方合用有扶正托毒透脓之功。该方在肛周脓肿中被广泛应用,并得到明显的疗效。对其治疗疮疡的作用机理、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更加深入。1 透脓散的组方特点及方义分析方中生黄芪托毒消肿,为君药。黄芪昧甘、性微温,归脾、

    吉林中医药 2013年3期2013-02-20

  • 皂角刺总黄酮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550005)皂角刺, 又称天丁、皂针等,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in.)的干燥棘刺,主要产于江苏、湖北,以及四川和贵州等地.皂角刺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历史悠久,据《本草纲目》记载:“消肿脱毒,妒乳,风疠恶疮,排脓,杀虫”[1].现代医学证实,皂角刺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作用.皂角刺总黄酮是皂角刺的提取物.本研究通过提取皂角刺总黄酮,体外细胞培养肝癌HepG2细胞, 探讨皂角刺总黄酮对HepG2细胞细胞株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年1期2012-11-22

  • 3组易混商品药材的生药鉴别
    骨碎补、茜草、皂角刺等3组易混中药材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药品标准及药材经验鉴别技术,对收集的正品及其混伪品进行来源、性状、显微鉴别。结果明确了各组药材的生药鉴别特征。结论可准确、快捷鉴别几组药材的品种真伪。中药饮片;混伪品种;生药鉴别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与真伪,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近年来,中药材市场品种混乱,给消费者带来不便。笔者对目前一些常见混伪品种药材的生药鉴别方法报道如下。1 骨碎补与大叶骨碎补1.1 来源 骨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2期2012-08-15

  • 皂角刺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646000)皂角刺(Spina Gleditsiae),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始载于《本草纲目》,已被列为抗癌中草药之一。中药化学成分含黄酮、皂苷、三萜、氨基酸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癌作用的部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1-2]。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3-4]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时,样品中加入显色剂生成有色金属络合物,作用在光谱上能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这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方法又称为比色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年3期2012-07-16

  • 温阳潜纳法治疗痤疮验案1例
    贝母 15g,皂角刺10g,肉桂3g(米丸先吞),怀牛膝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炙甘草30g。加冷水800mL,文火煮取300mL,分2次中、晚饭前温服。每日1剂。服1剂后结节减轻,服5剂后疮痕基本消失。按:痤疮由毛囊及皮脂腺阻塞所致。治疗痤疮多不离清热之法,然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也可发为痤疮,治当以温阳为主。阴寒于下,阳气不潜,上浮面部,郁而化热,故色暗红。阳气推动无力,局部血行不畅,寒瘀凝结,郁于面部,发为结节性痤疮。潜阳封髓丹加减方中附子、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8期2012-04-13

  • 皂角刺真伪鉴别
    桂云 刘国通▲皂角刺皂角刺始载于《图经本草》。《本草纲目》将本品列于“皂荚”项下。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作用。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苏颂谓皂刺与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李时珍云:“治痈肿妒乳,风厉恶疮,胎衣不下。”又云:“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本品原植物为皂荚,别名皂角(通称),皂节(江西),悬刀(山西、广西),一般生于山坡、溪谷和平原等地,多产于江苏、河南、湖南、广西。皂角刺性味辛,温,归肝、胃经。由于中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3期2010-10-29

  • 皂角刺抗肿瘤作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到人们的关注。皂角刺(Spina Gleditsiae),又称皂刺、天丁、皂针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消肿脱毒、排脓及杀虫之功,常用于消炎、镇痛及癌症等治疗,已被列为抗癌中草药之一。皂角刺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主要是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中药化学成分含黄酮、皂苷、三萜、氨基酸、酚类等,具有抗癌作用的部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0年1期2010-08-15

  • 商品皂角刺的真伪鉴别
    冷爱晶 王彬皂角刺为常用中药,来源于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1]。由于皂角刺的商品来源有限,有用野皂角刺Gleditsia heterophyiia Bunge、山皂角刺G.melanacanha Tang et Wang、日本皂角刺Gleditsia japonica Miq.的棘刺混充造成混淆误用[2]。皂角刺刺体形圆而粗,日本皂刺刺体形扁,易于区别,但加工成饮片或加工不规范,常给鉴别带来一定的难度;另有将蔷薇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4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