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陪你看「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2016-12-20 02:30单莹莹
紫禁城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御窑窑厂龙纹

单莹莹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助理馆员,「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策展人之一。本期特约专题主持

策展人陪你看「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单莹莹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助理馆员,「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策展人之一。本期特约专题主持

二〇一六年十月,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开幕。本次展览以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出土的最新成果为主要展品,展品共计一百五十四件(组),内容丰富。展览试图通过展品蕴含的历史信息,展现明清御窑瓷器从生产始端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以期对明清御窑管理制度进行全息解读。

本文结合该展览的策展思路和展品实例,阐释该展览的主体内容,同时对明清御窑管理制度作一详细的解读。

生产意图与官样

御窑瓷器的制作,须遵循一定之规,规矩即为「官样」。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关官样的记载,如《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这里的「样制」即为官样。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凡有造作,必依样生产,瓷器生产亦不例外。

御窑瓷器中处处可见「官样」的作用。御窑厂遗址出土了四件宣德直口碗,其器形相同,只是装饰方法各不相同。另有三件宣德直口碗,尺寸、器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同一器形的「样」在不同釉色瓷器上应用的结果。

御窑瓷器的使用者为皇帝及其家人,因此必须满足皇帝的喜好。只有借助官样,皇帝才能使生产者准确了解自己的意图。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青花黄鹂图纹蟋蟀罐,所绘图案为「两只黄鹂鸣翠柳」,画风清丽,与明宣宗朱瞻基绘画的《松云荷雀图》卷画风相似。皇帝的意图在当朝瓷器中得以体现,这并非偶然。乾隆青花御制诗文盖碗、红彩御制诗文碗,均是在乾隆皇帝的直接授意下烧造的。因此,官样是实现皇帝在瓷器上贯彻自己喜好的工具。

清代文献记载,官样有实物样、木样、合牌样、纸样等几种类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时期的瓷器纸样。纸样包括黄签和图两部分。黄签上书写文字,说明烧造瓷器的器形、数量、尺寸等信息。图样绘出器形与纹饰,

甚至底款。目前所见的纸样均用彩料绘制,例如故宫博物院藏「五彩瓷啖盒」图样上分别绘制了盖的侧视,屉的俯视、侧视,盒的俯视、侧视,共计三个部件、五个面。绘制每个面时,左侧绘釉色和纹饰,右侧绘结构。由此可见,纸样的绘制是非常科学和细致的。

明宣德 蓝釉直口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宣德 红釉直口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宣德 黄釉直口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宣德 青花黄鹂图纹蟋蟀罐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 朱瞻基 松云荷雀图卷局部纸本设色全卷纵三一厘米 横一三八·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五彩瓷啖盒图样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绿地粉彩缠枝莲纹带屉渣斗盖盒高八·六厘米 口径一四·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永乐 白釉高足碗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款识—皇帝的印记

以皇帝年号固定作为瓷器上的款识始于明永乐时期,永乐款均为四字篆款。宣德时期署款器物增多,「大明宣德年制」六字规矩款成为主流,但署款位置尚不固定。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没有署官款习惯。成化至万历时期,以器底署「大明某某年制」款为主流。崇祯至清顺治时期,署款极其少见。康熙时恢复六字楷书款,雍正时开始出现六字篆款,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则以篆款为主流。咸丰至宣统时期,重新以六字楷书款为主要款识。

除常见款识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款识,比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永乐白釉高足碗瓷片,内壁模印「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识外围印一周莲瓣纹。永乐款多位于器物内底心,位于碗壁的款非常少见。成化时,主流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款,而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一件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的外底上竖写成化六字款,外围竖向双框,非常少见。

将年号作为御窑瓷器的款识是皇帝有意为之,清代皇帝曾直接下旨授意在器物上署款。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二年四月十二日,传皇帝旨意,「嗣后凡有所做物件,有可以刻得年号者,即刻年号」。这说明雍正皇帝登基之后,有意识地在御用器物上加

刻自己的年号,瓷器亦不例外。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皇帝命年希尧仿烧宣窑高足碗,「其碗内款落『大清雍正年制』」。相关研究表明,雍正时期瓷器款识由楷体变为篆体、乾隆时期使用篆体款识的新官样,均是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进行的。由此可见,署年号款是皇帝直接干预的结果。是否署款、署什么样的款,都由皇帝来决定。

