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有情 兵燹遗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书画文物概述

2016-11-30 10:17程武彦
中国书画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绢本钤印图册

◇程武彦

山川有情 兵燹遗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书画文物概述

◇程武彦

编者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的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该馆在西南博物院的基础上,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现有馆藏文物10.72万余件套,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逐步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该馆书画藏品,并推动相关藏品的研究,本刊特推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代书画专题”。鉴于该馆馆藏书画作品宏富且多为精品,本专题分上、下两期推出,本期向读者主要展示馆藏书法精品,一并介绍的还有张问陶《续西涯诗意图》册等绘画作品。下期将以绘画作品为主,继续集中展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之精。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因用于绘画的毛笔同时又是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使得中国书画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故又有“书画同源”之说。从最早的平涂勾填,到点染皴擦,中国书画史同时也是一部笔墨情趣史。然而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及书画本身材质的脆弱性,如今公私庋藏的作品相比前人著录的实在是九牛一毛。因此历代流传下来的法书名画既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一件存世古代书画都是经前人珍藏而传诸子孙的传承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弥足珍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的前身是始创于1951年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西南博物院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与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博物馆)。我馆现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

在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时期的藏品基础之上,历经60余年的积累,几代文博人的辛勤工作,通过文物商店调拨,古籍书店调拨,各兄弟博物馆及考古所调拨,海内外人士捐献,民间购买,海关、公安局移交涉案文物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共计11万余件。其中庋藏书画藏品已达10000余件,书画文物中的珍贵文物达3500余件/套,占书画文物总数的36%以上,我馆已成为国内收藏历代书画数量、质量居前列的博物馆之一。

本馆的书画藏品奠基于西南博物院时期(1951—1954)。在此期间,王缵绪等重庆各界人士30余人先后向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及西南博物院捐献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其中以书画为主。当时捐献文物量较大的名人有:抗战中曾任四川省主席、重庆卫戍区司令的王缵绪(1886-1960),捐献历代珍贵书画300余件,包括《南宋院画册》《元仙山楼阁图》及齐白石《四季山水屏》等;文物收藏、鉴定家申彦丞(1874-1960)捐献书画、瓷器等6700余件,其中绘画有董其昌《拟高克恭山水图轴》、文徵明《仿倪云林山水图卷》、文徵明《溪山隐居图卷》等(申君去世后,后人将其遗留书画等400余件捐献与重庆市博物馆,包括文徵明《葵阳图卷》);原重庆《商务日报》创办发起人、重庆商会会长曾禹钦捐献书画421件,其中绘画有王绂《枯木竹石图轴》、赵备《墨竹图轴》等。

在民间购买珍贵文物也是我馆征集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购买文物的原则是“以抢救为原则”,宁缺毋滥,“凡可买可不买者,绝不购买”。先后以80万元旧币购下重庆市民徐志川珍藏的清宫廷画家钱维城《九秋图》卷;以5000万元旧币购下重庆南岸市民汪策珍藏的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1951年至1954年间,在成都、重庆购买的绘画作品还有王彬《三教圣人图》轴、陈洪绶《晞发图》轴、袁江《江天楼阁图》轴等。以上捐献、购买的珍贵文物,奠定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的坚实基础。

从1955年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至2000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立,书画藏品在原有基础上日渐累积增多。尤其是1983年,曾任中联部副部长的李初梨(1900—1994)无偿捐献其生平收藏文物534件,其中书画达239件,并且有20件后来定为一级文物,72件定为二级文物。其中绘画作品有夏昶《清风高节图》轴、戴进《米氏云山图》轴、龚贤《翠嶂飞泉图》轴等。2000年5月,为纪念李初梨诞辰100周年,本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李初梨同志捐献书画展”,在故宫博物院书画馆展出,展品为历代书画100件。

就我馆现藏的书画种类而言,绘画藏品包括宋以来山水、人物、花鸟画名家作品,如宋人摹《贯休罗汉图》、元《仙山楼阁图》及明代院体浙派、“明四家”、吴门画派、清初“四王”、“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晚清“海派画家”、巴县“二龚”等作品,以及现代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作品;书法作品包括南北朝、唐宋敦煌及吐鲁番写经,明洪武写经,明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徐渭、董其昌等作品,清王铎、傅山、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郑燮、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郑簠、龚有融等作品,现代谭延闓、马一浮、于右任、谢无量、沈尹默、杨沧白等作品。这些藏品中又以明清至民国时期尤为突出。除本地名家作品之外,本馆书画并无太大的地域偏向性,相反,我们的藏品中汇集宫廷院画、吴门画派、“四王”“四僧”、新安画派、京津画派、海派、岭南画派等,有非常明显的汇聚南北、兼收并蓄的综合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除少数是由本地藏家收藏的传世文物之外,许多是集中于抗战前后流传到西南地区,最后汇聚到我馆的。

这是由于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战时首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画藏品的来源所特有的时代性的特征:抗战西迁。所谓抗战文物的“西迁”,应是特指中国东部、北部及其他沦陷区民众向西部抗战大后方转移、迁徙过程中携带的家庭或个人收藏文物的转移。其中包括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等不同方向的迁徙,但此时移民浪潮的主流是“西迁”,故以此为名。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昆仑凝想最高峰,王母来寻五色龙。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风回水落三清月,露滴霜传五夜钟。树影悠悠花漠漠,若闻笙管是行踪。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积翠千层一径开,鹤盘山腹到琼台。藕花飘向前岩去,桂子流从别洞来。石上丛林碍星斗,窗边瀑布走风雷。纵云鸾鹤无留滞,满径烟萝未许回。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学界一般认同,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三个特殊的历史地位:国民政府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统帅部、中国共产党南方局所在地。重庆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庆这样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抗战初期中国东部、北部数百万“西迁”移民中的多数和中国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精英人士、富裕阶层,主要迁入重庆。这样的移民格局也影响到,抗战初期民间“西迁”文物的主体伴随着滚滚移民浪潮而多数在重庆民间流散开来,并最终随着历史的沉淀为博物馆所收藏。这些抗战西迁文物中,书画就占了相当的数量。

