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6-12-16 07:54黄锦华赵若华黄惠榕鲍志丽
护理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胃泌素胃肠功能排气

黄锦华 ,赵若华 ,黄惠榕 ,王 玲 ,肖 静 ,鲍志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a.泌尿外科;b.护理部;c.妇科,福建 福州 350004)

【中医护理】

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黄锦华a,赵若华b,黄惠榕b,王 玲c,肖 静c,鲍志丽c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a.泌尿外科;b.护理部;c.妇科,福建 福州 350004)

目的探讨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11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6)。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安慰剂贴敷,观察组予常规护理和消胀贴穴位贴敷,1次/d,共4 d。观察2组患者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干预前后胃泌素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3.26±5.54)h、首次排便时间(41.85±8.0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时间的变化,胃泌素水平从术前24 h至术后0 h有降低趋势,从术后0 h至术后24 h有升高趋势(F=140.784,P<0.001);干预后观察组胃泌素水平(166.25±16.36)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胀贴穴位贴敷法能有效促进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促进排便、排气时间提前。

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消胀贴;穴位贴敷;胃肠功能

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文献报道,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术后腹胀发生率为81%~92%[1],腹部术后恢复排气和肠蠕动在48~72 h,若不采用任何方法促进排气,肛门排气时间常需72 h[2]。目前的治疗基本上是在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后对症用药,不可避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此,在护理方面探讨如何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穴位贴敷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利用少量中草药贴敷于穴位,通过穴位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以及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起到药效和穴效的双重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行消胀贴穴位贴敷法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的子宫肌瘤患者。 纳入标准:(1)年龄 18~60 岁;(2)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子宫平滑肌瘤[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的症瘕(子宫肌瘤)[4];(3)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实验前48 h内未使用任何促胃肠蠕动药物;(5)术前肝肾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心肺功能正常;(6)手术时间在 1.0~4.0 h,麻醉时间1.5~4.5 h。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晚期出现恶液质者;(2)血色素低于 70 g/L;(3)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有严重感染者;(4)穴位及其周围皮肤有破损者;(5)术中出血量超过 1 000 mL;(6)对治疗中草药过敏的患者;(7)孕妇或哺乳期患者;(8)合并心血管、肾、脑、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9)有精神疾病者。剔除标准:凡入组后发现不符合本实验方案者。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因不愿意连续3 d实施穴位贴敷的患者有4例剔除,共纳入 56例,对照组年龄(36.83±5.79)岁,体质量(58.21±9.34)kg,手术时间(1.80±0.60)h,术前有便秘史5例,术前均行灌肠,术后均使用镇痛泵(地佐辛20 mg,托烷司琼20 mg);观察组因患者不愿意连续3 d实施穴位贴敷剔除3例,因皮肤出现发红、瘙痒而退出治疗的2例,共纳入55例,观察组年龄(37.82±7.04)岁,体质量(54.97±7.75)kg,手术时间(1.54±0.47)h,术前有便秘史 6 例,术前 55 例均行灌肠,术后均使用镇痛泵(同对照组)。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前便秘史、术前灌肠、术后使用镇痛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安慰剂贴敷干预。

1.2.1.1 常规护理 2组均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护理常规,(1)活动指导:术后当天指导床上活动,术后第1天开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2)饮食指导:术后禁食6 h后改为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改半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到普食。(3)情志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做好沟通和疏导。

1.2.1.2 安慰剂贴敷 (1)贴敷药物:取红米粉、黑米粉、玉米粉按比例 2∶2∶2[5]混合,加热水搅拌混合,形成药膏,每份约3 g备用,外观、气味、质地等与观察组相似。(2)用物:穴位贴敷所用医用胶贴由江苏连云港正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6.5 cm×7.0 cm(内径2.2 cm)。(3)取穴:取双下肢的上巨虚、下巨虚,共4穴位。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下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4)操作方法: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6 h将安慰剂敷于所取4个穴位,1 h/次,撤除时以湿毛巾清洁贴敷处皮肤。于术后第 1—第 3 天晨胃经对应时辰(7:00—9:00)各行穴位贴敷1次。共使用4 d。(5)观察不良反应:患者贴敷局部有无皮肤瘙痒、灼热、潮红、水疱、渗液等过敏症状,若出现则立即去除贴敷药物,并退出治疗组,给予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消胀贴穴位贴敷法干预。(1)贴敷药物:选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传统中医内科组方。消胀贴组方:白芥子、延胡索,按1∶1比例研成粉末,以水调成糊状,每份药膏约2.5 g备用。(2)观察组用物、取穴、操作方法、观察不良反应同对照组。

1.2.3 操作指导与考核 本课题所有的穴位贴敷均由妇科护理人员完成,穴位贴敷方法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干预前集中培训、强化护士对穴位贴敷操作的掌握,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正式试验。

1.2.4 评价指标

1.2.4.1 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嘱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留意手术结束后至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的时间,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2.4.2 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 检测2组患者术前2 d、术后0 h、24 h胃泌素水平。抽取外周血送检验科,离心后冰冻保存,由我院检验科人员用放射免疫法(胃泌素GT检测试剂盒,规格96T,武汉优尔生商贸有限公司生产)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23.26±5.54)h、首次排便时间(41.85±8.0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S,h)

表1 2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S,h)

?

