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吸引力观察者参照:“角度效应”的眼动研究

2016-12-16 10:39张妍郑敏晓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4期

张妍 郑敏晓

摘要 以标准的黑白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让41名大学生观看不同倾斜角度(左倾、竖直和右倾)的面孔图片,并对之进行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同时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结果显示:(1)被试观看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小于观看竖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观看左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右倾面孔:(2)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同时对左倾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右倾面孔;(3)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实验结果表明,面孔的倾斜角度很可能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审美偏好中存在“角度效应”,即竖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倾斜面孔的吸引力,左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倾面孔的吸引力。

关键词 面孔吸引力。角度效应。眼动研究。

分类号 B842 1

1 引言

面孔作为人类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如性别、种族、年龄、情绪、人格。面孔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才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所谓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面孔所诱发的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一定程度的接近意愿(Rhodes,2006)。Chen,German和Zaidel(1997)将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分为两类:面孔所有者假设(the owner hypothesis)和观察者假设(the boserver hypothesis)。面孔观察者假设认为面孔吸引力是观察者对面孔的知觉,存在于观察者的认知结构中,即美存在于观察者的知觉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 beholder)(Chen et al.,1997;Little&Perrett,2002),观察者自身的特点(生理、认知、社会文化因素等)会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判断(寇慧等,2013)。如Little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感知吸引力会影响女性对男性面孔性别二态性和对称性的偏好(Little,Burt,Penton-V0ak,&Perrett,2001):还有研究者采用对照实验发现女性的不同生理周期会影响对男性面孔吸引力的评定(Thorne,Neave,Sch01ey,MOSS,&Fink,2002)。面孔所有者假设,倾向于关注面孔所有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对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认为面孔吸引力是面孔所有者身上的一种稳定的特质,即美是一种外在特质(Drury,2000;Hilhorst,2002:Jones,Little,Burr,&Perrett,2004;Little,&Perrett,2002)。根据此假设,研究者认为面部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特征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主要因素(Baudouin&Tiberghien,2004:Komori,Kawa-mura,&Ishihara,2009;Perrett et al.,1999;Ren-nels,Bronstad,&Langlois,2008;Vingilis-Jaremko&Maurer,2013)。早期研究主要是根据测量学的原理,将面孔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值量化,通过改变面孔的特征信息(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或者面孔的结构信息(如眼睛之间、鼻子和嘴巴、以及眼睛和鼻子的距离)来确定影响面孔吸引力的量化因素(Schmidt&Hunter,1998;Yasutomi,Ioi,Nakata,Nakasima,&Counts,2006;Kiekens et al.,2007)。近来,研究者开始探讨面孔所有者的位置信息对其吸引力产生的影响。面孔的位置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不同侧脸(左脸和右脸)和不同角度(竖直和倾斜)。

人类的面孔由两半部分组成,即左脸和右脸,研究表明人类面孔的两半部分是不对称的(Thomp-son,1943)。Smith通过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左右半脸的面部特征也是存在差异的,对于男性来说,左半脸的面积比右半脸的大且面部特征更加明显,而女性的右半脸要大于左半脸,面部特征较突出(Smith,2000)。因此可以看出左右半脸对个体关于面孔知觉的贡献也是不相同的。在一项研究中,被试处于相同方向并评价八张莱昂纳多所画的人物的不同侧脸(左脸和右脸),结果显示被试认为图纸描绘的右半边脸比左边脸更加生动,有活力(Ben-iafield&Segalowitz,1993)。不久之后,Reis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女性的右半边脸的面孔吸引力和看上去的健康水平均高于左半边脸(Reis&Zaidel,2001a,2001b)。国外最早开始量化研究左半脸和右半脸对面孔吸引力贡献的人是Wolff,利用拼接融合技术,首先以两瞳孔连线的垂直线为准,将面孔分为两半部分,其次将左半脸与左半脸的镜像、右半脸与右半脸镜像进行拼接,形成双左镜像脸与双右镜像脸,即left-left and right-right compositesof faces,最后让被试评价两个半脸哪个与原始脸更像,研究结果表明双右镜像脸与原始脸更加相似(Wolff,1933)。后来Zaidel等研究者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运用镶嵌技术,进一步地研究了左右半脸合成镜像的吸引力与微笑之间的关系,发现女性的右半脸合成镜像的吸引力高于左半脸的合成镜像,而男性的左右脸合成镜像不存在差异,且男性和女性的左半脸合成镜像会存在更多表达微笑的表情线索。最近,Okubo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左右半脸的合成镜像在信任感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对于右半脸合成镜像,个体的左半脸合成镜像在表达积极高兴表情时,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信任,而在表达愤怒表情时,被试更倾向于相信右半脸合成镜像(Okubo,Ishikawa,&Kobayashi,2013)。在国内,关于左右半脸的研究比较少。2011年温芳芳利用FantaMoron4,0软件改变性别二态性线索和图片面孔的注视方向,发现图片面孔的注视方向会影响观察者对面孔的偏好。2012年孙宇浩等人进一步将Chimera tech-nique和Moroh teachnique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面孔刺激,结果发现“左右半脸刺激”和“位置”都会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评定,即不论右半脸出现在面孔的左侧还是右侧,被试均认为其吸引力高于左半脸,而当左右半脸呈现在其原本的位置时,其吸引力才会高于其镜像脸的面孔吸引力。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影响左右两个半脸的面孔吸引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刺激材料(即左半脸或者右半脸面孔);二是两半脸所在的位置(即左边或者右边)。然而,还未见对于不同倾斜角度面孔的吸引力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的相貌,面孔在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当人们做自我评价或者对他人评价时。此外,无论是在人际交往、择偶还是就业方面。面孔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科技发达的现今,人们的生活大部分都充斥着MSN、微信、微博、QQ等通信工具,为了在网络世界中留下好印象,个体会拍各种漂亮的照片。那么为了使拍出的面部照片更加漂亮,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现今流行的“无敌45度自拍”,拍出来的效果下巴尖,眼睛大,男女老少都适用。但是当个体的脸庞比较大的时候,这种拍照技巧就不太适合了,此刻就要考虑只拍半边脸或者给脸的侧面来一个特写,而至于该选取拍哪半边脸会更加漂亮,前人的研究已经给出了答案(Woolff,1933;孙宇浩,施慧敏,刘芳,王哲,李宏汀,2012;Okubo,Ishikawa,&Kobavashi,2013)。因此,接下来就要探讨当面孔竖直或者倾斜(向左或向右)时,其吸引力是否存在差异?这也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内容。本研究通过呈现不同倾斜角度(竖直、左倾、右倾)的面孔实验材料,让被试对其吸引力做相应的评价,同时用眼动仪来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试图从观察者的角度探讨倾斜角度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在某高校招募自愿参加实验的41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2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后视力正常,且自述无精神疾病或其他障碍。

