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春风 书画同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代书画赏析

2016-11-30 10:17江洁
中国书画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画重庆书法

◇江洁

笔底春风 书画同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代书画赏析

◇江洁

[明]唐寅 行书七绝诗扇面15cm×46.5cm 纸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释文: 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唐寅。钤印:南京解元(朱)

“笔底春风”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博物馆)历代书画展厅目前正在展出的馆藏古代书画展。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使用的工具都是圆锥形的毛笔,在表现形式上都是‘线条’或者‘点线结构’的造型艺术……中国传统书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综合性体系,它是中国诗歌、伦理、宗教、哲学、美学等传统文化的共同产物。”整个展览力图通过立体文物及历代名家书法绘画等展示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源远流长与艺术之美,也通过各种展品来体现中国传统书画对笔墨意趣的强调,乃至美学与哲学思想上的统一,也因此这个展览被命名为“笔底春风”。

展览分为书法与绘画两大部分,共计83组展品,其中书法展品26组,绘画展品57组。书法展品早至商代的甲骨文,晚至清代的名家作品,绘画为宋、元、明、清的作品。书法与绘画展品皆按时代先后排列。书法部分被安排在绘画之前,这是因为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绘画。

一、书法部分

我国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可见我们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本身就是一种图画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都透露出浓郁的绘画气息。

因此这个部分我们首先选择了两件殷商时期的甲骨并附以一件民国甲骨文书法作品作为展示。通过这两片甲骨可以看到甲骨的正面和反面,展示了甲骨文的早期用途:占卜、记事。这两片甲骨,一片展示的是钻凿的圆窝,一片展示的是烧出的裂纹以及刻于其上的卜辞。通过文物实物直观表现出早期文字的稚拙与象形写实之意。

在书、画分流,各自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这曾经同源同体的姊妹艺术之间仍然有着发展上的内在血缘关系,有着意态、气韵、意趣、用笔等方面的共同点。通过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神道碑》、汉代木牍、东晋《枳杨府君碑》《爨宝子碑》、隋唐敦煌写经、颜真卿《争座位帖》钩摹本、宋元碑拓直至明清名家手迹等藏品,展示了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篆隶真行草,从稚拙古朴到飘逸潇洒,如何在各个时代各领风骚,通过碑板、古钩摹本、墨迹、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辅以知识点的延伸阅读,展览力图架构一个立体的古代书法演变历史。

例如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神道碑》,采取的就是实物图片加拓片图片展示方式。该碑的实物即藏于我馆“壮丽三峡”展厅。此件文物2004年出土于重庆云阳县,是重庆三峡库区首次发现的汉碑。碑刻于熹平二年(173),制作精美。碑侧饰青龙、白虎的浮雕。碑额晕线旁亦有三幅浮雕,左侧为一朱雀,右侧为一兔首人身形象,这“金乌”“玉兔”象征着日、夜;正中为一妇人立于半开门后,意思是“盼归”。碑文隶书,共13行367字,四周环以阴刻的流云、飞鸟。该碑字体是隶书,文字工整遒劲,相隔千余年却仍旧保存完好,是三峡库区难得的汉代碑刻,颇具考古、书法价值。碑的上部有“穿”(即圆孔),保留了早期汉碑的形式。通过此碑展示了汉代隶书的标准面貌。

敦煌写经是中国古文献中的瑰宝,展览展出的两件敦煌写经,分别出自隋代与唐代,抄写的分别是《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和《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体现了楷书这一书体在隋唐之间的变化。其中唐代《妙法莲花经》卷为初唐宫廷写经。细观此卷,行与行之间,都有清晰的乌丝栏(这也是写经的共同形制),抄经在乌丝栏之内,整体上干净利落,十分可爱,而每一个字的布篇也多在四方块之内,这是唐写经书法齐整划一的重要表现。但细观每一个字,规整之中又极富变化。特别是突出横画、捺画等笔,在字形中间部位的横画,多破锋直入,类同尖刀,收笔时稍事停顿,即作回锋,给人以迅疾、畅快之感。

