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方案比选

2016-12-08 06:21楼建平
浙江水利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导流洞坝顶防渗墙

楼建平

(义乌市长堰水库管理处,浙江 义乌 322000)



义乌市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方案比选

楼建平

(义乌市长堰水库管理处,浙江 义乌 322000)

义乌枫坑水库建成运行已经30余年,2004年5月经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确定枫坑水库大坝为三类坝,必须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在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中,主要对工程正常蓄水位、加固加高方案等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了挖除全部的老坝,新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方案。通过工程的顺利实施,可以说明枫坑水库在正常蓄水位和坝型的选择上都是比较合理的,达到了除险加固的目的,既排除了工程险情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固;方案比选;枫坑水库

1 工程概况

枫坑水库位于东阳江水系—吴溪(大田溪)上游的支流枫坑溪上,地属义乌市赤岸镇。坝址位于张田畈村上游约200 m处,距义乌市城区25 km,距赤岸镇8 km。枫坑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利工程,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

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7 km2,多年平均入库水量1 383万m3。原有大坝为黏土心墙坝,按50 a一遇洪水设计,5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坝高33.05 m,总库容286万m3,正常库容229万m3,灌溉面积300 hm2(4 500亩),坝后设有二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80 kW。

2 工程鉴定和病险情况

枫坑水库建成运行已经30余年,目前大坝、溢洪道均存在安全隐患。2004年5月经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确定枫坑水库大坝为三类坝,必须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处理。

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大坝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心墙土压实度和渗透系数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②大坝坝基以及两岸坝肩存在渗漏问题;③坝内涵管存在漏水现象,并有红色絮状物流出,存在安全隐患;④大坝护坡块石风化严重,背水坡部分已出现凹陷、坍塌;⑤大坝原有的14个沉降、位移观测点,大都已荒废、破坏,坝体没有测压管、渗流量观测设施;⑥大坝存在白蚁侵害现象;⑦溢洪道溢流侧堰有多处漏水;⑧水库没有完善的管理机构。

3 除险的必要性和效益

枫坑水库坝址控制集水面积17 km2,除险加固考虑7.7 km2引水,因此水库库容太小,水库弃水较多,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义乌水资源缺乏,位于枫坑水库下游的赤岸镇和佛堂镇,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用水需求日益增大,为达到“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解决下游赤岸镇、佛堂镇的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的目标,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结合扩大库容是非常必要的。

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后,大坝坝高增加到68.30 m,水库正常库容扩建为1 501万m3,总库容1 643万m3,水库功能调整为以供水、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设计年可供水1 196万m3,灌溉面积300 hm2(4 500亩), 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

4 正常蓄水位选择

枫坑水库的径流过程由坝址入库径流和引水流量两者叠加计算求得,枫坑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1 779万m3,其中水库来水1 383万m3,周边支流引水396万m3。

考虑入库水量、引水量、库区淹没、迁移人口等因素,分别选取正常蓄水位182.00,184.00,186.00和188.00 m 四个方案进行比选。各方案选用1963—2003年共41 a的长系列逐日入库径流过程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求得各方案的年供水量指标。

供水效益按单方水效益2.0元/m3计(供水效益按综合水价计,据资料分析得义乌市万元产值耗水量为30 m3/万元,工业产值利税率为10%,供水工程效益分摊系数为15%。城镇供水建设包括水源建设和水厂、管网建设,其供水效益应按相应工程设施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进行分摊。规划的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水源工程,按0.4的系数进行效益分摊,则单方水产生的效益为2.0元/m3)。根据方案之间的差额投资、差额效益及差额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进行经济评价,各方案的经济指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方案1、2、3、4之间的兴利库容逐步增加,年供水量也逐步增加,但差额年供水量呈逐步减少趋势,差额兴利库容的有效供水利用率方案2与方案1、方案3与方案2之间分别为0.50、0.33,而方案4与方案3之间为0.18,说明方案4比方案3增加库容的供水利用率不高,因此从水量利用角度看,可在方案2、3之间选择。

从差额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看,方案2与方案1、方案3与方案2的差额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分别为21.09%、12.26%,大于社会折现率10.00%;方案4与方案3的差额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4.37%,小于社会折现率10.00%。

考虑到义乌市属水资源紧缺地区,境内可开发水资源量有限,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综合考虑经济指标等各种因素后,最终选择方案3,即正常蓄水位186.00 m,正常库容1 501万m3为最优。

