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①

2016-11-30 14:59耿雪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育素养健康素质教育

耿雪(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①

耿雪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重则,但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体育总局和学校相关部门也通过采取各种政策与措施试图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但效果不佳。体育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因其可通过有效的体育行为提高自身健康的综合能力而受到学者们的格外重视。该文仅对现有相关的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进行阐述,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的重点、难点,未来主要研究方向和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体育素养 青少年 素质教育 健康 评价

目前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素养的概念、构成、评价指标、现阶段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水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些方面,每一方面都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都有可能成为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改善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关键点。

1 体育素养概念的界定

关于体育素养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有学者认为体育素养是体育素质。如姚蕾教授[1]认为体育素质是在人的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并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育个性特征和体育能力的总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素养是体育文化素养。如李英心[2]认为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的文化水平。

简而言之,前者重体育轻素养,后者重素养轻体育,虽都比较准确地阐述了体育素养的内涵但都是片面、不完整的。因此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比较中和的解释,如李平[3]等认为,体育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目前虽没有形成公认、统一、全面的体育素养的概念,但也已经比较合理、科学地解释了到底什么是体育素养。笔者比较倾向于余智[4]提出的罗列式概念“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此概念较为中和、完善地解释了体育素养并将其相关的部分尽可能地囊括其中,比较全面、有特点。

2 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及体系的构建

由于概念的不统一也导致评价体系的无法统一。目前的学者们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于秀[5]等认为应遵循主体性、科学性、可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理论筛选、特尔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选取较有代表性地区展开调查后从而确定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城市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评价指标。其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二级指标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运动参与、锻炼习惯、体育道德、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陈琦[6]则认为应打破原有的重视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评价体系,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确立显性和隐性结合的评价体系框架并且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相结合地进行操作,并对中小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和权重有所侧重。

而唐静萍[7]认为传统的评价多是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下进行,对学生单个技术运动的掌握情况和体育知识、规则的记忆与正误判断能力的评价,缺乏在运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判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改善这一现状在评价过程中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注意与发展过程相结合,注重学生感情的获取等。其评价体系主要由体育态度、兴趣和习惯、体育知识、体质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6方面构成。杨文运[8]等认为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生物学评价或运动技术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从学校的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从体育态度、兴趣与习惯、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质与体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体育文化素养这6个方面构建新时期的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者是在非统一的评价指标且其权重并不相同的情况下对体育素养进行评价,使得评价出的结果准确度有待考证且较难进行横向比较,但其原则和本质基本一样,都是尽可能选取较为具有代表性、能综合全面反映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指标,这样的比较结果在某个层面上仍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要把“体育认知”“运动习惯”纳入评价范畴,更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放到首位,把知识技能、理解退后到第二位,以达到评价体育素养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不但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即测评时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承认学生的遗传、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3 青少年体育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民体育素养的水平,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其中以普通高校学生为主,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偏低,且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南北地区间、学校间、年级间、性别间的差异[9]。体育素养中的体育意识与体育技能的偏低,尤其是体育知识的贫乏,良好的体育个性及行为习惯等的难以形成[10]。如《在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调查——以赣州驻市高校为例》,文中经调查得出结论:赣州驻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素养不高,存在体育意识较差、体育行为随意性大、运动技能发展不平衡、体育道德品质较低、体质水平偏差、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9]。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与人们观念的改变,虽然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体质监测的成绩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旧的体育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许多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难以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养成等根本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相关研究改革仍要继续[11]。

此外,经过大量的资料整理可以发现目前针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调查研究并不多,现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差异原因除了地域、经济、教育水平还有家庭环境、遗传等。有研究表明初二是形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人民体育素养的水平,就要从娃娃抓起,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终身体育的一员。作为关键时期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应该引起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4 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建议与措施

现阶段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水平较为低下导致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若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成为当今摆在我国学者面前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学者肯定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总结下来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摒弃一味只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纯技术技能传授的教学主导思想,转为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根本,以终身体育的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体育教育思想[12]。现在我国的体育重心正在从竞技体育向社会体育转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国民的体育技能水平和体育习惯等,使我国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能否尽可能地使之成为体育人才则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重点,因此摒弃传统的竞技体育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改变一味地灌输教育模式,以兴趣培养爱好,使之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体育素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第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师范生为重中之重。现在国民体育素养的提高,不仅仅需要体育老师的培养,更需要非体育类教师的带动,他们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者,若也能提高师范生的体育素养则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我国重文化轻艺体的现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其言行举止普遍能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在计划普及高等教育的中国,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都会对国民体育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体育理论知识等的学习。一般来说,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动技术的掌握水平是呈正相关的,且我国学生体育素养中体育知识的掌握尤其差,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如体育课、课外活动、日常教育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都能够提高青少年体育知识的掌握水平[12]。

第四,完善体育素养评价系统。在评价内容上应包含有课堂学习与课余学习、运动技能掌握与组织能力水平、活动策划组织与运动实践参与的评价;在评价操作上应注意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起点评价与进步评价的结合。改变一味地以项目测评成绩为全部的考试评价系统,忽略学生之间的体质、天赋等因素的不同,通过一把尺子丈量全部学生的方式把原本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生产成一模一样的产品,短时间内能快速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但长此以往更多地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厌恶心理,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行为,因此必须完善测评系统。

此外,应尽可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为他们的余暇体育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从某种角度讲将更有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有关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必将是体育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体育素养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首要问题,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问题,当前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给出了比较全面、科学的概念,使得相关研究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仅停留在提出概念、各抒己见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学者的广泛支持和统一,且不同的观点对其他学者造成一定的误导、干扰,仍是研究的一大难点,接下来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对此展开。

其次是评价指标及体系的构建。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目前的评价体系错综复杂、难以被学者公认,均采用各自的评价指标,使得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受到考验,难以客观、全面、统一地进行评价。每个研究结果仅供参考,横向比较困难,其准确性与科学性有待提高,接下来的研究可以由此开展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

另外是改善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建议与措施。这一点是研究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部分,经过实践的确使得我国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但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如何比较简便、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也是给予建议时所要考虑的,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切勿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

最后是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有待增加。通过文献资料法可以发现对于体育素养的研究重大学生轻青少年,虽说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可以举一反三、类比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但青少年毕竟不是大学生,尤其年龄的特殊性和特征的阶段性,都有其无法替代的意义,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易变化、爱运动,都是提高体育素养的关键敏感期。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姚蕾.国民体育素质培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 (3):20.

[2]李英心.对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 1995(4):30.

[3]李平,刘宇星,黄佑琴.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4]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73-76,84.

[5]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5.

[6]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6):12-14.

[7]唐静萍.健康体育下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49-150.

[8]杨文运,东明,焦臣道.新时期中国高校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改革和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2):51-52.

[9]马宏霞.河南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 84-87.

[10]谢芹,李红莉,严康英.在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调查——以赣州驻市高校为例[J].新校园,2014(3):38-39.

[11]陈晨.杭州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及培养[J].科技信息,2007 (15):175-176.

[12]秦勇.体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73-76.

作者简介:耿雪(1993,9—),女,汉,江苏宿迁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

基金项目: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实证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01410285081X)。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55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c)-0055-03

猜你喜欢
体育素养健康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