而通过颜真卿《争座位帖》钩摹本,不仅使我们得以管窥颜氏经典行草书的潇洒,也向观众科普了“钩摹本”这一古代的书画复制方式。

此次展出的馆藏王宠行书《白雀帖》也是书法史上著名的法书名帖,为王宠临终绝笔。王宠是文徴明弟子,明代书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书学晋、唐,书风朴拙、疏秀,与文征明、祝允明并称“吴中三家”,人称文徵明之后“当以王雅宜为第一”。此卷讲述王宠养病于白雀寺,访友人王元肃于虞山不遇而返,元肃归家后乘舟追及之,王宠遂作此歌为赠。全卷长达739厘米,纵32厘米,书法为大字行书,一气呵成,飘逸、奔放、儒雅,是其去世前十天的“绝笔”之作。王宠的“长篇大作”国内仅此一件。卷后有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世贞、周天球的题跋,与王宠书法相映生辉。书法之外,我们还能欣赏到王宠诗作的“高古”之美。

书法部分展出的董其昌草书《寿高孩之诗卷》除了因为董其昌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代名书画家之外,更是因为这件藏品本身极有故事,与重庆也渊源颇深。董其昌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合变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而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人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此件作品是董其昌写给明代名臣高出(字孩之)贺寿之作。卷末有清代重庆涪陵书画家石彦恬题跋,从这段题跋我们得知此卷曾是重庆涪陵另外一位名人周煌收藏。周煌为清代重庆府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

龚晴皋行书《七言联》,是重庆历史上最著名的书画家龚晴皋作品。他以诗、书、画名于世,以至在重庆和四川民间一度流行“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巴县志》称他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嘉庆十七年(1812),龚有融任山西崞县(今原平县)知县。因得罪了上司,调山西石楼县知县,不就,以老病辞,回到家乡巴县的华岩寺一带,以诗书自娱。这幅对联用笔豪放,奇气纵横,是龚晴皋的代表佳作。

二、绘画部分

[明]周天球 行书诗轴94cm×27cm 纸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释文:山楼霭霭复苍苍,万壑千崖入混茫。忽讶二仪还太极,何来一炁掩神光。玄都岂是迷途隔,真宰应将圣境藏。只尺斋宫归不得,即拼身老白云乡。折阪千盘到上头,凭高下见白云浮。珠泉不断晴疑雨,玉洞长阴夏亦秋。削壁一门通碧汉,奇峰五老列丹丘。泠然便有乘风意,仙迹微茫未易求。万历庚辰夏日写于新安太冲馆。周天球。钤印:群玉山人(白) 周氏公瑕(白)

“书画同源”作为术语,源出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但早在元代赵孟頫就在他的《秀石疏林图》题跋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当知书画本来同。”唐代以后“书画同源”更侧重于意趣与笔法的表现上,将书法的笔墨意趣应用于绘画之中,无怪乎郑板桥也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宋代绘画受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理一分殊”理论的影响,使得两宋画家们特别注重师法自然(当时称为“写生”),绘画具有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山水画方面,截然不同于早期山水画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而是以可观可行可游可居为标准。南宋时期的水墨山水画,单纯鲜明,简练刚劲,以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南宋四家”为代表。马远之子马麟也是此期间的画坛大家,这里展出的南宋《杂景院画册》中,就有马麟的作品。此册共计8开,由马麟、许迪、林椿、李从训、韩祐、李瑛、陈居中七位宫廷画家绘制,内容涵盖花鸟、人物、庭院小景。该册著录于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图册中5幅作品上有宋宁宗杨皇后(人称“杨妹子”)的题字“上兄永阳郡王”字样,字上钤“癸酉贵妾杨姓之章”篆文朱文长条印,所钤“御府图书”印表明该册曾为南宋宫廷收藏。题字中的“永阳郡王”为杨皇后之兄杨次山 。此册小巧精致,色彩鲜丽,气息高雅,沿袭了北宋院画工笔写实的传统,而视角却由表现全景转向深入发掘、细腻表现较平凡的角落及近景中所蕴藏的美的变化。其中林椿所作折枝花一幅,更是角度细微,构图精巧。这种对特定气氛、意境和瞬间情态的捕捉,构思的巧密和风格的优美正是南宋院画的主要成就和典型特征。这种精巧柔媚的气息,与徽宗的瘦金体书是一脉相承的。

[清]傅山 草书王维诗轴187cm×52cm 绫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释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清老词宗,傅山。钤印:傅山之印(白)

