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大内的考古发掘二〇一四年故宫南大库瓷片埋藏坑的考古发掘

2016-12-20 02:30冀洛源
紫禁城 2016年11期
关键词:瓷片残片故宫博物院

冀洛源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

皇宫大内的考古发掘二〇一四年故宫南大库瓷片埋藏坑的考古发掘

冀洛源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

提及考古作业,大都是在野外。

在超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内进行考古发掘,此前还没有先例。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的考古发掘,为了解大内御用瓷器管理制度提供了实物见证,同时也为故宫考古工作模式树立了成功典范。

故宫考古工作的开展,将为故宫博物院全方位保护、研究宫城遗址,为学界深入了解北京城的布局与沿革提供更多考古学的支撑。

二〇一四年八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华门内南侧的南大库区域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揭露出南大库建筑南侧的原始地面,以及一个临近库房的御窑瓷器残片集中埋藏坑,出土了数万片瓷器残片。这些出土瓷片的年代上自明洪武下至清光绪,按釉色可分为青花、釉里红(包括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白釉、蓝釉、酱釉、紫釉、暗茄皮紫釉、黑釉、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白地绿彩、青花五彩、白地矾红彩、豆青釉矾红彩、矾红地拔白、粉彩、珐琅彩、仿哥釉等,共计二十余个品种。

根据遗迹现象与遗物年代综合判断,该瓷片埋藏坑的形成不晚于清光绪末年,系在库房外就地打破室外地面开挖,专供埋藏库房内残损御用瓷器之用。此项发现,填补了清代御用瓷器在进宫之后储藏、点查及残损品管理制度方面实物资料的空白,可与以往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的明、清两代御用瓷器落选品残片堆积相结合,展现御用瓷器自生产直至使用、废弃的各环节全程贯穿的严格管控制度。南大库室外原始地面及地面下垫土层的发现,为考察明、清宫城内各时期的建筑布局与功能提供了考古学依据。通过后期整理与初步修复,其种类丰富的出土瓷器,亦为故宫博物院相关专题展览丰富展品类别、拓宽科研视野提供了明确的考古学支撑。

此次南大库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取得重要学术收获的同时,作为故宫博物

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之后,按照其学术宗旨,完成考古发掘、发表学术简报、展示考古成果的首个完整工作项目,对故宫博物院考古工作模式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又必须由管理、保护、科研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科研工作。故宫博物院作为超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以展示、保护、研究明清两代宏大的皇家建筑群、海量的皇家文物藏品为主要职能。同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所处区域也是元、明、清三代宫城遗址的叠压分布区,地下保存有历代宫城建筑遗址及生活遗迹,是探索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区域。在故宫博物院内部联合各部门协同合作,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顺利完成田野考古工作,此前并没有先例。笔者作为本次发掘工作的考古队成员之一,有责任将这项工作的具体过程如实记录,以见证故宫博物院考古的成长历程。

故宫内发现大量瓷片堆积

二〇一三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之初,便将明清宫城范围内的考古勘察作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考古研究所专门召开全院工作会,由院领导向故宫博物院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具体工作计划,建立了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发现古迹后立即上报、由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介入工作的故宫考古工作机制。旨在借助故宫博物院全院的力量,对明清宫城区域地下埋藏的遗址、文物进行有效监控与保护,必要时进行考古发掘。南大库的考古发掘便是在这个机制的保障下得以实施的。

南大库是清宫旧内务府库房建筑群的统称,位于西华门内南熏殿院落南侧,临近南城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该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即已发现地下埋藏有较大量的瓷器残片。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消防处在其负责的院内高压消防管道施工过程中,在临近南大库库房建筑西二、三次间前檐下,发现了一处密集的瓷器残片堆积,之后立即停工上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王光尧副所长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确认遗迹性质,当日即向院领导汇报,安排现场保护措施,并于次日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八月二十八日,考古所即组成南大库考古队,清理施工现场,布探方,正式进行考古发掘。

八月二十九日,南大库瓷片堆积遗址的发掘工作全面展开。通过揭露晚期地层,瓷片埋藏坑遗迹逐渐清晰起来。任万平副院长(时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第一时间调研遗址及出土文物情况,针对发掘工作任务紧急的实际情况,强调如果出土文物种类多样,须进行细致清理与分类收集,以减小工作中的文物损伤。九月四日,南大库建筑原始地面揭露完毕,埋藏坑开口轮廓清晰,坑内堆积性质明确。考古队根据现场保护形势决定尽快提取坑中堆积,将细致清理转至室内进行,并立即协调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安排专职文物库房,对出土遗物进行存放。次日,瓷片埋藏坑中的堆积清理完毕,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对出土瓷器残片的保护、修复提出了预案。九月十日,遗迹的清理正式结束,

遗物提取完毕。探方在消防工程完工前随管线沟共同覆土回填保护。

故宫博物院南大库发掘点位置示意图

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发现现场

南大库布方情况

虽然发掘的周期很短(前后一共十三天的时间),但本次发掘属于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又是在故宫博物院内进行,对考古队而言,实际上面临着较多的具体困难(也是此次发掘的特殊性)。首先,故宫博物院此次消防管道工程任务紧急,施工工程进度正临近尾声,发掘工作开展的前期,消防管道施工设备、人员均集中在发掘区周边做停工前的收尾作业。所以协调设备人员进出及土方交叉作业,是负责发掘工作同时,考古队面临的一项重任。其次,在故宫博物院内有大量重要文物集中出土,其消息扩散较快,现场的保护、文物的转运与储存,都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压力。发掘区与文物库房区之间须穿越故宫博物院中轴线开放区域,且发掘期间正值暑期客流高峰,工作期间,每半日须由专员押运大量文物归库。这些工作与发掘、记录工作交叉进行,且必须在短期内全部完成。试想,若无高效的多部门协作工作机制,仅依靠考古队自身力量,是极难顺利、安全完成的。

