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的效果观察

2016-12-16 07:54周粉峰孟风莉苏利利
护理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透药百会穴供血

周粉峰,孟风莉,苏利利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四科,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医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的效果观察

周粉峰,孟风莉,苏利利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四科,陕西 咸阳 712000)

目的探讨实施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护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依照医嘱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艾灸实施中医护理,观察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护理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症状,对眩晕康复有积极作用。

眩晕;中医穴位定向透药;穴位艾灸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脑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汗出、心悸等症[1]。眩晕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严重者甚则仆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穴位定向透药治疗是通过独创的非对称性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对药物分子产生定向的推动力,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人体,定向作用患者的病灶。该疗法从皮肤给药,药物直达病灶,降低了药物对肝肾的伤害等不良反应。近年来,我科采用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护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4月在我科住院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3~69(58.1±4.7)岁,住院 14~21(16.0±2.7)d。 观察组男26 例,女 17 例,年龄 46~68(57.9±4.4)岁。住院 13~19(15.4±2.9)d。 治疗前2组患者中性别组成、病程、年龄、病情程度、治疗方案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1]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2]符合眩晕诊断标准。西诊断标准参考《眩晕》[3]。

1.3 纳入标准 (1)年龄40~70岁;(2)符合眩晕中医、西医诊断标准;(3)处于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4)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1)有精神障碍病史患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其他如肿瘤、外伤、出血、梗死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的患者;(4)痴呆、失语等不能正确表述感受患者。

2 方法

2.1 对照组 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常规中医护理。(1)评估患者眩晕发作时间、程度、次数及伴随症状,了解诱发因素。(2)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3)嘱患者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避免深低头、旋转、久蹲等动作。(4)安慰关心患者,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加强基础护理,满足患者需要。(5)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6)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2.2 观察组 在常规中医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进行护理干预。观察过程中由经过本院中医护理专科小组进行过规范化培训并取得院内资质的2名责任护士进行操作,于入院第2天进行护理干预。方法:(1)中医定向透药仪选取型号为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J48A透热型中频治疗仪,该仪器通过非对称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的推动力,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过皮肤黏膜快速的进入人体,定向透药,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经通络、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仪器操作面板设置处方、强度、透热键,可根据治疗目的选择调整。研究过程中治疗方法中医穴位定向透药治疗每日1次,中药配方为本院制剂中心自制,药物成分忍冬藤4 g,乳香 2 g,没药 2 g,红花 2 g,独活 2 g,络石藤 6 g,威灵仙 2 g,桑枝 2 g,桂枝 2 g,白芍 2 g,乌鞘蛇 2 g,甘草2 g打碎研磨后装于6 cm×8 cm规格药包垫,应用前将药包充分浸湿,置于蒸锅加热至适宜温度,将药垫置于两侧风池、天柱穴,将电极片紧贴于药垫上,取舒适体位,用束缚带固定,接通电源,选择处方模式中改善血液循环处方13,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强度选择15~25,透热 20°~30°,时间设定每次 20 min,结束后自动报警,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2)选取百会穴,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评估皮肤无破损,将百会穴处头发向两侧分开,使用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百笑灸,先将百笑灸灸筒用胶布固定在百会、风池穴上,安好灸芯,点燃后扣合在灸筒上,上下左右旋转筒身,调节进气孔大小,使灸温适宜,以皮肤感到温而不灼为度,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询问患者感受,待皮肤热感消失,施灸完毕,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

2.3 疗效评价 1个疗程结束时,由责任护士对2组患者的眩晕、耳鸣、恶心呕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临床治愈: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能完成日常活动;显效: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平时无症状,劳累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活动;好转: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症状减轻;无效: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症状不减或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处理,采用有序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8.295,P<0.05),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方法。见表1。

表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例)