表1 正常蓄水位方案比较表

注:表中差额为后方案减前方案的差值。

5 大坝除险加固加高方案比较选择

坝址位于张田畈谷口,两岸山峰高程在200.00~250.00 m,左岸坡度25°~30°,右岸坡度30°~40°,河谷宽度300 m,河床覆盖层主要为砂砾石,厚度3.00~5.00 m,下部基岩为熔结凝灰岩,下游河谷豁然开阔,两岸山坡高程逐渐降低,上游左岸有1条切割较深的冲沟。如果单纯采用原有大坝上游侧加高培厚,坝体填筑方量受左岸冲沟影响将明显增加;如果仅采用原有大坝下游侧加高培厚,两坝端山坡低于设计坝顶高程,坝体填筑方量亦显著增加。方案比较选用原有大坝坝顶加高、两侧培厚方式。

坝址附近块石料场储量丰富,黏土料储量较少。

现结合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当地建筑材料情况及地质勘探工作,对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土工膜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结合土工膜心墙堆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结合黏土心墙堆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作比选,以求选取最优实施方案。

5.1 方案1—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大坝按100 a一遇洪水设计,1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186.00 m,设计洪水位187.85 m,校核洪水位188.24 m。坝顶高程189.30 m,防浪墙顶高程190.50 m,趾板最低建基面高程121.00 m,最大坝高68.30 m,坝顶长度297.70 m,坝顶宽度6.00 m,上下游坝坡均为1∶1.3。

原有大坝为黏土心墙坝,心墙上下游侧为含砾砂粉质黏土,含砾砂黏土、黏土质砾砂等,黏粒含量12.7%~29.5%;上游坝壳为含泥砂砾石、含碎石粉质黏土等;下游排水棱体为碎块石。河床段坝基有3~5 m厚砂砾卵石层。堆石坝如果在保留原有大坝基础上加高,坝高由33.05 m增加到68.30 m,增幅为35.25 m,大坝坝体将会产生明显的沉降变形,从而危及上游防渗面板的安全。所以在选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行方案比较时,老坝体除下游河床砂砾石和排水棱体保留外全部挖除。

坝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分为混凝土面板区、垫层区(2A区)、过渡层区(3A区)、主堆石区(3B区)、次堆石区(3C区)。另在面板周边缝附近设特殊垫层区(2B区)及在滑模临时坝顶高程186.50 m以上设坝顶静碾堆石区(3A1区),下游坝坡设干砌块石护坡。面板采用C25W8F100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40 cm;垫层区水平宽度1.50 m,过渡层区水平宽度3.50 m;趾板座落在弱风化基岩上,采用C25W8F100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度为5.00 m,厚度为50 cm。坝面接缝处均设置止水。

施工导流采用一次断流围堰、隧洞导流的方式。导流洞布置在右岸,长约407 m,城门洞形,尺寸为3.00 m×4.00 m,进口底高程135.00 m。导流洞出口设导流明渠,明渠总长240 m,梯形断面,浆砌块石护坡。上游围堰为土石混合围堰,堰顶高程为141.00 m,最大堰高11.00 m,堰顶宽6.00 m,堰顶长101.40 m。围堰堰体及基础采用高喷灌浆,高喷灌浆底高程为124.00 m。

非汛期由围堰挡水,隧洞导流,汛期则由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导流隧洞泄流。导流洞贯通前水库放空至库底。施工程序为“导流洞—围堰—老坝挖除—趾板—堆石—面板”,施工总工期29个月。

5.2 方案2—土工膜面板堆石坝方案

大坝按100 a一遇洪水设计,1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186.00 m,设计洪水位187.85 m,校核洪水位188.24 m。坝顶高程189.30 m,防浪墙顶高程190.50 m,趾板最低建基面高程121.00 m,最大坝高68.30 m,坝顶长度297.70 m,坝顶宽度6.00 m,下游坝坡1∶1.7,上游坝坡1∶2.0,并在高程170.00 m和150.00 m处设置2.00 m宽的马道。

该方案在挖除老坝面层块石护坡、保留老坝体的基础上进行大坝加高。上游至下游依次为: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厚20 cm;厚15 cm无砂混凝土;厚1 mm的复合土工膜防渗体,平行上游坝坡铺设,土工膜顶高程186.50 m,固定在防浪墙基础,底部与趾板固定,趾板最低底高程121.00 m;厚15 cm无砂混凝土;水平宽1.50 m垫层料;水平宽3.50 m过渡料;坝体堆石区。下游坝坡为干砌块石护坡,厚30 cm。坝体堆石分层碾压。

