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2016-12-12 08:48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曹艳丽
学苑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家门翠鸟小猫

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 曹艳丽

走出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 曹艳丽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上围绕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认知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因为不重视提问艺术,没有很好地掌握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效果,导致缺乏启人深思的教学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误区作了如下反思。

误区一:提问设计的大忌——“浅”

在一堂公开课中,一位教师执教《西门豹》时提问:“西门豹是什么时候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又问:“魏王派西门豹去干什么?”哗——学生又齐刷刷举手。 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写着:“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他看到了什么?”“怎么问的?”每次提问学生的手都齐刷刷举得整齐。整堂课就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下,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中顺利进展,课堂气氛颇为热闹。

“有疑而问”是天经地义的,课堂中教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设置”成了一个个浅显的提问,学生未经思考便能对答如流。这样的提问营造了看似热闹的教学场面,但效果如何,剥开热闹的外衣我们看到隐藏在内的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浅显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吃现成的果子,自然无疑,无疑则无进,提问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误区二:提问设计的通病——“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片段:

师:阳光是灿烂的,新的一天是美好的,然而,对小钱来说却是不幸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里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凋零”表示花谢了。“绽放”表示花儿开放。

师:“凋零”和“绽放”都是形容花的,在文中还是写花吗?

生:“凋零”是说小钱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只有经过骨髓移植才能救活他。

师:文中还有一个词是写花的。

生:含苞。

师:“含苞”是什么意思?

生:小钱才18岁。

……

就教师本人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是正确的,但教师主宰了课堂,把课文肢解得很细,提出了许多问域很小、解答距很短、缺少思维强度的问题。这些问题过多地纠缠在课文情节上,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这些细致、周到的问答固然使课堂表面看似热热闹闹,但却扼杀了学生更宽泛、更活跃的思维空间以及会心的鉴赏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误区三:提问设计的时弊——“平”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总爱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言,将课题剖析得透彻。之后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会罗列林林总总的问题。看到如此热闹的课堂氛围,教师甚喜。一次两次感觉新鲜,每次都以固定的方式呈现问题,学生就会疲倦,索然无味。

“问”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弹,使原本培养质疑、解疑能力的教学环节变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听觉的疲倦感。对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没有必要处处要学生说出个子丑寅卯不可,否则有饽于新课改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文老师,都希望能上好每一堂课,将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不枉为人师,不误人子弟。如何用精、用巧课堂提问的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享受提问过程。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化“浅”为“深”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辩,有争辩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获取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燕子专列》教学片段:

师:自由朗读第四段,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最感动?为什么?

生:“纷纷走出家门”,说明有许多人走出家门。

师:同学们,你仿佛看到谁走出家门?

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抱着嗷嗷待哺孩子的母亲、一位小学生……

师:听到消息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不顾年迈的身体,走出家门——

一位抱着嗷嗷待哺孩子的母亲走出家门——

一位上学的孩子走出了家门——

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

(引导学生朗读加深体悟)

师: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料峭的春寒”,说明天气很冷。

生:“冒着、顶着、踏着”,说明环境恶劣。

……

在这里,教师采用“弹性设计”,只提一个问题,要学生说说“这段话中,哪些字词让你最受感动?为什么?”这是一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力,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只会无济于事,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过程。

二、变“碎”为“整”导学促思

这里所说的“整”,就是整体性的总问,也就是提问的跨度要大,对教材的覆盖面要广。要回答总问,非阅读整段,几段乃至全篇课文不可,而不是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的琐碎的情节式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设计总问,可以优化提问质量,达到提问的跨度大、力度强、效度高的设计目标。

教学《猫》这篇课文,教师先用铺垫引导:课文写了哪两种猫?(大猫、小猫)写了多少大猫、多少小猫?(一只大猫,一群小猫)写了怎样的大猫、怎样的小猫?(古怪的大猫,淘气的小猫)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是作者厌恶它们吗?(不,是可爱)这样便形成了如下板书:

在此基础上便提出“总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一处你认为最生动的,讲析给大家听。”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总问,教师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力,可以只选一处讲,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渗透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由例及篇,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达到了对整篇课文的熟读精思。

三、去“平”存“精” 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衔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去平存精,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一文的揭题提问。课文已经预习,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是绿色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是啊,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有一种竹子,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翠就是很亮。)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题“翠鸟”的字面意思和内在的语言深度,于老师以聊天般随和的形式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追问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不断修正,逐渐逼近准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于老师对问题的设计颇具匠心,即便是追问也绝非信口开河,可谓精雕玉凿。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应当包含提问设计的艺术,善问的艺术。只要我们吃透教材和学生,又“何愁没处下金钩”,设计不出高效、诱人的提问呢?

猜你喜欢
家门翠鸟小猫
刚成年就被逐出家门的雄狮
翠鸟
翠鸟
《恐龙当家》:走出家门去成长
小猫
大学生啃老七年绝望父母无奈将其赶出家门
家长切莫学翠鸟
老船停泊我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