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群山
——聚焦光泽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6-12-16 16:51寇贤华
福建林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改林权光泽

文/寇贤华

沸腾的群山
——聚焦光泽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文/寇贤华

当你走进光泽,放眼望去,群山如凝固的巨浪,崔嵬绵亘,气度非凡;近观是一片片生态林、经济林,耸翠滴绿,生机盎然。

森林,大地之肺,滋养着光泽,蕴育出150多种珍稀动植物。

假如你走进海拔1930米华东第二高峰的香炉山,或是走进海拨1477米的乌君山,树木筛下的阳光犹如一幅幅印象派油画,杉松竟生,乔灌争长,不时可看见珍稀树种。据林业部门调查,全县名木古树达26科48属64种5598株,南方红豆杉、柔毛油杉、银杏、罗汉松、楠木、柳杉、香榧等珍稀树,枝繁叶茂,亭亭玉立。林间百鸟婉转啼鸣,时不时可看到野兔、竹鼠上窜下跳,有幸的话,你还能看到獐子、山羊、麂、熊等异兽悠然觅食,传说有人在水里还看见角怪、四脚泥鳅等奇物。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繁衍,年年岁岁,生生不息,充满着生机活力。

有山必有水。闽江源头的光泽因山林的涵养,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国家一级、二级标准,光泽武夷天池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优秀并处于全省前列。

这是南方重点林业县—福建光泽县的现实写照。

光泽,八山一水一分田,集体林面积208.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0.9%。时序倒回到上世纪未,那时集体林处置权掌握在少数的村主干手中,“乱卖”、“乱发包”等中饱私囊的事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

“靠山吃山不养山”,林业发展困难重重,过度采伐和屡禁不止的盗砍滥伐,森林蓄积量锐减,一根根树桩在流泪,见证亵渎大自然的惩罚。

旧体制的缆绳将林业这只小自由舢舨拖向沉寂的港湾。

光泽人终于醒悟。探寻着用什么方法让气若游丝的林业起死回生。

答案只有一个:改革!改革就是灵丹妙药!1998年初,以“明晰林木产权、落实承包、实行分户经营管理”为重点的集体林产权经营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林改)由此拉开序幕。沉寂的群山开始沸腾,林业这个被誉为聚宝盆的绿色银行,聚集起光泽人越来越多的财富。

千头万绪,何处入手?先摸清家底。

1998年,县、乡村人潮涌动,查阅蒙尘的资料,翻山越岭核对,集体林的底子如照片显影逐渐清晰。

1999年4月8日县政府下发《光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分户经营管理的通知》,成立光泽县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以点带面是农村工作的不二法宝,林改工作也不例外。2001年4月,光泽县在华桥乡吴屯村开展林改试点工作,建立县级示范村。6月,全县林改现场会在华桥乡吴屯村召开,总结推广吴屯村改革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林改登记152.1万亩。初显成效,为光泽全面推行林改增添了信心。

刀切豆腐两面光,公平公正是人心所向。但“利”字边上锋利的刀刃,稍有不慎随时伤人伤已,这也是处理矛盾纠纷的难点所在。这场林改虽说本质上是为农民谋福利,毕竟触及到农村所有制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是一次集体利益的再分配。随着林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甲方的林子登记在乙方处、丙方的林子种到丁方地里、大户承包合同不规范,以及谁家的面积登记多了,谁家的面积登记少了……为了应得的利益,甚至争取不当的利益,一拨又一拨群众到村、到乡镇、到林业部门、到县政府上访。2003年6月13日,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暨林权换发证动员部署会议的召开,林农认识到“证”犹如生命一般的重要。这次会议明确全县集体林总面积208.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0.9%,全县每个村都有改革任务。受利益的趋使,山林纠纷上访达到最高峰值。

林改的“蛋糕”谁都想多分到一点。县林权办主任龚武平说起那时处置林权纠纷,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那时处理林改的纠纷,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儿子出车祸住院近两个月,他没有陪过一天。自己累病了,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也因太忙,挂完瓶拿上些药急急忙忙赶往单位去接访。家庭的不幸和病魔没有压垮龚武平的脊梁,一起起山林纠纷得到妥善调处,一处处风波慢慢平息。