另外,署本朝年款是区别当朝皇帝与前朝皇帝器物的一个标志。《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记载,嘉庆三年,命烧造五彩莲花碗瓷器,「要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此时,太上皇乾隆皇帝在位,嘉庆皇帝不敢只烧造嘉庆款瓷器。嘉庆四年,清仁宗嘉庆皇帝掌权后,立刻命九江关烧造嘉庆款黄釉瓷器。当时宫中尚存贮有大量的乾隆款黄釉瓷器,但嘉庆皇帝偏置之不用—这是出于对先皇御用物品的尊重,还是借署本朝年号款识突显自己当下的统治权威?仍需要更多资料予以证明。

釉上彩是如何烧成的

釉上彩瓷器是指在高温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温釉或低温彩,再次入窑烧成的瓷器。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釉上彩半成品,为我们认识釉上彩的烧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釉上彩瓷器至少要烧两次。瓷器坯体成型、晾干以后,在坯体上以画、刻、划花等方式进行装饰,然后施釉,入窑高温烧成。出窑之后,再于釉上或涩胎之上填涂彩料,复入窑低温烘烤,釉上彩始成。常见的刻花填彩瓷器、单一釉上彩瓷器均经两次烧成。刻花填彩半成品,如涩胎刻龙纹花口折沿花盆,涩胎刻龙纹渣斗、盘、碗等,均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涩胎,涩胎之上刻龙纹。常见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等瓷器也是以这种方式烧成的。

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斗彩半成品有两种:一种半成品是青花已烧成,未填釉上彩,如成化青花五供养纹小杯、正德青花三足直口水仙盆等;另一种半成品是釉下青花和釉上黄、绿彩均已烧成,但未施矾红彩。有学者认为,斗彩瓷器

需烧三次,第一次高温烧透明釉及釉下青花,第二次低温烧黄、绿彩,第三次低温烧矾红彩。这与窑址出土的两种半成品的形态是相符的。

二〇一四年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半成品包括部分素烧器,例如:六边梨形执壶,通体不施釉,外壁刻花,经火烧过;爵杯残片若干,通体不施釉,经火烧过。这三件均未施釉、经火烧过的半成品明显是素烧器,可以证明嘉靖时期御器厂已用素烧的方式加工坯体,这是过去研究较少关注的新信息。

二〇一四年还出土了正德沥粉填彩瓷器半成品和贴塑填彩瓷器半成品,器形有碗、花盆等。这批半成品内壁及外底均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外壁涩胎,分别以沥粉描花和贴塑的方式绘制纹饰,尚未填彩。所谓沥粉描花,指以黏稠的浆料勾画图案,线条凸起,图案效果极像中国古代建筑中以沥粉方式绘制的纹饰,此处借用这一名称。御窑厂遗址曾出土成化黄地堆绿龙纹盘,龙纹凸起,做法与之相同。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明嘉靖时期的蓝地龙纹五供瓷器,龙纹线条凸起,龙身填金彩,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沥粉填金工艺尤为相似。贴塑填彩瓷器上的图案为一完整薄片,整体贴于瓷器外壁。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一件涩胎堆塑狮子戏球图花盆,其上双狮戏球的图案即为整体贴塑而成。总体来说,贴塑填彩瓷器的成品非常少见。沥粉填彩和贴塑填彩工艺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物上并不多见,但这种图案凸起的装饰效果在明代山西珐花器中却非常流行,耿宝昌先生认为景德镇出土的这类瓷器为仿珐花之作。二者在

明成化 青花五供养纹小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嘉靖 素胎爵杯残件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正德 涩胎刻龙纹花口折沿花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嘉靖 素胎六边梨形执壶残件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工艺方面是否有所关联,值得深入思考。

残次品、落选品及其处理方式

明清御窑瓷器的拣选标准非常严格,大量瓷器成为落选品,不能运送至皇宫。御窑厂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明代御窑瓷器落选品。根据残次程度的不同,可将落选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落选品为真正的残次品,如粘有窑灰炉碴、窑裂、爆釉流釉、纹饰画错的器物。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一件成化时期的青花龙纹盘,应绘五爪龙纹,但外壁龙纹画成了六爪,内壁龙纹则画

