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高扬程电力提灌灌区水价的探讨

2016-12-23 07:32李生潜
中国水利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水价供水用水

李生潜

(甘肃省水利厅,730000,兰州)

景电高扬程电力提灌灌区水价的探讨

李生潜

(甘肃省水利厅,730000,兰州)

景电灌区;水价;确定;建议

景电高扬程电力提灌灌区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灌区灌溉基础设施薄弱,节水技术落后,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低。水资源短缺不仅使灌区供水成本不断增大,而且严重制约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实施景电一期灌区节水改造项目,2011年开始实施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2013年开始实施景电二期灌区节水改造支渠工程,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景电灌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目前景电灌区现行水价远未达到供水成本价格,水价水平偏低,低水价不仅不能正确反映水资源短缺的真实情况,也不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强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同时景电灌区的灌溉运行对灌区水价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也需进一步探讨。

一、灌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灌溉水价现状

1.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景电一期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比例为8∶2,单种面积以小麦、大麦为主的占80%,单种面积以玉米、胡麻为主的占20%;二期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比例为景泰县区域片8∶2,古浪县区域片9∶1。近年,随着灌区灌溉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但分布仍然不均,有些地方全部种植夏禾,有些地方将近80%种植秋禾。这种种植结构比例分布不均的情况造成灌溉流量需求大、配水难度大,或流量需求小、运行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进而造成夏秋禾均受旱,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30多年来,经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在科学种田的指导下,种植比例调整为夏禾占40%,秋禾占30%,经济作物占30%,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合理调整用水高峰时间,缓解用水的供需矛盾,保证农作物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使景电工程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

2.灌溉供水成本情况

1995—2015年,景电灌区的供水成本水价和运行水价都呈递增趋势。景电灌区按成本核定水价,供水成本水价从0.319 6元/m3上涨为0.521 7元/m3;运行水价进行了多次调整,1995年为0.12元/m3,1997—1999年为0.19元/m3,2000—2001年为 0.21元/m3,2002—2004年为 0.223 8元/m3,2005—2009年为0.238 8元/m3,2010年为0.255元/m3,2011—2012年为0.27元/m3,2013—2014年为 0.30元/m3,2015年为0.33元/m3。

到2015年,景电灌区灌溉面积为87.67万亩(1亩=1/15hm2,下同),全部采用渠灌进行灌溉。1997—2015年景电灌区的毛灌溉定额从120 m3/亩上调为124 m3/亩;净灌溉定额从357 m3/亩上调为415 m3/亩。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灌溉定额基本保持增大趋势。在渠灌灌溉方式下,按作物灌溉定额分析供水量并考虑景电灌区作物在备耕期和生育期的有效降雨、田间水分损失和田间持水量等因素,灌区内粮食作物生长期一般灌水3次,油料及经济作物生长期灌水3~4次。

二、灌区合理水价的确定

水价制定方式与定价的高低对灌区农民积极性有直接影响,而高扬程灌区的能耗高低情况决定了灌溉的成本与水价。2013年景电管理局收入21 215.22万元,支出24 771.93万元,亏损3 556.71万元,在政府高补贴电价(0.45元/kWh)的情况下,景电灌区水价相较于成本价偏低,造成水资源浪费。正确适当的水价有利于促进灌区的节水灌溉。

乡镇供水工程水价标准在原则上应按制水成本加利润和税金计收。故水价计算方式为:

式中,T为水费单价(元/m3),t为供水成本(元/m3),q1为利润率,可按4%~10%计取,R为税率,可按3%计取。

景电灌区供水成本为0.5217元/ m3,利润率取4%,则景电灌区报批水价根据(1)式计算可得:

三、灌区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价总体水平低

水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电灌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仅184.7 mm,平均蒸发量高达3 040 mm,加之黄河径流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提水不能满足灌区需要,节水灌溉工程很难达到显著的节水效果。景电灌区为多级高扬程提水灌区,该灌区单位水耗电量为1.8kWh/m3,尽管国家在电价上给予补贴,但灌溉费用仍占到了农业成本的30%以上。目前灌区政府和地方农民都无法负担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费用。灌区农民用简单的方法、较低的投入进行节水灌溉,这与灌区内经济情况是相适应的,但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限制,高效节水效果不明显。

问题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求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呢?以上方法应该都可以用来解决该问题,同学们会选择哪种方法来做呢?为什么?

