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

2016-12-17 03:42张天浩
经济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反垄断法反垄断

文、图/本刊记者 张天浩

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

文、图/本刊记者 张天浩

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高级国际研讨会作为本届“巴山轮”会议的分论坛于27日举行。相关专家在会上就市场公平竞争、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如何完善反垄断法、公平竞争的立法,以及在执法的协调和力度上如何加强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和解答。

陈清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最近在产业政策方面,正在开展一场大的讨论,讨论意义不仅在于要澄清一些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中国产业政策执行了20多年,总体上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追赶的前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得有失,得大于失。经济发展追赶的中后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失有得,失大于得。我所讲的“失”,一是行政性垄断未能减退,市场壁垒依然严重存在;二是所有制歧视未能消除,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再被固化;三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市场选择和投资决策的权利仍未到位;四是区域市场分割依然存在,没有减退的迹象。影响产业发展有两大政策,一个是产业政策,一个是竞争政策。在中国产业政策的地位之高,几乎是各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已经成为阻碍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障碍。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此消彼长,把竞争政策提到基础地位,产业政策不能削弱竞争。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地位,使所有市场活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垂直性产业政策应限定在中央政府市场失灵的领域和非歧视性,使其不产生限制竞争的结果。

王江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要用竞争政策去催生中国经济新的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经历新旧转换的“衔接期”和“阵痛期”,新的动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传统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明显减弱。另一方面新经济动力仍在孕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取代旧有动力的力量,新业态、新产品的体量仍然比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青黄不接”的背景之下,加快孕育新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新动力的源泉在于用竞争政策催生新动力。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革促发展,其核心的要意就是要用竞争政策催生新的动力。竞争政策的核心大家都知道,是竞争法和竞争制度,竞争制度有很多,也很宽泛。中国经济竞争政策尽管时间不长,还需要丰富,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但当务之急是把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好,宣传好。竞争政策的关键在于倡导和执行,国家工商总局这两年加大对公用企业不正当竞争的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各类反垄断案件的查处,也配合有关部门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方面做出了努力。孕育经济新动力必须要下大力气倡导和实施竞争政策,必须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仅要提供有益的产业政策,更要提供有效的竞争政策,只有有益和有效二者协同作用,中国经济才能具有更好的生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江平

张汉东(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

推进实施竞争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长的视角,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不断向市场让步权力,是伴随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政策在中国虽然是一个较新的名词,但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持续推进,实施竞争政策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推进实施竞争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逐步显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竞争政策已经进入决策视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竞争政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定政府部门不得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这些高层决策都体现了实施竞争政策的精神和实质。

同时,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竞争政策的实施,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推进放管服务改革,放就是放权给市场,管就是要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通过放管服务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激励创新,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校正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遵循市场竞争的基本经济规律,维护和促进有效公平的市场竞争,扩大有效供给。此外,价格改革、市场准入改革以及市场监管机制改革等,都体现了要维护市场有效竞争,客观上也促进了竞争政策的实施。

公平竞争审查和反垄断法彰显了竞争政策的作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关键一步,该制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有效实施将有力规范政府部门干预,微观经济保持市场竞争机制不被市场干预扭曲,使市场始终由竞争主导。反垄断先后处理了一系列重大典型的案件,大力宣传了反垄断法,形成了威慑作用,有力维护了市场竞争。中国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实呼唤竞争政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竞争执法机构,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执法,推进实施竞争政策,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我们也愿意以开放的态度与各有关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竞争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张汉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黄勇

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的实施,以及对国外经验,如何运用到我们的执法和法律的细化,中国的竞争政策应该如何进一步地提高,以及竞争政策如何更好地去实施,来保证我们国家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争是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这种争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内需、外部环境所造成的,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单化的产业政策,肯定是政府主导的。从时间上来讲它是短期或在一定期限内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它的手段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政府行政的手段。它有一些弊端,例如在研究光伏产业的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到弊端的存在。而竞争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市场内在的规律去主导,它需要市场的长效机制去发挥作用。而保证这种竞争政策,它更多的是运用法治的保障、法治的手段,而这种法治的手段首先就需要我们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去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它是一个系统化的作用。竞争政策正逐步地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而且它的表述越来越接近我们成熟市场经济的目标。对于竞争政策的法治实施的保障,我们的法律人可能更重要的是谈私权保护的问题,产权制度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要注重私权的保护,这一点是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另外,一定要尽快地启动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三家执法机构包括国务院法治办,应作为牵头单位去实施这项制度。三家执法机构需要尽快合并,必须要建立统一、专业、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治经济,而不是权力经济。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不是人治经济。我们需要经济学家和法律人共同努力,把这个制度贯彻下去。

的对外开放,继续对外开放的2.0、3.0版。对企业来说,它是个国际合作项目,三位一体观察这个项目,我们既有高层,又有外交,更有经济,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第二个观点是倡议的背景,我们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中国有产能,我们有中高端的技术,高铁、动车为代表,我们有外汇储备的供给能力。供需结合,为“一带一路”出台提供了经济背景。第三我们可以理解“一带一路”基本的模型是中国提供软贷款给某一个国家,条件是要进口中国的产能,这样中国的公司拿到订单以后就出去了,同时拿到了利润。我们“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什么?习近平主席8月份讲话提到,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这非常重要,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跨时代的贡献。“一带一路”微观上可以实现合作双赢,宏观上助推世界再平衡。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反垄断法反垄断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垄断与企业创新——来自《反垄断法》实施的证据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互用性、简评与对策
争议产业政策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路径
浅议“区域”的反垄断问题
反垄断法的制度效果不可抹杀
知识产品搭售及其反垄断规制探讨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