为四爪,属于画错纹饰的残次品。这些有明显质量问题的落选品,御窑厂遗址出土数量并不大。

明成化 黄地堆绿龙纹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成化 青花龙纹盘局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其上龙纹的龙爪画错而成为落选品

明正德 贴塑填彩龙纹碗半成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第二类落选品是因御窑瓷器拣选标准过于严格而落选,落选原因包括造型是否端正、釉色是否纯正、花色发色优劣、纹样工整与否等等。

第三类落选品并无质量问题,甚至与传世品相比质量更精。如窑址出土的洪武青花缠枝莲纹大碗、永乐凤纹高足碗和凤纹盘等,器形、青花发色、纹饰均非常好。这些质量精细的瓷器为何也会成为落选品呢?明代御器厂烧造瓷器没有预算和决算。官员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为完成烧造任务,往往增加烧造量,因此产生了这些质量精美的「淤出来」的落选品。

御窑厂生产的大量落选品是如何处理的呢?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明、清两朝对落选品的处理方式不同。考古学者根据御窑厂遗址内的瓷片堆积形式总结了明代御器厂处理落选品的方式:多数是将其打碎掩埋在御器厂内,但各个皇帝统治时期埋藏方式也有差异。洪武和永乐时期,是隔时集中处理,打碎后倾倒在平地或低凹之处,其上覆盖土层;宣德时期则随时处理,或挖小坑掩埋,或堆后掩埋,或将碎片倾倒在窑业垃圾上,操作细致、严格;成化、弘治、正德、嘉靖时期隔时集中处理,将落选品碎片倾倒在窑业堆积构成的斜坡上,形成大面积的片状堆积,处理方式相对草率;而至隆庆、万历时期,御窑厂处理落选

品的方式变化较大,御窑厂内极少发现该时期的碎片堆积。结合文献记载,可知隆庆、万历时期不再采取打碎掩埋的方式处理落选品,而是存贮于库房,登记造册。

明永乐 蓝地釉里红龙纹高足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其釉里红发色不均匀而成为落选品

明宣德 铁红彩折枝牡丹纹侈口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其器形不周正而成为落选品

明永乐 青花凤纹高足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清代改变了明代打碎、掩埋的落选品处理方式。雍正七年之前,落选瓷器散贮厂署,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雍正七年至乾隆七年,唐英为御窑厂瓷器监造官,这段时期落选品一并运送至京,交贮内府,由内府作变价、赏赉等处理。乾隆七年之后,除黄釉落选品仍运输至京外,其他落选品均在景德镇变卖处理。

御用瓷器的使用与管理

合格的御窑瓷器进入宫廷后,便进入了使用阶段。只有以皇帝为代表的宫廷人员才有资格使用御窑瓷器。但即使是皇室成员,也并非所有人享受同等的使用御窑瓷器的权利,釉色和数量是区别等级的重要标志。《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不同等级的人分配何种瓷器及数量均有详细规定:黄色是区别等级最为重要的釉色,皇太后、皇后使用里外黄釉瓷器,皇贵妃使用白里黄釉瓷器,贵妃、妃使用黄地绿龙瓷器,嫔使用蓝地黄龙瓷器,贵人使用绿地紫龙瓷器,常在使用五彩红龙瓷器,级别最低的答应则没有专属其等级的瓷器釉色。除了明确有等级限制的黄釉及龙纹瓷器之外,后宫人员均能分得数量不等的「各色瓷器」。等级越低,分配的瓷器数量越少。

御窑瓷器在使用过程中破损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呢?文献对此没有相关记载。二〇一四年,故宫考古研究所在故宫博物院南大库区域发现一个瓷片埋藏坑,坑形状规整,坑内堆积单纯,除少量渣土外,几乎均为瓷片,年代从明洪武一直到清光绪时期。目前,该坑出土的青花瓷片已经初步拼对、整理,大部分均能复原成整个或大半个瓷器。根据地层关系、出土遗物等判断,该坑为清末处理宫中破损御用瓷器的埋藏坑。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一九二四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时,在多处宫殿区域发现成箱的破损瓷器和瓷片。对破损瓷器、瓷片的有意收集和装箱收贮,应是清代皇宫处理破损瓷器的管理方式。结合南大库瓷片埋藏坑的考古发现,可知部分集中收贮的瓷片最后于宫内挖坑掩埋。