清宫旧藏瓷器残片埋藏坑

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是此次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发掘出土的数万片瓷器残片,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充分借助了故宫博物院强大的文物整理、保护与研究力量。

南大库瓷片埋藏坑中堆积的瓷片遗物

遗物提取完毕后的南大库瓷片埋藏坑遗迹结构

因出土器物全部是瓷器残片,故全部暂时安置在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专职的库房中。对这批出土标本进行清理归类工作的同时,专项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在出土文物暂存库房中用便携式仪器为日后研究工作采集文物信息。同时,院领导制定了入冬前(此时已是十月底)全部标本清洗、初分类完毕,并拣选重要标本

以备向国家文物局进行成果汇报的整理方案。时间紧迫,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器物部共同组织人员尽快归安文物,冒着严寒进行标本的清洗、分类与记录工作。二〇一五年入春,对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瓷片的整理工作进入全面拼对、记录阶段,发掘期间与泥土混杂的细碎瓷器残片逐渐被归整为器型、纹饰可辨的可复原器物。由此,对这一瓷器埋藏坑年代、性质的主要认识也逐渐形成。

通过近一年艰苦的整理工作,初步了解了这个瓷器残片埋藏坑的包含物状况。其中,青花类器物占比最大,通过初步拼对,约可复原近两百件器物,器型包括碗、盘、杯、碟、瓶、盆等,年代上自明洪武时期,下至清光绪时期,各时期、年代均有明确的器物出土,并且几乎全部是御窑瓷器。黄釉器物占比仅次于青花,按装饰方法可分为满黄釉、满黄釉釉下暗刻纹饰、内白外黄釉等细类,器型包括碗、盘、盆、缸、炉等,年代自明代后期迄至清光绪时期。除此之外即各类单色釉、釉上彩等器物,器型以碗、盘、碟、缸、罐为主,年代主要为清代。

清理出土文物现场

发掘现场出土瓷片的现场清理

室内整理出土瓷片并分类

上述类别与年代比例,与清宫旧藏明、清瓷器藏品的比例大体相似,这说明埋藏坑中器物的来源应系清宫库房旧藏。通过详细拼对,这批瓷器残片的

大部分品类均见于故宫博物院旧藏文物。但也有少量标本系属新增品种,如编号14G10T1H1: 010的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以及编号为14G10T1H1: 114,明确出于清宫旧藏的克拉克风格青花开光花卉花瓣口大盘(且埋藏坑中出土的瓷胎画珐琅及克拉克风格瓷器标本并不仅此两件)。这两类标本的发现,均可以修订我们对于同类传世文物的认识。

本次发掘,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足量文物标本,通过在整理工作中对考古学分类、记录与研究方法的应用,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故宫博物院旧藏文物的重新思考与研究。

丰富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〇一六年十月,故宫博物院举办「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该展览即是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遗址的研究成果首次向社会公众进行实物展示汇报。其中,南大库瓷片埋藏坑作为御用瓷器入宫后管理制度的实物见证,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所见的瓷片集中堆积、掩埋遗迹相呼应,完整揭示了御用瓷器自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过程,充分表明皇权管理的无处不在。这引起广大学者的重新思考—在这些精美器物、精湛制瓷工艺的背后,高等级严苛管理制度有着怎样重要的文化意义。

为了配合二〇一六年十月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特别对几件故宫博物院藏器物中少见的品类进行了修复并展示。其中,青花五彩描金寿字麻姑献寿图盘与故宫博物院藏同类器物在器型、盘心纹饰上均存在差异。乾隆款绿釉厚胎盆(缸)残件,外底亦施釉,底心可见残缺的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型器物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未见,也是已知乾隆时期少见的器物类型。借此带有明确年款、出土自宫内的器物标本,可为我们整理旧藏完整器、辨识无年款

器物的年代提供有力的参考。

清 青花开光花卉花瓣口大盘残片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

清 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片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

清康熙 青花五彩描金寿字麻姑献寿图纹盘残片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

迄今,南大库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相信随着最终考古成果的全面公布,将会为关注这一发现的学者提供更多可供使用的基础资料。

两年的时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南大库发掘项目完成了从考古勘察、发掘、保护、整理、研究、发表简报直至向公众展示的完整工作过程。这也成为故宫考古工作模式的基本内容。在南大库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之后,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还将相继在故宫内南三所、慈宁宫花园东、宝蕴楼、隆宗门东等区域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逐渐增大,遗迹现象更加复杂,遗址价值更加丰富。工作团队在田野发掘技术、遗址信息采集、遗址保护手段、遗迹与遗物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亦均逐渐成熟。考古力量的介入,已逐渐成为故宫博物院内一般基本建设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勘察、记录环节。

迄今,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已经在故宫博物院内约三十处不同地点进行了考古勘察、测绘记录或正式发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工作将为故宫博物院全方位保护、研究元、明、清三代宫城遗址,为学界深入了解北京城的布局与沿革,提供更多考古学的支撑。

清乾隆 绿釉厚胎盆(缸)残片及款识故宫博物院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出土

猜你喜欢
瓷片残片故宫博物院
亿年瓷片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冰点以下的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