绘画部分也有一件国内仅见的展品,这就是明代朱约佶《采药仙人图轴》。朱约佶是第三代靖江庄简王朱佐敬重孙,居广西桂林。生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92岁时尚健在。得僧古光之传,长于释道之学,以修炼为事。精于绘事,尤善人物,为吴伟江夏派传人。工书法,善诗文。著有《观化集》。今存朱约佶传世书法作品仅一件,即《楷书致谢云门札》(《辱爱帖》),藏故宫博物院。传世绘画作品仅两件,一幅南京博物院所藏《屈原像》,另一幅就是《采药仙人图》。图绘采药仙人一手持杖,杖上挂三桃,一手提篮,篮内为所采之药。足穿草履,发髻一束,双耳垂肩,胡髯飘逸,开怀坦胸,神色深邃。此图人物面部、须髯、衣褶用笔柔中见刚,与《屈原像》用笔粗犷、劲健、方折明显有异,可证朱约佶60岁后画风有所改变。《采药仙人图》题诗未收入《观化集》,故其创作年代在《屈原像》之后。此图实为朱约佶自画像,是目前国内仅见的可以证明朱约佶为“以修炼为事者”的绘画作品。

明代林良《鱼鸟清缘图轴》是最能直观体现“书画同源”的作品之一。史料曾记载林良与另一名明代院画家吕纪并称“林良吕纪,天下无比”。他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曾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他既能作工笔重彩,又能作放笔水墨。其师承南宋放纵简括一路,作水墨粗笔写意在当时的院画之中独树一帜。《鱼鸟清缘图》经清代扬州画派大家高凤翰鉴定为林良作品并在画心右侧记其事,并题图名“鱼鸟清缘”。作品纯以水墨写意,却活泼生动,鸟叫声、水流声宛然在耳。以墨色的浓淡表现出禽鸟羽毛的华彩,率意点染,却又层次分明。用笔方面较之明代初期工细院体则体现的是粗笔水墨的豪放挺拔。尤其是在枝叶的体现上,有如草书的笔法,运笔迅捷沉稳,气韵流转。有鲜明的林良作品特点,是明代院画作品中水墨粗笔写意一派。

有清一代,受董其昌画论影响,画家由写实写生转为对笔墨意趣的追求,“不求形似”。这种风潮使得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成了笔墨的载体,书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清王原祁《扁舟图卷》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原祁为娄东派创始人,为王时敏孙,幼年即得王时敏指点临习古画,秉承家学,画法风格以仿黄公望为主,喜用干笔积墨法,层层皴擦,积淡为浓,使画面融和厚重,元气淋漓。王原祁提出“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的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馆藏《扁舟图》为作者67岁(1709)时为其画院同侪山水名家马昂(1655—?)所作。以细致的笔墨和赭石、石绿间用的设色描绘了山石、树木、渔村以及停泊在芦花丛中的孤舟,表现了一种闲适的退隐生活。画面布局平远开阔,笔法益加苍劲拙朴。是其转向“熟而后生”期间的精品。画心左下有清代大收藏家毕泷的“毕泷鉴定”朱文印。拖尾有题跋三十七段。

绘画部分最为生动有趣的图当属清代谢彬《村斗图》。它属人物画中的风俗画科。此画科盛行于两宋时期,至明清时则遽然衰落,传世者益稀。此图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作者用笔简练精到,寥寥几笔则人物形象意态具焉。图绘两家隔水相望,鸡犬相闻,因故斗殴。山石皆淡墨勾皴,焦墨点苔,树法精巧。场景生动,面目传神,取材新颖趣致。展卷细读:画面前景正中小桥之上,一老叟扶杖而立做劝架之状,一年少者两手摊开作拦阻状。桥西一男子赤裸上身指臂向前作前扑欲搏状,一人当胸抱而阻之。赤膊男子身后两妇人,一妇怀抱幼子,均随赤膊者指向桥东做詈骂状。最妙处桥西右下尚有一犬,狺狺而吠,似在为主人助威。而桥东近桥处,亦有一赤膊男子摩拳擦掌往桥西而去,旁有两人将其拦腰抱住。此三人后,又有一老妪扶杖指向桥西与桥西的男子妇人隔水对指,相映成趣。老妪旁有一年轻妇人搀扶做劝慰状,更有及膝小儿拉扯妇人裙角作嗷嗷状。桥东山石之后又有村人众,围观指点,妙趣横生。一时之间,只觉乱骂声、劝架声、犬吠声、儿啼声,声声入耳,溢于纸面。这是一件绝好的民俗风情图画,也是一件生动形象相当“接地气”的作品。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刘光

猜你喜欢
书画重庆书法
重庆客APP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书法欣赏
在这里看重庆
小小书画廓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