施工导流采用一次断流围堰、隧洞导流的方式。右岸导流洞为3.00 m×4.00 m城门洞,洞长407 m,进口底高程131.00 m。导流洞出口接长240 m明渠,梯形断面,浆砌块石护坡。上游围堰为土石混合围堰,堰顶高程137.00 m,最大堰高7.00 m,堰顶宽6.00 m,堰顶长96.40 m,围堰堰体及基础采用高喷灌浆。

非汛期由围堰挡水,隧洞导流,汛期则由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导流隧洞泄洪。导流洞贯通前水库放空至库底。施工程序为“导流洞—围堰—趾板—堆石—防渗土工膜”,施工总工期29个月。

5.3 方案3—混凝土防渗墙结合土工膜心墙堆石坝方案

大坝按100 a一遇洪水设计,1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186.00 m,设计洪水位187.85 m,校核洪水位188.24 m。坝顶高程189.30 m,防浪墙顶高程190.50 m,最低建基面高程123.00 m,最大坝高66.30 m,坝顶长度306.40 m,坝顶宽度6.00 m。上游坝坡高程140.00 m以下为1∶2.0,140.00 m以上为1∶1.7,在高程170.00 m和150.00 m处设二级马道,宽2.00 m。下游坝坡为1∶1.7。

在原大坝上游侧布置一道C10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顶高程147.00 m,防渗墙深入弱风化基岩0.80 m以上,最大墙深27.00 m,厚度0.80 m。防渗墙顶以上采用直立土工膜防渗心墙,防渗心墙高40.10 m,心墙水平宽3.00 m,直立土工膜采用“之”字形铺设,前后设2道,土工膜两侧用细砂砾石填筑,心墙上下游各设2.00 m厚过渡层。

上游迎水面为干砌块石护坡,厚40 cm,碎石垫层厚15 cm。下游坝坡为厚30 cm的干砌块石护坡,下垫厚15 cm碎石层。坝体高程140.00 m以下采用抛石填筑,高程140.00 m以上采用堆石填筑,分层碾压。

施工导流采用非汛期老坝体挡水,隧洞导流;汛期由加高坝体挡水,导流隧洞泄洪的方式。导流洞布置在右岸,长约395 m,城门洞形,尺寸为3.00 m×4.00 m。导流洞出口接明渠,明渠总长240 m,梯形断面,浆砌块石护坡。导流洞施工之前水库放水至高程139.50 m,保留25万m3的水库水量。施工程序为“导流洞+抛石—培厚—防渗墙—加高堆石+防渗土工膜”,施工总工期为27个月。防渗墙施工强度约为710 m2/月,堆石填筑强度约为8.2万m3/月。

5.4 方案4—混凝土防渗墙结合黏土心墙堆石坝方案

大坝按100 a一遇洪水设计,1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186.00 m,设计洪水位187.85 m,校核洪水位188.24 m。坝顶高程189.30 m,防浪墙顶高程190.50 m,最低建基面高程123.00 m,最大坝高66.30 m,坝顶长度297.70 m,坝顶宽度6.00 m。上游坝坡高程140.00 m以下为1∶2.0,140.00 m以上为1∶1.7,在高程170.00 m和150.00 m处设二级马道,宽2.00 m。下游坝坡为1∶1.7。

在原大坝坝轴线附近布置1道C10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顶高程147.50 m,上接C15混凝土防渗头墙,高1.00 m。防渗墙深入弱风化基岩0.80 m以上,最大墙深26.50 m,厚度0.80 m。防渗墙顶以上采用黏土防渗心墙,防渗心墙高41.30 m,底宽19.50 m,顶宽3.00 m,两侧填筑坡度均为1∶0.2。心墙上游侧设1.00 m厚反滤层,下游侧设1.50 m厚反滤层。

上游迎水面为干砌块石护坡,厚40 cm,碎石垫层厚15 cm。下游坝坡为干砌块石护坡,厚30 cm,碎石垫层厚15 cm。坝体高程140.00 m以下采用抛石填筑,高程140.00 m以上采用堆石填筑,分层碾压。

施工导流采用非汛期老坝体挡水,隧洞导流;汛期由加高坝体挡水,导流隧洞泄洪的方式。导流洞布置和断面结构同方案3。导流洞施工之前水库放水至高程139.50 m,保留25万m3的水库水量。施工程序为“导流洞+抛石—培厚—防渗墙—加高堆石+黏土心墙”,施工总工期为27个月。防渗墙施工强度约为960 m2/月,堆石填筑强度约为7.3万m3/月。

