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培养①

2016-11-28 13:12薛峰西南科技大学团委四川绵阳62101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运动社团

薛峰(西南科技大学团委 四川绵阳 621010)

浅析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培养①

薛峰
(西南科技大学团委 四川绵阳 621010)

高校体育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能加强学生竞争意识、帮助提升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同时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为公共体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上的保障。该文将从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这一角度出发,探析高校体育人才资源如何应用到公共体育服务中去,进而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人才资源优化整合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 体育社团 公共服务 人才培养

2014年,党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种需求除了物质器材上的需求外,就是高校体育社团对于社会公众体育的指导、组织和咨询。高校体育社团作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环境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从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公众体育的切入点入手,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和公众体育的人才输送渠道,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和体育人才为公众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发展调查

目前基本所有高校的体育运动都空前高涨,体育社团也随之迅猛发展。各大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运动特色和体育运动人才培养计划。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成效卓然。目前通过某高校已有体育社团的调查,其占全校总社团数量的21.4%,分别包含了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等。

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各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学生,就体育社团和体育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球类运动中篮球占据了主要人群,羽毛球、乒乓球、足球都超过了10%,而喜欢排球和其他球类的学生则不是很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比较明确,锻炼身心、结交朋友和丰富生活都是学生的主要目的。而在是否愿意参加公共体育服务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可以接受,只有约18.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2.1体育社团的特点

整体来说,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中比较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表现在它具有极强个人爱好和种类繁多两种属性。第一,社团成员兴趣爱好明显。体育社团的成员基本都是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感兴趣,出于自身的热爱和一定的运动基础,加之又不需要深奥的专业基础,所以学生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体育社团类别多,涉及面广。体育社团覆盖面极广,大体包含了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舞蹈类运动、拳击类运动以及户外运动,甚至棋类项目也是体育运动的范畴,所以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涉及到具体的某一个项目,因此体育社团理论上可以覆盖大部分学生。

2.2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的功能体现在“智、体、美”三方面。其中“体”是体育社团的最突出功能,也是体育社团的根本所在。“智”体现在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协调性、配合性发展,包括对学生脑力思维的培养。“美”广义上体现在体育运动的运动美学上,狭义体现在舞蹈类运动的“塑形”之美和舞蹈艺术之美上。

2.3体育社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体育社团对学生的培养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能力提升。第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运动讲究团队配合,特别是在一些球类运动和集体舞项目上。社员在长期的配合中不仅养成了组织沟通、协调配合能力,还易培养学生分享交流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受人瞩目,会分出胜负。尤其在一些体育赛事活动中,无论赛事大小,总会有冠亚军之争,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对手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观众期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学生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包括策略和心理上的调整。长期下来,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 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的差异

公共体育主要指民间的一些体育健身运动。最突出的属性在于“民间性”,没有明显的纪律约束。公共体育的主要人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民间的某项运动爱好者自发组织形成的团体;一是个人层面上独立的体育运动,其中又以第二种人群占绝对数量。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的共同点比较明显,即都呈现多元化和大众化。但二者在其他方面又有较大的差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

(1)组织机构。高校体育社团归根结底也是学生组织,就会有学生组织的各项要求。从部分划分、人员配置到阶级属性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公共体育由于其特殊的“民间性质”,组织机构往往不是那么明确,人员配置也比较混乱和模糊。

(2)行政管理。高校体育社团的行政管理是比较到位的,等级制度和部门分工都基本完善。高校社团一般由团委统一管理,个别体育社团还会请相应的指导老师。相比之下,公共体育队员则几乎没有常规管理。

(3)体育基础。体育基础上的差异包括体育人才和体育设施。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人才比较突出,入团的社员几乎都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个别社员的水平还十分突出。高校的体育设施也比较完善,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而公共体育在体育基础上都处于薄弱环节。

4 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有的模式,把体育社团学生、体协学生和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生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带着专业理论和运动特长到社会中去锻炼,并最终反过来修正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实践。

(2)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社会体育发展进步的需要。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而高校是社会的人才储备库,自然要贡献力量来刺激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高校体育人才给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体育学科理论,更多的是高校社团成熟的机构设置、管理经验等。

(3)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全面健身,打造体育强国的需要。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体育强国目标,不仅是针对运动员和学生,更多地是针对广大普通群众。高校体育人才能给社会群众带来专业的指导,帮助群众健康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将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层面的体育水平。

5 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社团的中坚力量和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息息相关,体育人才融入社会体育的模式是关键所在。学校要反复论证反复尝试,多考虑各种模式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和公共体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1]廖建媚.我国体育社团问题特征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53-155.

[2]高跃琴.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及其功能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杨伟华.基于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体育社团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界,2015(36):11.

G807

A

2095-2813(2016)08(b)-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3.066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级别为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市级项目),项目名称:浅析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培养(项目编号:TYCG2015Y08)。

薛峰(1980—),男,汉,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运动社团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呆呆和朵朵(13)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