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6-12-06 09:19谭宏程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监护药学血压

谭宏程

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谭宏程

目的 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云南昆钢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回访,详细询问其用药情况,包括种类、次数、规律、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18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有效率为71.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有9例患者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有效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有15例患者使用卡托普利片,有效率为7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有58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片,有效率为8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有46例患者使用缬沙坦片,有效率为80.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20例采用其他药物,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03例采取多药联合,有效率为88.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结论 治疗高血压要进行合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护,可提高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抗高血压药物;药学监护;有效性;安全性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科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临床上90%以上的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高盐高脂饮食、暴躁易怒易诱发此病[2]。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心脑血管、肾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伤,甚至导致脑出血、肾萎缩等,危害患者身体健康[3]。抗高血压药物是一类通过各种机制达到降低血压目的的药物,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现状,减少血压过高对各器官造成的损伤[4]。本研究就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已经云南昆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年龄26~82岁,平均(38±3)岁,病程1~20年,平均(12±4)年,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诊断标准[5]高血压血压水平分级标准: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 mmHg;正常高压:收缩压12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1级(轻度)高血压:收缩

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2级(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单纯收缩期高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不在同一分级时,按较高分级为准。测量血压时,以每日早晨8∶30连续测量3次血压并取其平均值为准。本研究所有患者血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表1 180例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例(%)]

1.3 研究方法 对1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归类,病历资料不甚明确的,需电话回访,详细询问其用药情况,包括种类、次数、规律、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查询其病历资料上关于血压的变动规律等。设定有效标准为血压得到明显改善。

2 结果

所有患者服用各类降血压药物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2。

表2 患者服用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例(%)]

3 讨论

3.1 降压原则 近年来有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平均年龄已达到了35岁左右,高血压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6-7]。目前,常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包括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但总体来说,治疗高血压用药需遵循一定原则。首先在治疗高血压时,初始一般采用小剂量用药,逐渐增加给药剂量,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小剂量用药在确保降压效果的同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是一个最佳平衡点。其次,降压讲求平稳。血压不稳,忽高忽低,易损伤人体心脏、肾脏等,严重时可引起卒中、猝死等。平稳降压要求当血压持续过高时,降压幅度不宜太大,血压降幅太大,可导致肾脏等灌注量不足,引发严重后果;在血压恢复稳定时,提倡持续适宜剂量坚持用药,保持血压平稳,避免血压夜间过度波动导致突发急症,如脑出血、卒中发生。再次,降压要根据高血压发病机制选择合适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增加的采用ACEI治疗,血管紧张素Ⅱ作用较强的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治疗,由于血容量过大导致的采用利尿剂治疗效果会更佳,而且还能减少药物使用剂量,进而间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最后,提倡联合用药。有些高血压患者往往具有多个发病机制,或者有些发病机制较严重,单纯计算的话用药剂量较大,因此需联合用药。因治疗高血压药物之间还具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减少每种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例如,典型的ARB、ACEI以及利尿剂组合,ACEI既能够拮抗利尿剂所激活的神经激素,又能减轻利尿剂所产生的低钾血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服用降血压药物的有效率均达70%以上,提示各类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效果显著;但不良反应方面良莠不齐,所有抗高血压药物均具有一定不良反应,其中美托洛尔与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氨氯地平与联合多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相关性。

3.2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 抗高血压治疗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疗效,稳定血压,提倡多药联合,并坚持长期规律性用药[8]。抗高血压药种类繁多,在联合用药选用适合自身的首选药物是非常重要的[9]。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应加强抗高血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护。安全性监护是针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特性及不良反应方面而言的,如ACEI药物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干咳、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尤以夜间咳嗽最为明显,这是由于ACEI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较多缓激肽,易使患者出现水肿、咳嗽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可以给予硫酸亚铁或者以缬沙坦、洛沙坦代替治疗;此外,ACEI

以及ARB具有一定肾毒性,有关文献[10]表明,使用ACEI两个月后可导致患者血肌酐异常,因此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长期使用盐酸麻黄碱、伪麻黄碱、人促红素、非甾体抗炎药物、一些抗菌药物等易导致水钠潴留,直接造成患者血容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还可通过影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间接影响血压,此外,麻黄碱等使用过量后还可增加心率,造成心动过速,从而影响血压;应用如氢氯噻嗪、可乐定、普萘洛尔、利血平等药物应注意其对性功能的影响,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阳痿或者性功能减退,因此在长期服用时可针对性避免或使用其他降压药物代替;由抗高血压药物的特性决定,主要药理作用为降低血压,但要注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以及降压过快导致的肾血流灌注不足。进行有效性监护,主要是指采用有效监护措施控制血清中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联合其他类药物治疗高血压。例如降压同时联合降血脂药物,既可减少脑死发生率,又能提高降压效果。

综上所述,治疗高血压要进行合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护,可提高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 古力亚尔,吐鲁洪.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探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6,8(1)∶106.

[2] 李际芬,温津.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外健康文摘, 2012,9(6)∶421-422.

[3] 张小盼,于秋影.老年患者右颌下肿物切除术后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7)∶667-668.

[4] 宋和勇,卢海儒.1例高龄晚期肺癌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4)∶219-221.

[5] 漆光畅.我院慢性病门诊降压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5)∶1-2.

[6] 朱素燕.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例的药学监护[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25-226.

[7] 史筱倩,翁秀华.1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结肠癌患者化疗后血糖升高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业,2013,22(14)∶94-96.

[8] Fikri-Benbrahim N,Faus MJ,Martínez-Martínez F,et al.Impact of a community pharmacists'hypertension-care service on medication adherence.The AFenPA study[J].Res Social Adm Pharm,2013,9(6)∶797-805.

[9] 李淑媛,陈丹,朱宁,等.高血压3级的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刊,2013,48(1)∶102-103.

[10] PM Aguiar,BJ Balisa-Rocha,GC Brito,et al.Pharmaceutical care program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J].J Am Pharm Assoc,2012,52(4)∶515-518.

R972+.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1.009

云南昆钢医院,云南安宁 650000

谭宏程(1977.11-),本科学历,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猜你喜欢
监护药学血压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