2.管理体制不合理

一是由于农业水价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农业水价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行水价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因农业水价严重低于成本水价,使得灌区内相关的管理单位出现政策性经营亏损,造成了供水工程维护不善、不及时和供水设备老化等问题,而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用寿命。二是水价制度的调整政策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水价制度作出调整和出台相关政策。三是灌区内相关的管理单位收费制度不统一、不完善,基本上处于一种“瘫痪”状态。

3.水资源费征收制度不合理

一是由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使得取用水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但现行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对取用水方式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形没有相应明确的规定,因此对取用水方式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二是由于水资源费征收制度规定不明确,对于一些采用多种形式利用水资源的水利枢纽,会造成边界两省须各自按照本省收费标准征收一半水费的情况,这就使得一个取水户需要同时向两个相应管理单位按其不同标准缴纳水资源费,由此带来诸多不便。三是代征引起的问题,如流域机构在水资源费收取过程中应承担怎样的职责,以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将水资源费的收取工作委托给下级单位等,这些问题在相关条例中没有明确提出,造成流域管理不当以及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争收水资源费的局面。

4.水价改革进程缓慢,设备老化

目前,景电灌区收取的水费仅能满足管理单位维持简单的运行管理、运行电费、维修费用及人员工资。景电工程及其工程运行设备运行近40年,已出现诸多隐患需要维修,但因灌区供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使得灌区只能在省里给以供电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依靠工程的损耗折旧和降低职工工资维持低效率运行。同时由于主要建筑物及其设备已严重老化,导致出现运行事故多、运行效率低、能耗上升和影响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因此,急需加快水价改革速度。

5.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偏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一是灌区采用的节水措施基本为渠道衬砌、喷灌、微灌等,对灌区节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看,灌区的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这些节水措施不能有效推动灌区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现行的节水措施的覆盖比例小,采取节水措施的农业灌溉面积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2。三是农业生产用水是灌区用水量最大的,并且在农业种植结构中,高耗水作物所占比例偏大,低耗水作物所占比例偏小,这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量。

四、建 议

1.根据农业产出和效能确定合理收费标准,促进水价改革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和指导农民种植高产作物,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因不同的经济作物产生的效益不同,导致水价承受能力不同,所以景电灌区要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以此保证水价改革的顺利进行。

2.健全灌区管理制度,强化灌区管理

在推进水价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贯彻水价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水费收取制度和管理办法,增加收取水费的透明度,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农业水价供水成本。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用水户协会,由灌区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协会共同监督管理灌区工程。要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要严格执行定额配水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配水计量设施,准确计量农业灌溉水量,以此提高灌区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农业效益。

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节水、高效、增收

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对景电灌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充分考虑灌区内水和热等资源,推广日光温室等先进农业技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低耗水的高效作物,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农业高产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4.加强节水宣传,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在加大灌区灌溉输水系统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同时,政府的相关机构应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机构服务的职能,加大对用水户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心,从思想观念上改变用水户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同时,加大节水器具的推广和研发力度,提高节水措施的覆盖面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刘正洪,姜斌.我国城乡供水水价机制初探[J].中国水利,2010(6).

[2]罗玉瑞.浅谈景电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J].甘肃农业,2011(12).

责任编辑 张金慧

S274+F045.3

B

1000-1123(2016)16-0041-02

2016-05-09

李生潜,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水价供水用水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约洗碗用水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基于实证数学规划模型的农业水价政策效应模拟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
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年内开建
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分析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价分担模式探讨