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指导策略

2016-12-02 02:24刘富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刘富英

(南平市建阳区西门小学,福建南平354200)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指导策略

刘富英

(南平市建阳区西门小学,福建南平3542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探究时空,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看、想、说、做、怀疑、评价,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给教育改变带来新的气象,成为教学模式的主导方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科学地创设各种富有生活情趣和开放性的有效情境,形成自主学习氛围。笔者就非常赞同教学中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创新与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创新还是运用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1]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情”促“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自己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因此必须精心、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给思维以动力,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感觉得到新奇或奇特:李大叔家的后门有一块如下图形状的空地:

现在他想把这块空地改做羊圈,在羊圈四周要围上篱笆,请你帮他算一算,篱笆长是多少米?学生接受到这个题目,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个图形既不是长方形又不是正方形,倒像台阶,这样奇怪的图形也有办法求它的周长吗?”激发矛盾冲突,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激情,产生了一种非探究不可的意念,也激发了学生求新的欲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作业本上想办法算一算篱笆长是多少米?学生在探究中知道了通过移补的方法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只要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也就是篱笆的长。寓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二、提供探究时空,改“牵”为“导”

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

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然而提供自主学习时空,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使学生不受教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解答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而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达到通过教师的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2]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时,出这样一道题“比较7/19、9/19、9/17、7/29、这四个数的大小”,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案,结果大部分学生按常规的方法思考,即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的思考,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了以下不同的方法:

(1)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2)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3)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按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4)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因为9/19大于7/ 19,而7/19大于7/29,9/17大于9/19,所以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是9/17>9/19>7/19>7/29。

这种设计解题方案的多样性,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赋予探索过程以勃勃生机和活力,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甘苦,其学习兴趣、情感和意志都得到发展,有效地开发了生命的潜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开放探究内容,放“权”求“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这就要求创设开放的数学课堂,倡导自主探究,进行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而在开放性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求异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中原本配置的开放题,而且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些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机会,灵活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一)条件性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与自主探究能力

条件性开放题的特点是根据所给的结论,从不同角度寻找探究这个结论的条件,要求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对不足的条件要给予补足,对多余的条件要加以取舍。例如教学第三册《花园》后可出这样一道题:“学校足球队有36人,足球队的人数是篮球队人数的几倍?教师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选择,填篮球队的人数,分别有1、2、3,4、6、9、12、18,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篮球队的人数至少要有5人,因此上面列举的8个数中,符合实情的只有两个数:6和9(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尚未学,因此12、18不在列),从而得出“篮球队有6人或9人”。通过探究学习,加深了对倍的概念的认识,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中直接或间接感受成功的体验,内心总是有感触的。

(二)结论性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自主探究能力

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是结论性开放题的特点,对这种题的探究,学生要全面思考,必须做到仔细认真,才能得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如,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4米的软绳,在空地上围一块活动场地,围成的场地的面积是多少?”教师让学生以6人为一组,带着绳子到学校操场进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汇报,首先有正方形图1、长方形图2、圆图3三种答案,得出圆面积最大的结论。

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借助大楼的墙壁来围,围成的场地的面积岂不是更大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积极引导,全体学生互动互助,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图1S1=6×6=36(平方米)

图2S2=7×5=35(平方米)

图3

图3c=24mr=24÷3.14÷2≈3.8(米)

S3=3.14×3.82≈45.3(平方米)

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又一个学习的新起点,及时捕捉这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资源,提供探究空间,使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达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归宿,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全面性的思维品质。

四、开放探究评价空间,拓“宽”促“能”

教师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因为思维的个体不同、方向不同,因而不同学生探究的学习结果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同时,要优化评价,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抓住机会,予以点燃,帮助学生创设争辩的场面,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使知识在争辩中增值,思维在争辩中碰撞,情感在争辩中融通,个性在争辩中凸显。为此,教师必须开放探究评价空间,精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一定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客观科学性,放心地让学生大胆开放地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通过评简捷、评对错、评独创,力创一派答案“百花争艳”,见解“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公开课中,出示:“6吨甘蔗可榨糖0.3吨,9.5可榨糖多少吨?”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立方式探究、分析,思考。讨论汇报中,得出了以下不同的几种列式:

(1)9.5÷(6÷0.3)(2)0.3×(9.5÷6)(3)0.3÷6×9.5

(4)0.3÷(6÷9.5)(5)9.5-(6-0.3)÷6×9.5

前三种列式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赞同解法是正确的;第四种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再讨论后,也做出了合理的评价;第五种列式,很多学生却感到云里雾里,理不清头绪,有的学生说:“用减法解答不合理。”马上又有同学据理争辩:“6吨甘蔗榨出0.3吨糖,说明其中杂质和水分是6-0.3吨,9.5吨甘蔗中减去杂质和水分剩下就是榨得的糖。”你的问题,我的疑问,在大家的提示帮助下,许多学生很快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在整个交流评价中,学生不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且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为别人的发言感到惊讶和赞许,彼此的思想不断碰撞激起更多的浪花。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表达、交流和接纳,把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打破了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使数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树立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3]

总之,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主动地“退”出告知的空间,学生才可能“进”入思维的地盘,当然“退、进”并不是意味着对课堂的放任,必须做到适时、适人,又合情、合理,关键是“度”的把握。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1]潘小明.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杨兴林,童远铭.激活教学尊主体多元开放重创新[J].福建教育,2001(11).

[3]林亚中.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

G623.5

A

1673-9884(2016)09-0054-03

2016-02-16

刘富英(1974-),女,福建建阳人,建阳区西门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