5.5 方案5—混凝土防渗墙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原大坝上游面开挖至高程147.00 m,在原大坝坝轴线上游约15 m处布置1道C10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顶高程145.00 m,上接C15混凝土防渗头墙,高1.00 m。防渗墙深入弱风化基岩0.80 m以上,最大墙深26.00 m,厚度0.80 m。坝体加高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混凝土趾板和防渗头墙相接。

大坝按100 a一遇洪水设计,1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186.00 m,设计洪水位187.85 m,校核洪水位188.24 m。坝顶高程189.30 m,防浪墙顶高程190.50 m,趾板最低建基面高程147.00 m,最大坝高66.30 m,坝顶长度270.80 m,坝顶宽度6.00 m。上游坝坡高程147.00 m以上为1∶1.4,147.00 m以下为老坝体;下游坝坡为1∶1.4,在高程170.00 m和150.00 m处设二级马道,宽2.00 m。近设特殊垫层区(2B区)及在滑模临时坝顶高程186.50 m以上设坝顶静碾堆石区(3A1区),下游坝坡设干砌块石护坡。面板采用C25W8F100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40 cm;垫层区水平宽度1.50 m,过渡层区水平宽度3.50 m;趾板采用C25W8F100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度为5.00 m,厚度为50 cm。坝面接缝处均设置止水。

施工导流采用非汛期老坝体挡水,隧洞导流;汛期由加高坝体挡水,导流隧洞泄洪的方式。导流洞布置和断面结构同方案3。导流洞施工之前水库放水至高程140.00 m,保留28万m3的水库水量。施工程序为“导流洞—培厚—防渗墙—加高堆石”,施工总工期为27个月。防渗墙施工强度约为710 m2/月,堆石填筑强度约为8.5万m3/月。

上述5个大坝除险加固加高比较方案的集水面积、库容、运行期年供水量均相同。对5个比较方案分别进行大坝和导流工程的工程量和投资估算,其中泄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和输水建筑物因相差较小不参与比较,优缺点比较见表2,综合比较见表3,其中方案1的可比性投资最大,为5 912万元;方案4的可比性投资最小,为4 786万元,方案4与方案1相差1 126万元。

表2 各方案主要优缺点对比表

表3 除险加固加高各方案综合比较表

注:表中可比性投资不包括弃渣临时占地补偿费。

综上所述,方案2可减少老坝开挖,投资比方案4略大,但是工程应用较少,技术不够成熟。方案3、方案4、方案5虽能简化施工导流方案,可减少老坝开挖和弃渣量,投资较省,但方案3、方案4施工质量控制相对较难,工程管理和检查都比较困难。方案3土工膜易老化、耐久性较差,方案4黏土料填筑施工受气候影响大,方案5加高坝体安全可靠性差、工程布置相对困难。此外 ,方案4还受坝址附近黏土料源贫乏的限制,为了满足工程需要,不仅加大运距、增加运输成本,而且涉及地表经济作物的补偿处理、费用很大。方案1虽然投资较大,弃渣量较大,施工期间影响下游供水,但资金有保障,施工技术成熟,施工质量和进度容易保证,因此最优选择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6 结 语

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最后选择了挖除全部的老坝,新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方案。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大坝填筑完成于2009年6月,2009年12月开始面板施工,2010年2月面板完成,水库于2010年7月通过蓄水验收开始蓄水。2011年10月已蓄水至184.00 m,接近正常水位。水库运行安全正常。工程通过机械化施工,充分利用附近石料场,面板坝的成熟的施工技术,在计划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除险加固工作。通过工程的顺利实施,可以说明枫坑水库在正常蓄水位和坝型的选择上都是比较合理的,达到了除险加固的目的,既排除了工程险情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姚小槐)

2015-08-11

楼建平(1972-),男,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管理工作。

TV698.2+3

B

1008-701X(2016)01-0022-04

10.13641/j.cnki.33-1162/tv.2016.01.022

猜你喜欢
导流洞坝顶防渗墙
基于贝叶斯参数更新的高土石坝坝顶开裂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
运行期土石坝坝顶高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乌斯通沟水库导流洞偏压洞段埋藏式锚筋桩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在长河坝电站导流洞闸门堵漏中的应用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力学性状的统计分析
调节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变形监测分析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坝顶开裂特征及原因研究
阿克肖水库古河槽坝基处理及超深防渗墙施工
基于可靠度理论研究导流洞涌水概率及敏感性
高土石坝廊道与防渗墙定向支座连接型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