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情境对青少年意图判断诺布效应的影响

2016-12-16 10:45陈友庆陶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4期

陈友庆 陶君

摘要 设置了母亲、朋友、老师三类重要他人,副作用结果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的实验故事共六个,选取311名中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问题,以此探讨青少年诺布效应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状态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2)母亲、朋友和老师这三类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和女生的意图判断没有显著差异;(4)青少年认为,由消极副作用引起的被行为者的情绪以负性情绪为主,而行为者的情绪则以正性情绪为主。本研究的结论是:青少年在进行意图判断时仅出现了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关键词 诺布效应,重要他人,意图判断,心理理论。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诺布效应(Kn06e effect)是由Knobe发现的一种关于意图判断的不对称现象,也称副作用效应(side-effect effect)。如果一种行为的后果可以被预见,但却并非行为者期望发生的,那么该种行为的后果就称之为副作用。一个案例是:公司副总裁对董事会主席说“我们想启动一个新的项目,这将有益于我们增加利润,但它对环境也会起到帮助/危害作用”。董事会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关心对环境的帮助/危害,我只想要尽可能多的利润,我们启动新的项目吧”。启动新项目后,果然环境得到了帮助/危害(Lauren,Clark,&Schweitzer,2015)。Knobe(2003)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把那些由于行为导致负面副作用的人归咎为是故意的,而把那些由行为产生积极副作用的人判断为是无意的,这就是所谓的诺布效应(副作用效应)。这种因为副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对行为者的意图判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在进行意图判断时并不是那么理性,行为结果的道德性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判断。关于诺布效应产生的心理偏见的解释倾向于认为在消极副作用的情境中,人们想要惩罚行为者,因而对其归因为是有意图的。

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包括使他人获益,从而达到双方和谐的关系(Bergin,Talley,&Hamer,2003)。Smeetsters,Wheeler和Kay(2009)的研究表明,个体对重要他人的人际知觉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并且自动激活与重要他人相关的内容(如愿望、信念等),从而使自己接受他人的观点。个体知觉到的关系越紧密,则此种关系对其行为的影响越大(Shah,2003)。曾有研究者(Laurent et al.,2015)探讨过人们对不同行为者意图判断时的诺布效应。研究者要求被试(招聘自互联网的美国大学生或者其他成人网民)通过完成简单句子来对约翰,史密斯(一个普通人)及董事会主席行为的意图及其诺布效应来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对两人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这一结果既可能是诺布效应具有普遍性意义,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变化,也可能研究者并没有让被试辨别两者的地位差异而导致。由于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历来强调中庸、和为贵,同时强调等级性,如孝道、尊师重道等,因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行为者是不同的重要他人时诺布效应的特点,以助于了解诺布效应的发生机制。

青少年的道德评价开始从直观的好坏过渡到更为抽象、复杂的道德理解,然后逐渐发展成较为稳定、内化的道德观,更多依据内在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莫雷,张卫。1999)。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微系统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青少年直接体验到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前者包括社区环境、文化环境等青少年能直接体验到的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后者是青少年的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同伴和教师(Laible,Carlo,&Raffaelli,2000),这些重要他人在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传递着态度、情感,展示着社会规范,对青少年道德的内化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Harris(1995)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青少年是在寻求家庭系统以外的社会系统归属过程中完成群体社会化的,进入青少年期后,父母的影响会让位于同伴,因为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人际环境。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父母、教师和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他们是在不同问题上对青少年有影响的。例如,涉及道德及安全领域的决策以及择业,教育、理财等未来发展的问题时,通常是父母、教师的指导发挥主要作用:而涉及兴趣爱好,穿着打扮等日常社交领域的决策时,同伴的影响更大(Berndt。1979)。有研究者(张庆鹏,刘静丽,黄慧,黎洁,寇或。2012)在冲突的情境中考察了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选择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他们在对母亲、老师、朋友这三类重要他人的行为意图判断时诺布效应的特点。

心理理论是个体理解和归因心理状态的能力。研究表明,有关道德评估也会影响到对心理状态的归因,特别是某种行为被描述为是故意时。例如,Havashi(2007)的研究表明,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依赖于对心理状态的理解。Leslie,Knobe和Cohen(2006)研究发现,道德判断会影响心理理论,即使是学前儿童也会根据相关结果的道德效价来评价行为是否有意。Uttich和Lombrozo(2010)的研究论证了道德评估对于意图行为的归因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也试图更深入地探讨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中诺布效应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南京市六所中学选取了初一学生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2.54±0.51岁),初二39人(男17人,女22人,均龄13.49±0.51岁),初三36人(男17人,女19人,均龄14.92±0.28岁),高一80人(男60人,女20人,均龄15.80±0.43岁),高二77人(男49人,女28人,均龄16.68±0.60岁),高三40人(男13人,女27人,均龄17.33±0.57岁),共311名被试(注:高一和高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三学生仅来自普通高中)。