4 讨论

4.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属“眩晕”范畴,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实者多由于痰浊壅遏,淤血凝滞,经脉闭阻而成。崔祺等[5]通过研究历代医家对眩晕证的认识,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其病理机转为髓海不充,表现为虚、痰、淤3个方面,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开窍为原则。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大多数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增高,脑血流量降低,其斑块可造成大血管狭窄和闭塞[6]。近年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此病发病率3.8%~17.6%,人数逐年上升[7],并从发病年龄上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4.2 中医穴位定向透药联合艾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良好 《通玄指要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风池穴具有行气活血、疏风通络、醒脑开窍之功,可治疗眩晕、头痛、颈项强直。《针灸甲乙经》云:“眩、头痛重……天柱主之”,针刺天柱穴可疏通头部经气,调达气机,使气血之输布,脉络之通畅,使头面五官、脑府诸窍得养以治疗眩晕[8]。谷巍等[9]通过研究发现,针刺风池、天柱等穴可以诱导脑细胞的缺血耐受机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改善侧枝循环,对脑缺血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中医穴位定向透药疗法是根据生物电药导理论、热敷医学、药物动力学、中医学及现代微电脑等技术,综合了电致孔、电流治疗、中频药物导入、数码仿生按摩、热疗等多种复合治疗方式,通过非对称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以通过对药物离子产生的定向推动力,使有效成分更有效、更深入地透过皮肤黏膜快速的进入人体,作用于患部病灶,定向透药,具有疏经通络,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观察组所采用中药中忍冬藤[10]具有祛风通络,降压、降脂功效;乳香、没药[10]具有活血行气散淤之效,没药树脂能降低高胆固醇,防止动脉壁斑块形成作用;红花[10]具有活血祛淤,可抗凝血及抗血栓;独活[10]可降低脑血管阻力及抗凝血作用;络石藤[10]可祛风通络,具有扩血管作用;桂枝具有扩血管作用,白芍可抗血小板聚集,拟制血栓形成[10]。以上药物配伍后具有活血化淤,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之效,通过中医定向透药作用于两侧风池、天柱穴,可使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穴位渗入机体,使作用增强而有效达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百会为治疗眩晕的要穴[11]可疏通经络,清窍除眩。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为督脉经穴,为三阳五会之所,具有升阳豁痰,疏通经络,清窍除眩之作用。多篇文献对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均有报道,庄礼兴研究发现[12],压灸百会穴能扩张脑部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脑部供血供养增加,降低血小板聚集,减轻椎动脉硬化程度。赵宁侠等研究表明[13],艾灸健康人百会穴5 d后,通过多普勒观察提示,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非常明显增加。任秦有等[14]研究表明,艾灸百会穴5 d后,脑血管供血状态改善,脑部外周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血液循环改善。

本研究观察组通过选取风池、天柱,采用中医穴位定向透药,选取艾灸百会穴护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效果良好。2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经济,无创伤,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易于接受,且其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好转,且未见不良反应。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73.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18.

[3]贾秀初,黄如训.眩晕[M].2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3-3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崔 祺,肖 蕾,张庆杰,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机探析[J].陕西中医,2013,34(11):1527-1528.

[6]王 鑫.唐海玉.梁 云,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练习八段锦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3A):64.

[7]孙明媚,焦富英.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18):71.

[8]曹大明,李建伟.天柱穴穴性阐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3):19-20.

[9]谷 巍,刘 碌,高 铁,等.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产生缺血预适应效应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88.

[10]沈丕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1]刘 平,刘凯燕.百会穴临床应用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42-43.

[12]庄礼兴,朱福平.以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72-6673.

[13]赵宁侠,任秦有,郭瑞林,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右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4,29(1):59-62.

[14]任秦有,赵宁侠,郭瑞林,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左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45-46.

R473.5;R248

B < class="emphasis_bold">[DOI]1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3.059

2015-12-23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基金(2009JM4012);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基金(14XKLX02)

周粉峰(1973-),女,陕西咸阳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江 霞]

猜你喜欢
透药百会穴供血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预防腹胀的效果
中医定向透药对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干预观察
辣语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自拟方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
一穴解决“路怒症”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