2.2 2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干预前后胃泌素水平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胃泌素水平从术前24 h至术后0 h有降低趋势,从术后0 h至术后24 h有升高趋势(F=140.784,P<0.001);治疗组术后24 h胃泌素水平为(166.25±16.36)pg/mL,比对照组胃泌素水平(156.75±10.76)pg/mL 高(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2 组胃泌素水平的变化无交互作用(F=0.264,P>0.05)。

表2 2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干预前后胃泌素水平值的比较(±S,pg/mL)

表2 2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干预前后胃泌素水平值的比较(±S,pg/mL)

注:#主效应,*交互效应

3 讨论

3.1 消胀贴穴位贴敷法可促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后腹胀的原因颇多,包括手术麻醉等客观因素和女性患者疼痛阈值低等主观因素。从中医角度分析,其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淤、脾失健运、腑气不通等。目前临床上针对腹胀问题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术后早期活动、肠鸣音恢复前禁食、胃肠动力药及开塞露纳肛等,虽能够缓解腹胀等症状,但均为被动性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吴尚先认为“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 穴位贴敷疗法在现代药理学中即为经皮给药,是将少量中草药贴敷于不同的穴位,通过穴位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及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如李婷珊等[6]、王清江等[7]均发现穴位贴敷能使胃肠功能恢复实际时间明显前移,说明运用穴位贴敷方法促进胃肠功能方面效果较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表明消胀贴穴位贴敷通过对双足上巨虚、下巨虚的刺激,可调动胃肠经络,行气消滞,促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一致。

本研究根据运脾除湿、行气消胀辩证施护的原则选穴、选药、选时间。在穴位的选择上,所取的上、下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经的下合穴,可发挥胃肠经穴调和胃肠的功能;在药物的选择上,为使药物避免污染腹腔镜腹部切口,消胀贴贴敷于双足远端穴位,以充分发挥其穴效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白芥子及延胡索,白芥子具有抑菌、刺激、辐射保护、抗雄激素等功效。延胡索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具有活血散淤、行气止痛之功效。两者均易透过皮肤被吸收,具有较强的刺激穴位之功效;在时间的择取上,选择术后6 h进行穴位贴敷,因为在术后6 h麻醉药作用不同程度消失,机体各脏器逐渐恢复功能,根据子午流注的原理选择胃经对应时辰(07:00—09:00)进行穴位贴敷,可刺激和调动胃肠经络。所以,本方重穴效轻药效,通过刺激远端穴位,在胃肠经对应辰时给药,达到通经活络,调和肠胃之功效,促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3.2 消胀贴穴位贴敷法能提高患者胃泌素水平 胃肠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的长短。相关研究表明[8],胃泌素水平术后可出现一过性降低,手术抑制血浆胃泌素的分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说明胃泌素参与了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胃泌素水平从术前24 h至术后0 h有降低趋势,从术后0 h至术后24 h有升高趋势(F=140.784,P<0.001),与王茂等[8]研究结果一致。术后24 h,随着消胀贴穴位贴敷的实施,胃泌素水平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5),说明消胀贴穴位贴敷法可能通过提升胃泌素的分泌调节胃肠功能。这种调节可能与穴位贴敷兴奋迷走神经,改变胃泌素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消胀贴穴位贴敷法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传统非侵入性中医疗法,能促进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但由于本研究干预次数和例数有限,干预后未在多个时间点动态检测胃泌素水平,故消胀贴穴位贴敷对于胃泌素水平的远期影响不明确,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认识和验证。

[1]于秀丽,于婷婷,赖金玲.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24-25.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10.

[2]潘雨萍,冯素文.妇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25-1028.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11.008.

[3]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0.

[4]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8.

[5]姚 红,童 娟,王 铮.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4、r干扰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3):174.DOI:10.3969/j.issn.1000-0607.2007.03.007.

[6]李婷珊,纪浩旋,司徒丽萍,等.中药包热熨法辅助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11):61-6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1.061.

[7]王清江,柴文晓,史旺德,等.中药内服外敷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7):181-185.DOI:10.13422/j.cnki.syfjx.2014170181.

[8]王茂,代引海,邱春丽,等.胃癌手术前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2 (4):251-252.DOI:10.3969/j.issn.1672-688X.2014.04.005.

2016-03-31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立项课题(2013-2-59)

黄锦华(1981-),女,福建福州人,硕士,主管护师。

R248

B < class="emphasis_bold">[DOI]1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3.062

陈伶俐 王 影]

猜你喜欢
胃泌素胃肠功能排气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按压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