林改之水越趟越深。是止步还是步入深水区?答案显而易见,也别无选择。县政府一环扣一环地制定政策,拿出措施。2003年7月19日,下发了《光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用2-3年(2003-2005)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县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回头看”和林权登记发(换)证任务。

时不我待。2003年8月26日,在华桥乡吴屯村举行光泽县林改换发证仪式。

2004年6月29日,召开全县林改通报会。

2004年7月12日,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林权换发证工作检查验收的通知》。

2004年11月15日,在寨里镇大青村召开全县林改检查验收工作现场会。

正是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大的引擎,推动着光泽林改这条负重的船只在风浪中远航。

摘取到高枝上果实的,是那些善于勇于起跳的人。

双喜临门。光泽林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头,2005年7月7日,南平市林改村级检查验收座谈会在光泽县召开,推广光泽县林改经验。2006年1月15日-18日,光泽又迎来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并率先在南平市顺利通过。

俗话说:“自己说好是茅草花,别人说好才是牡丹花”。检查验收组这样评价:“光泽县能按‘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原则,把全县93.3%的集体商品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通过各种形式落实到户和联户,产权比较明晰,集体预留均在10%以下,明晰率达90%以上,群众参与率达100%。能稳定落实自留山‘谁造谁有’政策,采取以家庭承包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经营方式,自留山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对因历史原因,占有山比较少的村民,落实了期货分山,群众满意度较高。”

光泽人并未被胜利冲晕头脑。因为,还有更重的任务等待光泽人去迎接挑战。

没山盼山,有山犯难。山分到千家万户,如何经营更有效益,是摆在政府和林农面前绕不开的课题。

智慧出自群众。2006年初,光泽县第一个股份合作制林场诞生于洋塘村。

洋塘村人也曾有过迷惑。山有了,怎么经营却成了大问题。几十亩的山林靠一户人家怎么防火、防盗、防治病虫害?木头下山开路的钱从哪来?一连串的问题让林农们犯愁。“造林说起来容易,可仔细一想有很多问题。”一位村民说,“比如,山地不比田块,田可以是一丘一丘的,山却没有明显的界限,遇到各家各户山地面积都很小的情况,就更难区分。”

慧眼看清实质。洋塘村民付连云从林农们意见不统一中找到关键原因在于山林经营的周期长、风险高。实施林改以后经营单位变小,山林效益难以显现。要想有好的收益,需要集约和规模经营。付连云找到打开林农“心锁”的金钥匙。他有心作个牵头人,细细地向村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山造林抚育前期投入仅要300元,经营一个轮伐期,利润至少3000元以上,收入非常可观。几经探讨,“以山入股,有资金的再加股”的联户创办股份合作林场的想法得到大家广泛认同。于是,这个新生的股份合作制林场在几经周折后,终于诞生了。林场吸收了招德小组21户人家共6万元的股金,当年就造了400亩的山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后,股份合作林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茁壮成长。集体林经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99%的集体商品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通过各种经营形式落实到户、联户和其他经营实体,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森林资源培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字虽然枯燥,但最有说服力。全县经工商注册的林业专业合作社216家,经营面积29万亩,股东1795个,注册资金达2.08亿元。仅2015年,完成林权证抵押贷款4349万元,共120笔,涉及面积7.6万亩,与上年同期相比贷款金额增幅3.9%。其中林农小额贷款1946万元,面积2.5万亩。“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5.32亿元,涉林面积68万亩。截至2015年,全县林权发证237.6万亩,发证率96%。

世间的事本难一帆风顺。正当林改走上正轨,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时候,2010年一场特大冰雪灾害肆虐光泽。大片大片的树木、毛竹被无情的冰雪折断损毁,森林覆盖率由75%急剧下降到64.48%。大灾面前,光泽人没有被吓倒,经受住考验。由于林改焕发出巨大活力,林农和承包大户成为造林的生力军,2011年全县造林居历史高峰,面积达18万亩。如果是林改前,这一天文数字简直不可想象。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又由恢复性上升到78.15%,净增13.67个百分点。连年造林面积名列全市第一。

看!如今的光泽,青山连绵,层峦叠嶂,一片黛色,青翠欲滴。在光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群山日夜诉说着林改的故事……

(作者单位:光泽县人大常委会)

责任编辑/罗美娟

猜你喜欢
林改林权光泽
《the revision of subjunctive mood 》教学设计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丝柔尽现
蓝莓的光泽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
江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林改后资源林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