2.2 仪器

本实验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Ⅱ头盔式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采样频率为每秒500次。

2.3 材料

采用已有研究中信度和效度较好的30张标准化的女性(年龄20-30之间)面孔材料(Zhang etal.,2011),面孔表情均为中性。面孔图片采用白底灰度面孔,图片尺寸为15cm×15cm。425×425像素,同样的亮度,色度以及光泽。用Photoshop7.0软件对照片进行统一标准的图像处理,去掉面孔的头发、耳朵、脖子等外部特征,只保留眼、鼻、口、面颊等内部特征。实验的材料为一张图片中并列出现左倾(45°)、竖直(90°)和右倾(45°)放置的三个同一人物的面孔,如图1所示。

2.4 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进行,所有图片用17英寸显示器的屏幕呈现。眼动跟踪过程中。被试需要戴上头盔并且坐在距离屏幕60-70cm处。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评价随机出现的30个组合好的面孔,从中选择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用眼动仪记录双眼的眼动情况。每个trial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先是呈现1000ms的“+”注视点,而后呈现一组刺激,让被试进行选择,选择“1”代表左边的图片更有吸引力,“2”代表中间的图片更有吸引力,“3”代表右边的图片更有吸引力,而后呈现500ms的空屏。空屏消失,下一个trial开始。为排除顺序效应,左倾面孔和右倾面孔分别在左右各出现一次。

2.5 实验变量及设计

本研究采用3×2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的自变量为面孔类型和性别。其中,面孔类型包含3个水平:竖直放置、左倾放置以及右倾放置。性别为被试问变量,分男女两个水平。因变量取瞳孔大小(pupil size),注视持续时间(dwell time),注视次数(fixation count)三个指标。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分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瞳孔大小的方差分析结果

以材料类别和性别为自变量,瞳孔大小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78)=34.920,p<0.01。结合LSD比较可知,观看竖直面孔(481.903)和左倾面孔(392.277)的平均瞳孔尺寸均显著大于右倾面孔(389.822)的平均瞳孔尺寸,观看竖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尺寸显著大于右倾面孔。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39)=0.583,p>0.05。材料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78)=3.051,p>0.05。

3.2 注视持续时间的方差分析结果

以材料类别和性别为自变量,注视持续时间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2,78)=60.593,p<0.01。结合LSD比较可知,竖直面孔的注视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左倾面孔的注视持续时间和右倾面孔的注视持续时间,而且左倾面孔的注视持续时间显著的大于右倾面孔的注视持续时间。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2,39)=4.410,p<0.05。材料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485,p>0.05。

3.3 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结果

以材料类别和性别为自变量,注视次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2,78)=90.809,p<0.01。结合LSD比较可知。对竖直面孔的注视次数显著高于对左倾面孔的注视次数和右倾面孔的注视次数,而对左倾的面孔和右倾面孔的注视次数无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39)=6.715,p>0.05。材料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78)=2.292,p>0.01。