御窑厂内普遍存在的瓷片埋藏坑,和故宫内新发现的瓷片埋藏坑,共同体现了皇权对御用瓷器的严格管理。完整器属于皇帝,落选品也属于皇帝,使用后破损的瓷片同样属于皇帝。无论在生产环节的开始,还是使用环节的末端,皇帝的威权贯穿始终。

御窑与瓷都的形成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重要的瓷器产地,其瓷都地位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景德镇窑业肇始于五代时期,宋代以青白瓷而闻名,但与定窑、越窑等传统名窑相比,其地位并不突出。元代,官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其重要性日渐突显。明初,于此设置御器厂,景德镇整体窑业生产迅速发展。御窑厂设在景德镇,成为景德镇窑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御窑对景德镇窑业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明初御器厂成功仿烧其他窑场产品,使得其他窑场失去竞争力。元

至明初,为皇家烧造瓷器的官府窑场不仅景德镇一处,还有磁州窑、钧州窑和龙泉窑。磁州窑烧造精细白瓷器,钧州窑以窑变釉瓷器为特色,龙泉窑延续青釉传统。宣德以后,磁州、钧州不再为宫廷烧造细瓷器。景德镇窑对龙泉窑的仿烧最为成功。考古发掘和传世品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已开始仿烧龙泉青釉。宣德、正统、成化时期,景德镇窑从器形、釉色乃至装烧工艺等方面全面仿烧龙泉青瓷。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青釉碟,底部刮釉一周,这种刮釉方式不见于同时期御器厂的其他产品,独与明初龙泉窑的刮釉方式相同。景德镇窑不局限于模仿龙泉窑,还改进装烧工艺,于外底施釉、圈足刮釉,并在青釉下以青料写款,这是龙泉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成化皇帝即位后,龙泉窑不再为宫廷烧造瓷器。失去了官府关注的龙泉窑,其生产逐渐走向衰落。而景德镇成为唯一的御窑窑场,垄断了皇家御用瓷器的生产,也由此奠定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其次,设在景德镇的御窑厂,以或被动模仿或主动输出的方式,将宫廷先进的瓷器文化带入景德镇民窑。明初,景德镇民窑产品的质量尚且粗糙。正统元年,浮梁民陆子顺一次向宫廷进贡瓷器五万余件,可见当时民间窑场已具备一定的烧造规模。正统三年、十二年,朝廷两次诏令严禁景德镇瓷窑场烧造各式官样瓷器,说明御窑瓷器代表的技术与文化相对先进,民窑在主动学习官御窑的技术。这种学习促进了民窑产品质量的提升。嘉靖、万历时期,官、民窑场的技术已经基本相同,部分御用瓷器的烧造任务已由民窑完成。借由官搭民烧,民窑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宫廷的官样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民窑产品质量的提升。明代晚期,藉大航海之机遇,景德镇瓷器被输送至世界各地,其产品质量已非常精美,海外贸易的兴盛又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繁荣。

御窑的新生

清末,御窑厂的生产已不复往日辉煌,在西方现代化工业制瓷技术的冲击下,景德镇的民窑生产也日渐衰落。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瓷业公司成立,该公司为官商合办,御窑厂作为官股参与生产。光绪三十三年,该公司更名为「江西瓷业公司」,御窑厂址成为公司总厂所在地。至此,专为皇家生产瓷器的御窑厂已不复存在。自成立伊始,江西瓷业公司就具有浓厚的官办性质。事实上在宣统时期,江西瓷业公司仍为宫廷烧造大量的御用瓷器。传世品中属「大清宣统年制」款识的瓷器即为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然而,江西瓷业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技术已完全向西方学习。在继承明清御窑场址和部分传承其御窑属性的基础之上,新形态的、国有经济性质的窑业生产就此诞生。

明宣德 仿龙泉窑青釉碟残片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猜你喜欢
御窑窑厂龙纹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明清景德镇御窑厂规制布局探考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