2.2 实验材料

参考相关文献(陈友庆,耿海燕。2013)及对在校学生、老师进行访谈,以了解青少年同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典型情境,同时根据诺布效应的研究情境框架,设计了六个副作用实验故事。用于考察青少年在行为者为不同重要他人时,对他们的意图判断的倾向性。此外,实验故事情境中控制了道德变量,即这些故事的内容不含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不涉及道德和规则,都是个人行为。六个实验故事的框架见表1。

2.3 实验程序

采用3(重要他人:母亲,朋友,老师)×2(副作用性质: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设计。设计了三种实验故事(重要他人分别为母亲、朋友和老师),每种实验故事又包括两种性质的副作用(积极和消极),因此每个被试都要阅读六个故事。在各个年级进行小群体施测。为防止被试作答有定式,不同性质的副作用故事以ABBA顺序呈现。因变量为被试对故事中行为者意图的理解和心理状态理解的评价或得分。

实验故事及评分方法举例(此为重要他人为朋友,副作用为消极性质的故事):

李铭对在隔壁班的好友张华说:“学校说要参赛必须两个人,你跟我一起参加乒乓球比赛吧。”张华说:“我跟你一组可以参加乒乓球比赛,但参赛的话我就不能当选体育委员”。“李铭说:“我不关心你当不当体育委员,我只关心我能不能组队参赛,我们去报名吧。”张华和李铭一起报名参加比赛了。如张华所说,他落选了体育委员。

参照前人的研究(陈友庆,耿海燕,2013),设置问题和编码方式如下:

问题1:请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李铭是有意图地让张华落选体育委员”这样的说法。问题2:请问:你如何评价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后张华落选这一结果。问题3:请问:李铭让张华跟他参加比赛,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李铭是否应该被谴责。问题4:请问:李铭主要是想组队参加比赛还是想让张华落选。问题5:张华和李铭参赛后,张华落选了体育委员,对此:张华的看法是:____,张华的心情是:____,李铭的心情是:____。

问题1为意图判断问题,答案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1-5分。问题2为行为性质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非常不好”到“非常好”,记1-5分。问题3为行为奖惩特征评价问题,答案选项从“不应该受谴责”到“应受最强烈谴责”,记1-5分。问题4为行为动机判断问题,包括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问为对主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组队参加比赛”,第二个小问为对次要动机的判断“李铭想让张华落选”。两个问题的答案选项皆是从“完全不是”到“完全是”。记0-6分。问题5为心理理论问题,包括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是关于被行为者对于产生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见问题5的第一空)。经整理,被试的回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理解,如“好”“一举两得”“做得对”“大家都满意”等:另一类是负面理解如“这样不好”“太自私了”“伤害了别人”等。另外,发现极少数被试同时有正面理解和负面理解,如“虽然目的达到了,令其满意,但是影响了别人,应该内疚”。研究者将根据其回答的重点偏向来进行归类。例如上个回答的重点是在负面,便将其归为负面理解。第二个小问是对被行为者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二空)。第三个小问是对重要他人的情绪理解(见问题5第三空)。经整理,被试对后两个小问的回答可分三类:正性、负性和其他(包括中性感受和混合情绪)。描述正性情绪的词语如“开心”“太棒了”“得意”“快乐”等:描述负性情绪的词语如“难过”“伤心”“怨恨”“不满”“生气”等:中性感受的词语如“无所谓”“没什么”“平淡”“没感觉”等,混合情绪包括正性和负性两种情绪,如“既高兴又难过”“有点开心也有点内疚”等。

对其他五个故事的评分方式同上例。

3 结果

3.1 评分者信度

由两名研究者根据问题5编码规则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独立编码,问题5第一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问题5第二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6,问题5第三小问的kappa系数为0.95。在评分过程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经共同讨论解决。

3.2 青少年诺布效应的总体表现

被试在回答意图判断问题时(问题1),少部分人的选项为“不确定”,研究者将这部分有模糊判断的被试删除,以使对被试意图判断的检验更为严格,同时将选择“完全不同意”和“部分不同意”都归为无意图判断,选择“部分同意”和“完全同意”都归为有意图判断,以此分析被试的诺布效应特点。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在六种副作用情境中,皆是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由表3可见,初中组和高中组在各种情境中,也表现为无意图判断显著高于有意图判断。这表明,青少年被试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了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在这些情境中,诺布效应本应表现为有意图判断显著地多),即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3.3 青少年对不同重要他人意图判断的比较