4 讨论

在眼动实验中,被试自由地观看视觉刺激,不但可降低被试的防御心理,也可以记录不受被试控制的眼动成分(李晓娟,2008)。因此,眼动指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被试对刺激材料的偏好,而对于本研究来说,能够为面孔知觉的角度偏好提供直接的证据。本研究的眼动指标结果显示,被试对于竖直放置图片的瞳孔直径显著大于对左倾放置面孔和右倾放置面孔的瞳孔直径。此外,对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次数的分析也发现了类似显著的结果。该结果说明被试存在显著的位置偏好,即对于观察者来说,相对于左倾和右倾的面孔而言,更偏爱竖直的面孔,并认为竖直面孔的吸引力比较高。

查阅文献可知,以往对面孔位置偏好的研究主要是采用面孔参照和观察者参照两种视角,通过操纵注视方向来实现。面孔参照视角是指保持目标头部正面朝向被试而改变目标眼睛的注视方向:观察者参照视角是指改变目标头部朝向而保持眼睛方向与头部一致。如Main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斜视的面孔,个体更偏爱正视的面孔,并认为正视面孔的吸引力强,这很可能与人际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有关(Main,DeBruine,Little,&Jones,2010)。Mason认为注视方向是人际交流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桥梁,注视方向意味着个体注意资源的分布,当某对象进入个体的知觉系统,说明该注意对象对个体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然而,当个体的注视方向从一个物体上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个体兴趣的转移(Mason,Tatkow,&Macrae。2005)。同时,在传统文化中。正视是人际交流中的一种礼貌。象征着尊重,符合社会规范。而在本研究中,采用观察者参照视角,通过操纵面孔的倾斜方向来探讨个体对不同倾斜角度面孔的偏好。然而。本研究结果与温芳芳和左斌(2011)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其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面孔参照视角来研究性别二态线索、面孔吸引力和表情对正视面孔偏好的影响:第二部分则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来研究,结果发现以面孔为参照视角时被试总体存在显著的正视偏好,而以观察者为视角时被试总体并未表现出显著地正视偏好,同时这也是与本研究结果差异的所在。这很可能与实验材料即人物面孔呈现角度的设置有关,在本实验中面孔的朝向分为左倾、竖直、右倾三个维度,此外,面孔的偏离角度是偏离竖直线45度,而在温芳芳和左斌(2011)的研究中只有竖直面孔和右3/4头部朝向两个维度。当面孔朝向左或者右的倾斜角度从0度逐渐变为90度时,观察者对于面孔的感觉会从整体慢慢消失,而对于面孔的认知评价也会因之而慢慢不同,可能这可以解释这两个研究中出现的对正视面孔偏好的结果差异。

此外,对称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面孔是不对称的,而且调查显示对称的脸比不对称的脸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这种现象具有跨文化一致性(Penton-Voak et al.,2001;Perrett et al.,1999;Zaidel,Aarde,&Baig,2005)。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竖直面孔应该更加对称,因此,观察者更加偏爱竖直的面孔。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被试对于左倾位置的面孔的瞳孔直径和注视时间大于右倾位置的面孔的瞳孔直径和注视时间。而且差异显著。说明左倾面孔的吸引力比右倾面孔大,即左倾的面孔更容易获得观察者的注意以及偏爱。此外,对不同性别的人来说,左右两个半脸对面孔知觉的贡献也是不相同的,例如Smith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男性来说,左半脸的面积比右半脸的大且面部特征更加明显,而女性的右半脸要大于左半脸,右面部特征更加突出(Smith,2000)。Burt和Reis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右半脸的面孔吸引力对于左半脸来说更高,右半脸更容易获得观察者的注意(Burr&Perrett,1997;Reis&Zaidel,2001a)。因而在本研究中,就需要排除因左右半脸的不对称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观察者对面孔吸引力的评定差异。主要是通过控制面孔的倾斜角度。从而使观察者看到的不是单个的左半脸或者单个的右半脸,而是整个向左或者向右倾斜的面孔,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向左倾斜一定程度的面孔和向右倾斜一定程度的面孔,即在本研究中,角度设置为向左倾斜或者向右倾斜45°,没有改变整个面孔的呈现,仅仅改变了面孔的倾斜方向,使观察者观看到面孔的全部,这样的操纵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了左右两个半脸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可知,面孔吸引力评价中存在显著的“角度效应”,即竖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左倾面孔的吸引力和右倾面孔的吸引力,而左倾面孔的吸引力又高于右倾面孔的吸引力。该结果扩大了有关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同时这也为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拍照提供了借鉴。尽管如此,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1)在本研究中左倾面孔和右倾面孔的倾斜角度是固定的,而当倾斜角度变化时是否还会出现该差异。另外,同一方向(向左倾或者向右倾)的不同倾斜角度面孔的吸引力是否有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2)当被试观看向左倾或者向右倾的面孔时,其观看面部的兴趣区是否有差异,需开展进一步的详细研究。(3)许多研究显示右半脸的吸引力高于左半脸,那么左右半脸的不同倾斜角度是否存在吸引力的差异?(4)被试在观看不同倾斜角度的面孔时,其大脑的神经活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有待进一步开展一些认知神经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面孔的倾斜角度可能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评价中存在显著的“角度效应”,即竖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倾斜面孔的吸引力。同时研究还发现左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倾面孔的吸引力,左倾面孔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