例如强国忠这件《山水图册》。强国忠曾与王原祁及孙岳颁同侍内廷,共讲论书画,自言“二十年来书惭茂苑,画愧娄东”。馆藏强国忠《山水图册》受“四王”山水的影响,笔墨谨守法度,景致繁密郁茂。同时又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讲究透视效果跟光影的运用,屋宇楼阁规整。此册被收录入《石渠宝笈》初编卷四十一。钤“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清内府鉴藏印记。由之后收藏印可考此册大约在慈禧时期由内府流出,先后经清代著名书画鉴藏家孙毓汶及其子孙梴、收藏家王绍延、近代藏书家刘之泗收藏。据史料记载,刘之泗于1937年为日军侵扰惊惧而亡。他去世之后,其所收藏流落四方。1954年,该图册由重庆市妇联移交西南博物院,是一件非常明显的抗战时期流入重庆的文物。

再比如《钱维城九秋图》。作为娄东派门人的钱维城,其画作颇受乾隆帝赏识,《石渠宝笈》中收录他的作品达160多幅。作者擅画折枝花卉,曾作《七秋图》迎合上意。而馆藏《九秋图》就是这样一幅深得乾隆喜爱的折枝花卉作品。此图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年乾隆驻跸避暑山庄而没有像往年一样带作者同行,作者为了邀宠而精心制作此画以进。怀着这样的目的,可以说此画算是穷尽钱维城一身功力的。九秋是指秋季的九十天,此时间内有九种秋花盛开,所以名曰“九秋同庆”,是一种吉庆画题。本卷绘秋花九种,一花一叶,临风带露,鲜妍艳美,娇娆可爱,形态逼真。勾描渲染,工整精细,设色雅致清丽。九种花卉,看似分株独立,实则互相顾盼有情,气联意合,整体协调。每枝花卉旁皆配有乾隆御题诗,钤有二十四方清宫收藏鉴赏图章,诗书画一体,珠联璧合。此卷为清宫原装原裱,玉别子上刻有描金字“乾隆御赏之宝”,三次收录入《石渠宝笈》,经乾隆、嘉庆、宣统递藏鉴赏,八玺完整,实乃不可多得的佳品。该卷原为清宫内府藏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溥仪带到东北,辗转流落到西南。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中有著录。此件为本馆1954年自重庆市民徐志川处购得。

书画文物成为抗战西迁文物的首选,这是由其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1.珍贵性。抗战移民,事出忽然,居家迁徙倍加艰辛,所携带物品极为有限,个人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必是最为珍贵、最难割舍的才可能随同“西迁”;2.体积小、重量轻。体量大、重量沉,不方便携带的个人藏品不可能千里跋涉。

尽管如此,最后能够成功抵达重庆的也是凤毛麟角。例如大收藏家、考古学家卫聚贤1940年经河内转往重庆时就遇到敌机轰炸,所携文物俱毁。

好在山川有情,兵燹遗珍。最终,仍有这些珍贵的法书名画由战火下被拯救,历经千里跋涉,穿越岁月磨难,何其有幸,为我馆所藏。它们奠定了西南博物院馆藏书画的基础,成为今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明显优势与特色,默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与文明。

(作者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

?刘光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天寒夜漱云牙净,雪霁晴梳石发香。自扫烟霞安笔格,独开金检试砂床。莫言洞府能招隐,曾转金轮近玉皇。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麻姑此地炼神丹,好傍烟霞古灶安。一自仙娥眠碧落,几年春雨洗红兰。帆飞震泽秋江远,雨过陵阳晚树寒。山顶白云千万井(片),时闻鸾鹤下仙坛。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东南云路入斜行,绕树穿花见赤城。远近时常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映岩日向床头出,湿竹云从柱底生。更有仙花与灵鸟,恐君多半未知名。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壶中行坐可携天,何况林间息万缘。组绶任垂三品石,佩环从落四公泉。丹台已运阴阳火,碧简须镌次第仙。想得雷平春色动,五芝烟甲又芊眠。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欣看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春香古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苍苍深木锁烟霞,岛上相知有几家。笑看潭鱼吹水沫,醉嗔溪鹿吃蕉花。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夜静著灰封釜灶,自添文武养丹砂。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清影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山河杳渺春云外,城阙参差晚树中。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山烟景本无穷。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岩翠凌空出迥然,岧峣万丈倚秋天。晚霞飘送当轩色,晓雾斜飞入槛烟。帘卷绮窗双影聚,镜开朱户九条悬。画图何必家家有,自有画图来目前。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火影应难到药宫,萧闲堂静任天风。谈经尘尾留云底,服散龙胎在酒中。有路还将赤城接,无泉不与紫河通。奇编早晚教传授,免以神仙问葛洪。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清]强国忠 山水图册31cm×37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款识: 星斗半沉苍翠色,红霞远照海涛分。折松晓拂天坛雪,投简寒窥玉洞云。绝顶醮回人不见,深林磐度鸟应闻。未知谁与传金箓,独向仙祠拜老君。钤印:臣孙岳颁(朱白相间)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猜你喜欢
绢本钤印图册
《与·游》
冉茂列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图册》正式出版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鹿鸣》绢本设色
吉祥法螺-11 45×68cm 绢本重彩 2018年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