由表4可见,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两个年龄组的被试,对于三类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的意图判断皆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对三类重要他人的判断,其差异的效果量ηp2仅为0.01,这说明重要他人变量对判断倾向的解释度不高,两者属微弱关系。这都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是一致的,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具有普遍性特点。

此外,t检验表明,对于每种重要他人的意图判断,初、高中组之间皆没有显著差异。

3.4 不同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下意图判断的性别差异

由表5可见,仅在重要他人为老师及条件为积极时,男女间的意图判断差异显著,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容易做出老师行为是有意图的倾向。而在其他条件下,性别差异皆不显著。

3.5 意图判断与行为性质、奖惩特征评价、动机间的关系

将不同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情境中的意图判断得分分别与行为性质评价(实验故事问题2)、行为奖惩特征评价(实验故事问题3)、对行为动机的判断(实验故事问题4)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对次要动机的判断与三类重要他人两种副作用条件下的意图判断都相关显著:行为奖惩特征除了与母亲积极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重要他人和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都相关显著;行为性质评价与朋友、老师积极副作用情境下的意图判断相关显著。

3.6 青少年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对被行为者观点的认识

积极副作用条件是行为者无心却做了好事,因而关于行为者对副作用的看法都是正面理解:而消极的副作用条件是无心办了坏事,这同心理理论研究中的失言理解任务相似。所以消极副作用情境下对副作用行为的看法更值得关注。表7为各年级被试关于被行为者对消极副作用行为的看法(实验故事问题5第一空)。

根据表7,对各年级被试关于被行为者对消极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对三类重要他人的理解皆差异不显著(母亲x2(5)=2.37,朋友x2(5)4.29,老师x2(5)=1.20;皆是p>0.05);消极副作用结果情况下,被试总的表现皆是负面理解显著多于正面理解(母亲x2(1)=171.58,朋友x2(1)=103.03,老师x2(1)=151.41;皆是p<0.01)。

对被行为人关于三类重要他人消极副作用结果的看法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x2(2)=10.97,p<0.01,表明被试在三类重要他人情境下看法有差异。再进行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e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表明:母亲和老师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不显著(z=-0.91,p>0.05);母亲和朋友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显著(z=-3.11,p<0.01),即对行为者母亲的负面理解更甚;老师和朋友情境,对副作用结果的看法差异显著(z=-2.29,p<0.05),即对老师行为的负面理解更甚。因此,青少年看待消极副作用结果时,对三类重要他人的负面看法是母亲与老师相当,两者皆高于朋友。

3.7 青少年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对重要他人及被行为者情绪的理解

本研究更关注消极副作用结果下的情绪理解问题(实验故事问题5第二、三空)。由表8可见,被试认为被行为者在三类重要他人条件下由消极副作用导致的情绪,皆是负性情绪显著地多,而重要他人的情绪皆是正性情绪显著地多。

对被试理解被行为者对三类重要他人消极副作用结果的情绪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结果差异显著,x2(2)=70.95,p<0.01。进一步开展两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对母亲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5.19,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对母亲情境和老师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对老师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朋友情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更甚。这表明,青少年认为:被行为者负性情绪的程度大小依次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

同样,对被试理解三类重要他人在消极副作用结果的情绪进行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显著,x2(2)=25.25,p<0.01。进一步开展两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母亲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不显著(z=-1.33,p>0.05),说明两种情境产生的情绪基本一致:母亲情境和老师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4.52,p<0.01),在母亲情境中产生的正性情绪更甚,说明青少年认为母亲相对于老师会更得意于自己的做法:老师情境和朋友情境的情绪理解差异显著(z=-3.04,p<0.01),在朋友情境中产生的正性情绪更甚,说明青少年认为朋友相对于老师会更得意于自己的做法。总体看,青少年认为重要他人正性情绪的程度大小是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

4 讨论

4.1 青少年诺布效应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无论针对何种重要他人,也不论是积极副作用结果还是消极副作用结果,青少年都倾向于对副作用结果做出无意图的推断。这表明,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且不同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是一致的,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具有普遍性特点。

我们认为,青少年出现不完全诺布效应的原因有二。第一,本研究设置的结果不太极端,这可能会削弱诺布效应的表现。同Knobe实验中的董事长情境(获得盈利,但破坏了环境)相比,本研究消极副作用条件的破坏性要微弱得多。Knobe(2006)的道德效价论和Fehz(2007)的意图判断启发式观点都认为,对行为意图判断是启发式的,即判定为不好的行为会倾向于做出有意图的判断,并且意图判断偏向会随着对行为的评价而改变。本研究设计的消极副作用行为受到社会谴责的程度较小,这可能导致没有出现像典型董事会主席案例中那样对消极副作用结果明显的有意图判断偏向的情况发生。第二,青少年看待重要他人的行为,可能更重视动机而非结果。人们理解行为的意图通常是由行为推理结果,而较少由结果反推行为。例如:相比于“玛利亚有意赢得了比赛”,人们更倾向于说“玛利亚有意尽了她最大力跑(行为),从而赢得了比赛(期待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玛利亚的行为是可控的,她能够通过意愿(意图)决定跑多快。而赢得比赛并非她能控制,因为涉及到她的行动之外的因素(例如其他参赛者的表现)。当将结果转变为看得见的行为时,人们能够对问题所询问的实际意义进行解答。诺布效应的经典实验和本研究中关于意图的询问都是关于副作用行为导致的结果。要求被试反推其意图。在本研究中,行为者都是重要他人,因此,其行为的动机就更具意义,故而青少年被试会倾向于从动机进行归因,对副作用的意图判断时重视结果的情况减少。因此,即使是消极副作用结果,由于行为实施者都是重要他人,青少年认为他们或许是好心办了坏事,不希望对他们进行谴责和惩罚,故而倾向于做出无意图的推断,出现了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这与Laurent等人(2015)针对约翰,史密斯或董事会主席的行为的诺布效应研究结果一致。这样看来,从青少年到成人,诺布效应并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变化,具有年龄一致性的特点。

4.2 青少年的意图判断与行为动机评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意图判断与行为奖惩特征评价有较多的相关性,即诺布效应受到行为者和行为奖惩特征评价的影响,这证实了心理偏见理论(Nadelhoffer,2005)。心理偏见理论认为,消极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偏见,从而希望对行为实施者进行谴责:若是积极的结果,那么人们对实施者的行为评价也是赞扬的,积极的,也就产生奖励行为实施者的心理偏见。因此,人们对行为意图的判断并不局限于其好坏与否的简单判断上,而更着重于考量该行为是否得到奖励或惩罚。

本研究发现,虽然诺布效应受到行为者和行为奖惩特征评价的影响,但也符合道德效价论的观点(Knobe,2003;Knobe&Mendlow,2004;Knobe,2006),即强调意图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即使本研究在设计实验故事材料时控制了道德变量,但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要他人为老师和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条件下意图判断与行为奖惩特征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道德评价与意图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次要动机(副作用的动机)与意图判断在所有条件下都相关显著,这说明青少年对于行为意图的判断与副作用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判断,也许是由于青少年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意图和动机的内涵的缘故。

4.3 重要他人副作用情境中青少年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在消极副作用情境中青少年如何判断被行为者的想法以及对行为者和被行为者情绪的理解。结果表明,消极副作用结果情况下,青少年判断被行为者的想法皆是负面理解显著多于正面理解,而且这种情况在母亲和老师为行为者比朋友为行为者时更甚。这可以解释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全面成长时期,其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在不断完善和社会化,他们对于消极副作用结果产生的负面认识。是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的表现。此外,青少年又处于心理发展严重逆反时期,其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相对封闭,和同辈群体相处时间最长,有着强烈地被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更容易认同和接受同辈群体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还不如同伴一句话的原因。研究表明,青少年对朋友的情感需要超过了对父母的情感需要(Taka-hashi&Sakamoto,2000)。所以当行为者为朋友时,青少年会较少地将行为者判断为有意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认知平衡,维护情感联系。因此,当行为者为朋友时,青少年对副作用结果的负面看法要低于行为者为教师和母亲的情况。

本研究还表明,青少年认为被行为者在三类重要他人条件下由消极副作用导致的情绪皆是负性情绪显著地多,其强度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这或许是青少年认为人际关系越密切者,行为者对被行为者带来的伤害越小。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那么被行为者就应该有更负性的情绪出现。而本研究的另一个结果却是反过来的,即青少年认为重要他人的情绪皆是正性情绪显著多,这种正性情绪的强度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这与上述的解释应该有一致性,即人际关系越密切者。行为者越在乎自己的成功,越不太在乎被行为者的心理感受。因此。青少年被试认为。母亲和朋友这两类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者,他们应该最不在乎被行为者(女儿、好友)的感受,而老师作为教育者,更注重平等对待教育对象,故而这种不在乎学生心理感受的情况要弱些。

5 小结

本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2)母亲、朋友和老师这三类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和女生的意图判断差异不显著;(4)青少年认为,由消极副作用引起的被行为者的情绪以负性情绪为主,而行为者的情绪则以正性情绪为主。

本研究结论: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